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唐永銮



  

  湖南东安人

  1953-1993年在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教授。

  唐先生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先后在四川重庆气象局、湖南长沙测候站、湖南南岳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工作。其中在中山大学任教时间最长,至今已达45年。唐先生历任中山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山大学海洋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唐先生在自然地理、化学地理、环境、海洋和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幷且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自然地理研究方面,早在50年代初,唐先生翻译了苏联高等学校教材C.B.卡列尼斯克的《普通地理学原理》,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重译改由地质出版社于1958年重版,此书对当时国内地理学界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摸清我国橡胶宜林地的北移界线,唐先生于1957—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大队长和技术指导,率领广东省的大专院校、研究所和有关厅局几十个单位100多人,在广西、广东、福建三省进行自然资源和热带生物资源的调查,特别对橡胶宜林地的布局和北移作出了科学的结论,认为我国橡胶宜林地北界大致在北纬24°N附近,并将24°N以南的华南三省(区)大陆称为北热带;同时指出在高山之南面,向南开口的马蹄形的丘陵地可避寒潮,适做橡胶林地;并把定出的橡胶宜林地按1、2、3等级标准进行划分。这里,唐先生利用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橡胶的生态条件,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揭示出华南三省的自然环境分异规律,进行地区、省和三省的综合自然区划。特别是提出华南三省自然环境东西分异规律及其意义(称为相性),在全国尚属首次,对宜林地东西差异原因的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地理研究方面,从1960年起,唐先生就在广东省海南岛和珠江三角洲进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特别是对物质生物循环进行了深入研究。唐先生摒弃了古老地理学的描述性或“拼盘”式的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把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即作为一个大系统,其组成的岩石圈、土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作为子系统。研究了各种化学元素,特别是营养元素如碳、氮、磷等在各圈层之间及在整个自然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规律。揭露出这些元素及其组合时空的变化。例如珠江三角洲自沿岸滩涂、沿海阶地、平原中物质主要组成元素及其组合,呈有规律变化。海南岛从北而南,从东而西,从山地到台地、滩地均有规律变化。这样使地理学从自然环境的表象研究,深入到本质的研究,从定性研究进入定量研究。为中国化学地理学的建立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另外,唐先生提出了物质生物循环在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主宰作用的理论。在海南岛的研究中,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在海南岛物质时空变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海南岛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指出了方向。

  按化学地理学基本理论,在热带作物生产中提出可采用营养诊断方法,提高产量。在海南岛橡胶农场,建议增施镁肥;在广东省丰顺紫胶场,对紫胶虫寄主树,建议增施磷肥,均收到良好增产效果。

  1984年中国地理学会向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地理学会联合会提交英文论文集中收集了唐先生的《中国化学地理》一文,在该文中,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化学地理学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状况,是中国化学地理进展的一项科学总结。

  在环境科学研究方面,唐先生引入边界层理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多项重大项目的研究,撰写了多本有影响的专著和几十篇文章,为中国环境科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环境科学是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唐先生自1974年起从事环境保护研究工作。在广东茂名、深圳、广州和海南岛等地进行了大量实地环境调查和研究工作,查明环境污染现状,并提出对策,为环境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例如茂名市是全国有名的油城,污染较重,在人群健康中曾出现白细胞下降、肝肿大和心律不齐等症状。有的认为是环境本底引起,有的认为由环境污染引起,长期成为争论问题。1974年在唐先生的主持下,在茂名市进行《茂名市环境本底调查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这类研究当时在全国尚属首次。通过两年研究,肯定茂名市人群健康中出现的症状是由环境污染引起。国务院同意此结论并通报全国。促使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加强了污染治理。接着唐先生又负责国家环境保护办公室下达制定《茂名市地方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任务。该标准制定后,由省人民政府颁布实行,对茂名市工业污染源全面加以控制。该项成果曾得国家环保局(部级)二等奬。自此以后茂名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群健康中曾出现的白细胞下降等症状人数随之下降。茂名市人民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对上述研究曾予以很高评价:“做了造福于人民的一件大事”。

  1976年在昆明市召开的全国环境会议上,唐先生首次提出了一整套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被各省、市环境保护研究工作所采用。该方法包括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从污染源、大气、水和食物污染,以及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的影响,均提出了调查、研究和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根据多年对环境调查的经验,在环境污染预测预报和环境工程影响评价中,唐先生首次采用流体力学中边界层理论和应用数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式,通过计算机模拟,揭示水体和大气流场和污染物质浓度场时空变化,为工程项目影响评价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许多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研究和评审,如  上海石油化学工程的扩建,宝山钢铁厂、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长江三峡和红水河龙滩水电站、深圳飞机场、广州珠江电厂、广州和茂名乙烯工程以及北京、新疆乌鲁木齐和广州大型水泥厂等。根据环境学基本理论,对这些工程厂址的选定、工程设计及其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决策性意见,有些意见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例如深圳白石渡机场的否定,茂名市30万吨乙烯工程选定在七径附近飞机岭,否定秦山核电站加高烟囱的措施、提出环境建设和环境投资理论解决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生态和环境争论的问题,使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得以通过等。

