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孙宕越



  广东梅州人

  1934-1938年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教授。

  本人于1939年,在澄江县进人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就读。上第一课,即由孙宕越教授亲自讲授“普通自然地理”。据高年级同学介绍,这时孙师已为地理系主任,主持开学至忙,但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法国博士,处理系务,整整有条,仍亲自讲授“普通自然地理”课程,因此门功课是为地理系入学一年级新生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以后所学,如自然地理各专门课程(如地形学、水文学、读图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的学习,至关重要,即基础不好,难于进一步深人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也,可见当时孙宕越师对教学和培养我国地理专才,颇有见地。中山大学由广州迁罗定,再迁澄江,保存图书仪器,并在澄江安定后,立即开课,孙师皆出力亲为。余等课余即往图书馆看书,图书琳琅满目,尽多洋文书籍。据老同学介绍,均由早期各系主任努力采购,才有此成果。孙师从法国学成返国亦购回一批德文、法文书籍,其中不少是名著。有些书籍,为今天新建地理系所无。如德文的“地表的气候”凡数十册,全世界各地气候,都由专家编写成册,最后一本即为名气候学者K■ppen执笔,详细介绍他的创立气候分类法(Wladimir Ko■бppen:《Klimat der Erde》),今仍为地理界人士重视。法国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1927—1948)由白兰士(Vidal de la Blache)提倡,由各弟子各写一巨册(马东男写法国为三册)。马东男(de Martonne)《Traite de geographie physique》三卷,SUeSS,Eduard的《地球的表面》,李希霍芬(Richthofen)的《中国》等,都是第一次见面的巨著。孙师力求办好地理系亦于此可见。据老同学钟功甫回忆,孙师对当时稳定地理系之功,不致四散奔逃,起了重大作用,使地理系能在云南澄江复课,功德至大。

  根据多年来听老师、同学对孙师介绍的情况及本人所知,写成此文,表示我们对他思念之情。

  一、教育世家,鸿儒辈出

  孙师自法国归来,学校即委以系主任之重责。并将系办得各方面都有起色。足见成就有其渊源。如徐俊鸣教授每每谈及,孙氏与他是同乡,在梅县读书时,即知孙师父亲,为梅县著名中学——梅州中学的文史老师,名金声,号波庵,清末毕业于广州两广师范学堂(学生为本省贡举生员),回梅州先后在嘉属官立中学、东山师范任教,任城西小学校长。后入梅州中学任教至退休。其教子课生,多育成材。如他有四子二女,后皆为知名学者,敦厚传家,且仁者皆寿。列如下:

  父  孙波庵①,84岁,1872年农历7月13日—1955年农历7月1日。

  母  黄氏,74岁,1873年农历10月26日—1946年农历8月14日。

  姊(独女) 孙缴晖,103岁,1897年—1998年农历十二月。

  长兄  孙亢曾,101岁,1898—1999年,居台北,台湾省师范大学校长。

  大嫂  陆蔚如,95岁,1904—1999年,居台北。

  二兄  孙睿曾,83岁,1902—1985,未婚。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毕业。

  孙师  孙馥曾②(即宕越)96岁,1907—2001年,居台北。

  师母  曾蕊仙,80岁以上,居台北。

  四弟  孙雄曾,92岁,1910—2002年,广州华南师大教授。

  弟妻  陈季容,85岁,1917--2002年,广州华南师大。

  孙师有三子,均留学美国,各有专长,长子翊典(电脑行业)、次子协典(机械工程)、三子络典(专业工程)都在美工作。络典为英国伦敦大学工学博士。

  二、求学时代(中学至大学)

  宕越师中学时代即在梅州中学,他是孙家第八世孙,虽当时已非富户,但家教仍重视文化质素,据说柯妣曾居江西长宁(今寻邬),见当地程乡,因为小城可以从商也。故七世孙波庵,仍以贡举毕业回乡,成名教育家,孙师生于其家,于1907年4月初四(农历)。得入梅中,据雄曾言,兄为学生已为秀优生,曾译英文化学书籍。他们之成,皆赖父力,正如父亲《治家杂感》诗中,即有“儿辈生存责在父”句,并举汉邓禹教子各执一业,无不成立,为教子之方。即重视才学教养也。

  孙师在中学时代之成材,已见于他能学波庵父亲以诗名之教,曾亦作游阴那山诗一章。现承雄曾教授出原稿复印本转録十二首如下。

  (一)

  童冠群游趁暮春,歌风舞雩此芳辰,

  莫嫌行处无心得,大地烟云活写真。

  (二)

