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邹豹君



  1947-1949年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教授。

  在大学读书时,拜读过邹豹君教授1946年着的《欧洲地理》,收获很大。该书取材适当,内容丰富,附图简要,理论先进,读起来引人人胜。50年代初期,大学地理读物稀缺,能读到这种好书实在难得。

  邹先生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1937年赴英留学,1939年获利物浦大学硕土。回国之后,历任北京师大教授、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师院教授兼史地学系主任,1947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地理系主任,后去台湾。1955年台湾大学地理系成立,邹先生任台大教授。1959年去新加坡,任南洋大学教授、地理系主任幷兼任该校文学院院长。邹先生连续在地理教育战线工作了近40年,培养了许多地理学方面的人才,为我国的地理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邹先生坚信“科学的地理是建国的基本知识”,他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和行政领导职务并著书立说,热情宣传地理学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陆续发表了《欧洲地理》(1946年第一版,1991年修订版),《地理通论》、《美国与加拿大》、《中东大市场》、《新经济地理》、《地球星太空船》、《小地貌学原理》、《地理难题答案问》、《美国风趣50州》、《大环境地理学》,编辑出版了《新加坡地理论文集》。这些著作广泛流行于海内外。

  邹先生著书有很多特点。一是主题明显,观点鲜明,说理清晰,深入浅出。例如在撰写《小地貌学原理》时,力求要符合“范围紧”,内容专,理论显,文字浅,附图简,说明短”六个条件。正是由于恰当地把握住这些条件,也不似科普读物的浅显,而是主题明确,说理严谨,幷且将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结合起来,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二是具有创新精神。“书名创新,理论创新,写作方法及示意图也力求有所创新”。《大环境地理学》是他积60年治学经验而成的一本专著,其中提出许多新的观点、新的假说、新的理论。例如,(1)在地球星成因问题上,他认为地球星的形成分为地核期、地幔期、地殻期三个阶段。(2)对于地质史出现三 次大冰期,作者认为宇宙空间既有暖空,也有冷空,由于地球星跟随太阳恒星在银河系中转动前进,当转到宇宙的冷空区,就出现冰期。银河系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2亿年,与三次冰期出现的时间大致符合。(3)作者认为宇宙间存在惰力,质量由惰力组成,惰力是力的根源,引力藏在惰力之内。这些新观点、新理论是否成立,尚需进一步验证。

  邹先生在学术方面还有许多创新。他认为中国有史初期文化,属于小河流域文化,而非大河流域文化;属于山坡文化,而非平原文化。例如史前文化之主要遗址(仰韶与城子崖)及其史初期之主要文化遗址(安阳、镐京、曲阜、临淄),均在山坡地带,且不在黄河流域范围之内。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善于利用山坡的民族。梯田制度实施最早,就是一个极强有力的证明。

  1971年,邹先生因患白内障双目失明。不得不停止教学工作。后经割治,一目恢复视力,从此专心学术写作。

  打倒“四人帮”后,邹先生曾致函北京师大,表示有回国参加建设的愿望。地理系邬翊光曾复信表示欢迎。后因邹先生腿疾较重,行动不便,未能成行。

  我虽未见过邹先生,但多年来一直有书信来往。我曾将师大地理系主编的几部教材、专著寄给他,请他指教。邹先生视力不好,但还是对我们写的文章认真删改,尤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一书逐句逐段给予指正。有时一连几日每天一封信,每封信中都是写三四页纸,详细提出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见,令我们感动,我们根据他所指出的问题都认真做了增补、改动。

  1993年邹先生由美国返回上海。我得知消息后,准备去上海探望。但邹先生来信说:“我知道大陆教师的工资较低,你如因公来沪,可顺便来家详谈,不专程来沪。”此后,张兰生先生去上海时,曾去拜晤,并对地理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研讨。

  回沪不到半年,邹先生突然病逝。消息传来,令人悲痛万分。邹先生遗言,将他的藏书赠送北京师大资料室。北京师大资料室现设有邹豹君教授图书专柜,在遗赠图书上都写有邹先生的学术贡献,以作永久的怀念。

        (赵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