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陈小澄



  广东南海人

  1938年于中山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1945年。副教授。

  陈小澄(1912—1994),广东南海人,1912年生,祖居西樵简村,与我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创始人陈启沅同里。他本人是越南归侨。1934年考上中山大学地理系,同班中有何大章、缪鸿基、林嘉秀等,皆为吴尚时得力弟子。1938年毕业,留校当助教,旋随中大迁云南澄江、广东坪石等地,在吴尚时手下工作多年。1940年以后一度供职于设在曲江的广东省水电局水文总站,1941年为吴尚时重新聘回地理系,任讲师,直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应聘为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1974年转广州师范学院任教,1994年2月病逝于广州。生前曾任广州市政协委员。

  陈小澄长期追随吴尚时,颇得吴氏学术真谛,在地形、水文地理和地图学方面甚有心得,尤精研地理教学法,是一位地理教育学者。其论著虽然不多,但以立论严谨、见解精到见长。特别是他舌耕多年,桃李满园,为华南地理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陈小澄早年思想活跃,行为敏捷,处事果断,甚有胆识,又热心公益事业,深得吴尚时信任和赏识。在澄江、坪石艰苦岁月里,他经常主动承担地理系庶务,例如先期外出考察,探明路线,联系食宿,担任会议记録,以及各种社会往来等,为吴尚时分忧解难不少。1941年夏,他随吴尚时和叶汇教授带领地理系学生考察乐昌一坪石公路沿线,给学生讲解地形、水文、土壤、植被及其相互关系,明白易懂,学生很满意。1945年初,吴尚时被日军围困于仁化县境,长达数月,处境非常险恶。陈小澄冒险通过敌人封锁线,在扶溪圩旁古夏村找到吴尚时,邀他一起转赴兴宁中大临时校址,吴氏对此举深为感动,两人关系也非同寻常。故陈小澄所撰论文,多联名在吴尚时之下,在澄江时期即有《晋宁附近地理考察》(1939年)、《阳宗海地理考察记》(1940年,另有林嘉秀合着)、《玉溪地理考察》(1940年,,另有陈永汉合着》、《云南中部地形》(一) (1940年,另有林嘉秀合着)等;在坪石时期,则有《读图举例I—‘龙门幅’》(1941年)、《读图举例Ⅱ—‘梅花街’幅》(1941年,另有何大章合着)等。虽然这些文章是以吴尚时为主完成的,但同样浇灌了陈氏一番心血,也显示他在华南地理界初露头角。1940年,陈小澄在《地理集刊》第五期上发表《罗马尼亚与德国之野心》译文,揭露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与罗马尼亚资产阶级卖国政府相互勾结的阴谋和野心,不仅有助于抗日救亡运动,也表现了他出色的外语水平和翻译技巧。

  新中国成立后,陈小澄主要在地理教育岗位上工作,主讲地理教学法等课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就是加强基础,因材施教,重视实践,掌握规律。1982年他在《地理教学中的说理法》一文中(见《广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第1期),针对师范院校地理系学生基础薄弱、部门地理知识肤浅但综合地理知识宽广等特点,提出加强对地理现象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以期形成地理现象整体概念和有内在联系的各部分概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他以普通地理教科书中“青海和西藏”一章为例,从青海和西藏在地史上曾是古海出发,讲述两地地势上升,造成气候变冷、冰雪覆盖以及消融等变化,流水侵蚀加强,形成各种地形。同样的原因,除了导致气候高寒,还产生光照强和时间长、气候资源丰富、有用矿产多等特点。而这又与当地农业、畜牧业和矿业发展有很大关系。各个地理要素互为因果,构成青藏高原地理景观。这种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相互联系的讲解,给学生留下青藏高原的整体、动态和传承概念,效果非常显着。他同时继承和发扬导师吴尚时在实践中教书育人思想,总结地理教育特点和规律。1984年在广东省地理学会年会上发表论文《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能》,从智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历史作用出发,指出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引导、启发学生去“学”,即用功读书,掌握智能,更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从“学”之“引堂”到“思”为“入室”,最后归结于“用”,即将学习、思考得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目的。这样,学一思一用成为一个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反过来“用”即实践需要又要求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使知识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如此循环往复,辩证发展,就可以培养出一代胜过一代的地理人才。这是陈氏积数十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地理教学法规律。

  陈小澄也很注意在教学中引入新概念,充实教学内容,更新学生知识结构。1988年他与何大章一起,在广东省地理学会学术讨论会上,提交《我国地形对角线及弧形山脉与水系地貌》论文,指出吴尚时在给学生上地形课时,提出“中华对角线”概念,即从东北大兴安岭至西南的滇南谷地划一条线,把我国分成西北与东南两大部分,两者地理景观明显不同。又说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之说,也源于吴尚时。陈氏当然也把这些鲜为人知的概念教给他的学生。这不仅为湮没已久的吴尚时这一科学理论抹去历史灰尘,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而且也是对我国地理教育一项贡献。

  陈小澄对地图学有很高修养,熟练地运用地图进行地理研究。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他经常强调要“充分利用地图”。他的学生在这方面受益匪浅,如广州地理研究所黄镇国、陈华堂、傅守祥等都是颇有成就的地理学者,读图在他们地理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0年前后,他与黄少敏一起利用读图技术,判断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火山锥每每成群出现,数目超过40个。这成为后来中国科学院华南综合科学考察队确定这一地区火山地貌分布的重要依据。野外调查的结果也证明他们判读殊为准确。

  陈小澄青年时期浪迹天涯,考察祖国山川形胜、人情风物,每有所得,即写成游记小品。晚年也乐此不辍。他对家乡著名风景区西樵山,更情有独钟,撰有《冬游西樵山》(见《西樵山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西樵山上的南天湖——旱天湖》(广东省地理学会1981年年会学术论文集,广东省地理学会印,1982年)等记闻,介绍西樵山诸般风景名胜。其文辞俊逸、清新、隽永,使读者如历其境。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文人学士之作,而是将地理学原理巧妙地注入文章中,让读者得到地理学启迪,不啻于一次科学旅游。例如他正确地解释西樵山上旱天湖成因,是流水侵蚀作用,切割湖口直到湖底,湖水流失殆尽所致。又西樵山多悬崖峭壁,危岩巨石和飞泉瀑布,以及无数洞穴,皆为数次火山喷发,岩石风化,崩塌和流水冲刷等地球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陈氏无愧为一位旅游写作的高手。  

  (司徒尚纪)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