  一路崎岖石磴科。两旁红遍杜鹃花,

  怪他烟雨蒙溪曲,隔岸山容半被遮。

  (三)

  远远前村起暮烟,疏疏小雨薄寒天,

  鹧鸪啼处春耕早,十里山隈尽莳田。

  (四)

  步到登瀛境亦奇,悬崖高树古藤披,

  爱他雨后新苔好,斑驳桥堤石上诗。

  (五)

  依稀烟里认灵光,殿阁巍峨尽宝装,

  老柏三株撑寺外,清泉一曲绕红墙。

  (六)

  大千世里尽风尘,谁问唐僧旧果因,

  古往今来数凡谷,出山入胜入山人。

  (七)

  入耳嘈嘈闹不眠,山楼遍夜听鸣泉,

  几回坐起惊疑雨,蓦看星辰丽满天。

  (八)

  荧荧一火佛前灯,此地谁参最上乘,

  忆到懒残煨蓣事,前修夙慧我何能。

  (九)

  时花野草长禅阕,緑绕门前水一湾,

  岩壑无声鸡犬静,佛龛深掩一僧闻。

  (十)

  高峰早巳映朝暾,来径依稀尚半昏,

  足底清泉飞石涧,青鞋湿透了无痕。

  (十一)

  穷奇直上五峰巅,眼界重重混晓烟,

  但觉四围云荡足,栩然身是自由仙。

  (十二)

  始信游山胜学科,一般禽果识名多,

  侧闻嵩华饶奇境,他日登临更若何。


  这篇高中二年级自书作品已显孙师对理学的兴趣和他字体的工整,实属难得。

  孙师中学的优秀成绩,保证他考人中山大学深造。当时大学是预科三年,大学三年,但是孙师水平已使他有跳班之能力,即跳过预科而直入大学。表现是考入预科后,利用中山大学每年招大学插班生机会,他改馥曾的学名,改用“宕越”名字投考中山大学经济系学习(当时院长是名学者何思敬教授)。因此他即等于跳级入大学,表示孙师当时的学问水平是优秀才子。但更表现出色的,是他在经济系毕业时,应中山大学招收赴法留学生,他又再上一层楼,考取了赴法留学,学习地理学的名额,因为当时朱家骅副校长对地学重视,想在国聘请高级教授并不容易,因地学学者留学有学位者甚少。故下决心自己选派,为校育才,并订有回国后至少为学校服务两年始可自寻职业,故孙师与吴尚时等(吴师是英语系考取的)同时考取留法学位。孙师于是1929年转入地理系,与初办学生一起学习,学习一年地理后才派出法国留学。表示决心从事地理学研究了!

  考入中山大学、考入经济系插班生、考取赴法留学,可见孙师是当时大学生中的精英。因为三种考试都是百里挑一的。而他亦是继承父志,因他父亲以为史学、算学都不如地理学有意义的。他投考留法学位后还跟地理系一年级学生同学地理科一年(Credner教),表示他求学地理学的决心!

  三、法国留学(1929—1934)

  孙师是1929年赴法入里昂大学,尚时同行,回国亦同在1934年秋。孙师在法学习期间,前后6年,取得地质学硕士和地理学博土两个学位。博士论文为《罗尼河谷黄土之研究》(LeLoess da la Valleé du Rhone),由法国罗尼河地区研究所(1nstitute des Etudes Rhodaniennes)出版,1934年列为里昂大学地理丛书一种。这使孙师由一个经济学者转变为一个地质地理学者。因为在他的论文中,所获得的资料、图件,都能成为他的好友同学吴尚时所应用,如吴氏在《法国区域地理论评》(Revue de geographic Regionale),1938年刊论文《法国里昂金山之变硬黄土》中(Loess durci au Mont d' Or Lyonnais)有三幅重要的地貌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图,即采自孙师的文章。

  孙师对土壤和地质的深入研究,也可由他回国在中山大学地理系首次开设新课程“土壤地理学”一课中反映出来,这科目是全国首创的地理学新方向的新课,不只在中国有创新意义,即使在国外地理学界和中国土壤学界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学科,对我国自然地理学的缺门——土壤地理学起了奠基性作用。其研究水平在当时已是国际水平,故其博士论文能获得导师的欣赏。可见孙师在国外经受严格训练,已成为一位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地质地理学者,具备回国创立地理学的力量和水平。

  孙师在法国学习之评价,作者在1983年访问加拿大时(中国地理学会访问加代表团,团长吴传钧博士),得遇洪绂教授,即得其实。当时洪绂说及他的母校里昂大学是法国地理学中心之一,与巴黎大学齐名且对抗。

  四、就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1934—1939)