  在国家“七五”环境保护科研攻关课题《广州市汽车尾气污染动态规律及对策研究》中,唐先生运用网络流理论研究汽车尾气污染,在国内外还是首次。1990年12月在广州市由学部委员陶诗言、高由禧教授及能源部黄敬仪高级工程师等专家鉴 定,认为“此项研究在我国首次进行了城市街道网络汽车尾气污染的综合研究,总体上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对不同类型街道上流场和浓度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达到了国际同类工作水平。”

  唐先生的上述大量研究成果总结在《环境学导论》、《大气环境学》、《大气环境化学》等专著中,为中国环境学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环境学导论》于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

  在上述专著中,唐先生提出了下列基本论点:

  1.环境学是研究环境质量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研究物质,特别是污染物质和能量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这些是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空气和水是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边界层理论(环境流体力学)是研究物质(包括污染物质)在环境中迁移的基础理论。物质在大气中转化,需藉助光化学基本理论。物质在水、土壤和生物中转化,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酶化学在环境化学中具有特殊意义。胶体化学也是重要的。建立化学、生物污染模式等,需藉助化学计量学。研究污染物在食物链中迁移,需利用生物变流学(Biorheology)。

  2.研究环境学需重视普通规律,更重要是研究特殊规律,如污染物在平原、丘陵、海岸带、海洋、城市和不同气象条件下迁移、转化和累积的规律。这样才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海洋环境学研究方面,唐先生不辞辛劳,组织和指导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调查研究,为海洋环境学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80年至1987年在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担任全国环保海化组技术组长,并担任广东省调查大队长,负责实际调查和技术领导工作。经过八年调查研究,从广东省和全国沿海各省、市环境调查数据和资料,并结合几十年来海洋调查历史资料分析研究,总编出《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总结了广东省海岸带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提出开发利用的战略设想和海岸带管理和保护的意见。该项调查研究曾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奬,名列首位。唐先生主编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中环境质量报告》和总编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综合调查中海水化学报告》中,总结出污染物在沿岸和近海迁移扩散的一般规律与海湾和河口的特珠规律,特别对海洋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如重金属在生物休内累积机理与赤潮的产生、危害防治等有详细论述。

  《广东省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于1986年12月在广州市进行过成果审查,由河海大学名誉校长严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河口研究所所长陈吉余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宋达泉等负责审查。审查认为该成果“科学性和实用性强,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    

  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专业报告集《环境质量调查报告》和《海水化学调查报告》均于1987年6月在广州市举行过评审。评审会由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戴树桂教授和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保研究所副所长万方邦研究员等主持,《环境质量调查报告》的评审意见认为;“这样大规模、大面积和综合性环境调查工作在全国尚属首次。”“调查工作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该研究“为我国今后海岸带环境管理、科学研究以及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海水化学调查报告》评审意见为“本报告是我国首次获得统一的、可比的、系统的区域海洋学的水化学资料,这将为我国沿海开发、海洋管理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有用的科学依据。”

  唐教授曾参加“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的编写。该项研究于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奬,名列11位。

  上述广东省和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获得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和研究,揭示中国沿岸和近海环境时空变化的特点,亦发现污染物在沿岸和近海迁移、转化和累积的基本规律,为海洋环境学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最近十几年来,唐先生十分关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它们产生的原因、形成过程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探求解决这些新的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幷且不是以环境论环境,而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紧密联系,从它们的对立统一中,寻求其协调发展的途径。为此,唐先生在这方面撰写了不少文章,幷且编辑成《中国环境问题的分析及其对策》一书(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该书包括如下几个内容:中国环境及其存在问题、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广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环境政策与研究方法等。

  唐先生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坚持“发展与环境协调”的观点,靠持续发展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认为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那末,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上述书中的25篇文章,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网络系统,其核心就是用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中国特别是广东省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找到在高速经济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和办法。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研究和广东省东西两翼区域规划研究中唐先生担任顾问组中环境组组长,对这些规划曾提出过不少宝贵意见,对广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了很好作用。

  

  (《唐永銮论文选集》编委会)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