  孙师1934年秋返国,就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并即由长辈介绍邹鲁校长秘书曾纪蔚教授之妹蕊仙女土结婚。他对地理系工作负责,不断推动系务的发展,有下列几事:

  1、为适应当时抗日,他把在国外各地考察有关地理和军事关系知识,向广大群众和学生讲述。例如孙师在1936年,曾在广州市政府无线电台广播《地理与作战》一文,介绍地理学与作战关系的密切,并论述了地形、气候、交通三项重要战争应注意项目。这是他为抗日战争的理论研究开始,作为他日与徐俊鸣师合作《军事地理学》一书的准备。该书于1939年在重庆由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央军委会出版(上册)。

  2、孙师在回国出任地理系主任即着意于地理学科普及问题,因当时地理学还未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因此他与广州民族日报副刊共同开辟专栏,名为《地理与旅行》,每周刊出一次,以广宣传。可见孙师对地理学的传播,至为重视。《地理与旅行》一直出版至1939年底,直至他奉调离校始停止刊出。

  3、孙师在任中,不断发挥母校传统,重视野外调查工作和科研工作。具体表现如下:

  (1)担任毕业论文指导,孙师即亲力亲为率领四年级班罗开富、徐俊鸣、江洁源、刘国雄赴珠江口淇澳岛考察,由四人同写一篇《淇澳岛》论文,用法国小区域学派方法,以自然为基础,畅述人文现象的方法写出,使罗、徐等人,名噪一时(1935)。

  (2)担任教师,带动全系同学多出野外考察。近的如龙眼洞,远的如武汉市。在此时期野外考察10次以上。余知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孙师即同留法的董绍良、吴尚时等,领导全体学生北上武汉考察,长达一个多月。并指导学生缪鸿基等,撰写《乐昌郑州间沿途所见之地理景观》等文发表。

  1937年孙师与吴尚时又领队往澳门、唐家湾作海岸、港口考察。暑期又组织西北地理考察队、海南岛考察队等,当时《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6月19日)称地理系“对实地考察,尤为注意”,故培养学生野外考察已扩展全国范围,可见孙师能继承母系传统而光大之,至为可敬!

  4.研究经济地理问题。在野外考察基础上,孙师亲自撰写粤汉铁路开通对梅岭古代南北商道的劫夺现象,分析梅岭南雄唐代以来南北大道衰落情况及原因,并和粤汉路未通前,梅岭道繁荣的状况,作为孙师等筹办《地理集刊》(即《地理学季刊》改名)创刊号首篇文章,为当时地学界人土称赞。

  5.孙师本人回国后,深感国事艰难,故研究军事地理学又成为他的主要任务。但研究成果,则成于抗战时期。同时,准备开设新课“土壤地理”,为自然地理学发展开创新的领域。

  五、孙师在澄江

  孙师入澄江以后,仍任系主任之职。孙师于1938年底到达澄江,即行恢复上课,科研工作也即展开,如1939年即带学生考察玉溪、晋宁和阳宗海等地,历时四天;又带学生考察抚仙湖地区,研究澄江盆地红土地理等。

  业务上,孙师在系为新生讲授《普通自然地理》。孙师认为培养人才,最主要是打好基础。因此,身为系主任,对入学新生第一次接触地理学,应由自己亲身担任,才能培养出合规格的人才。正如今天国家教育部提倡教授要教基础课观点一致。为三年级同学开出“土壤地理”这门新课,为当时全国首创,孙师对土壤地理研究很深,他在《地理集刊》第三期(1940年3月版)发表了《红土之研究》一文,详征博引。把在中国和法国考察,综合写成,先谈成因,再证以化学和物理性分析,写定于1940年2月,诚深入细致的论文。

  孙师在滇时,跟上抗战形势,不断作出军事地理研究论文。如到澄江之后,即在复刊的《地理与旅行》刊物上,刊出《军事地理专号》,计刊有论文四篇(1939年11月版)。一为《地理与作战》,二为《晋战场之军事地理》,三为《湘北军事地理》,四为《波兰军事地理》。

  此外,孙师与徐俊鸣合着的《军事地理学》  (上册)亦出版,此书为原理上的阐发,用中外名战争过程说明,不只为我国唯一的军事地理名作,对世界而言,亦可称为名作的好书。

  孙师对学术特有兴趣,而且已有发明创新,如《军事地理学》的首创已成名国内,而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又成名于国外,人文地理亦为内行。余知《地理集刊》第四、五期(1940年4月、5月版),即载孙师《聚落与作战》  (一)及(二)长文。并刊出他指导同学张寿坤(女)译出《人文地理学纲要》,即其导师A. Allix所作的普通地理学的人文地理部分。

  六、孙师对台湾地理发展之贡献

  孙师在上海停留几年,即赴台湾发展,以求振兴我国地理科学而又可助台湾建设,并振奋民心。

  1、提高地理学科水平

  据孙师有函言初至台湾,1949年只有半个地理系,即台湾省立台湾师范学院史地系,该系成立于1946年8月,1950年8月孙师到系任教授。1962年孙师与张其昀等筹办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孙师自创地学研究所,并就任该所主任。1963年文化研究所改为大学,即文化大学,孙氏创办地理学系,幷亲任系主任。1967年,该所增设博士班、硕土班,成为当时我国(包括大陆)唯一授予博士学位之地理学高级研究中心。

  提高台湾地理学界水平的档次,还表现孙师曾出席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联合国制图及测量远东区会议、国际地理协会大会,大大提高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地位,使我国地理学者能与联合国教科文沟通。正如作者亦曾与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沟通,把中国14名珊瑚礁研究学者介绍刊登于其刊物《珊瑚礁研究学者》一书中。①又把《中国地理学者——吴尚时》孙师的好友刊登于IGV的地理学思想史组出版的《Geographers-Biobibleo-graphical Studies》Volume l3.Ed.C.J.Martin. 中。

  2、重视地理教育

  孙师不只提高地理学水平上,而且他毫不忽略地理知识的普及教育上。他几次和作者通讯中,都谈到他对地理教育的想法。有一次(第一次通讯),他写道:

  “籍悉隔别四五十年来师生状况,至以为慰,今日追忆,恍如隔世,吴师(指吴尚时)、吕师(指吕逸卿),先后辞世,英年凋谢,我们同深惋惜。吴师论文集(作者注:由作者寄往)全早巳收阅,均称高水准的研究,你们尊师的一片心,亦从此可见。……此间只有伯中一人(作者注:指陈伯中,随孙师去台大地理系任教),亦曾出国进修,在台大兼职。近年复写成高中用之‘人文地理’四册国定本,亦博得好评。写课本,虽然不是专著,但对下一辈的地理教育有深刻影响,不能说没有贡献。”

  ……

  “因同时担任教育部国立编辑馆之各级地理课本自编审主任委员(有小学至专科)先后凡三十年。自己也写了课本三四十册,消磨了我不少时光。三年前,因体力已衰,乃辞去此职。”

  从上信看来,孙师一到台湾,即参加教育部工作,具体主管台湾地理教材编写和审定工作,直至老年退休为止,即他在台有一半时间从事编写教科书工作,才能自说写了30-40本之多。可见孙师把地理教育列为与提高地理科学水平,处于并重的情况。并认这方面工作,是“不能说没有贡献的”。这和本人是有同感,我一生在师大教学,也编过初中一年级自然地理,即以地理学(包括科研和地理教育)为一生奋斗的目标,也是不忘孙师教训的一个方面!对国家,对人民,地理学知识是培养人们(尤其青少年)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至关主要的项目,决不容忽视。

  七、孙师的地理科学思想

  孙师一生的地理学学术思想,使余一生受教者甚多,如专心发展地理科学,专心培养地理人才,宣传和普及地理知识各方面都受孙师影响。我们虽隔别30—40年,但在人生道路上,不少相同之处,这显然是受孙师影响,如少年时代的好游山水,赋诗咏怀,勤奋好学,终生以地理学为职志,专心在师范院校教书,不愿多作专门研究,以培养青年学者为心。不少友人劝我申请科学院当“院土”,作者不为心动。少年时国外C. B. Cressey (即美国葛德石教授)邀去Syracus大学任教(当讲师),C1ark Univerity亦邀去读博士生,亦不动心。即处境不佳,也不介意。我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失业,赴台湾找出路,过台湾海峡有诗云:①

  “一叶孤逢万里征,婆娑书剑感飘零,神州自是知人意,愿与典坟共一生。”

  此诗寄孙师呈正,即蒙函复云:

  “老弟诗有豪气”,指此。

  对余写的《中国珊瑚礁地貌研究》一书孙师也予好评,称:

  奉读有关南海群礁之大着,至表振笃!盖以为此书不但是一巨著,而且必将成为一‘名’着,而且是‘国际’名著,因其正触及当前国际间一极棘手之问题也!谨先此道贺!

  孙师与大陆学者“心连心”之感情,非同一般。上次去台参加“海峡两岸地形与环境教育研讨会”(1997)时,蒙孙师在接见,请吃饭时,即详询大陆诸老,余一一以告。他对大陆学者到台访问,都来拜访他,虽素不相识,亦都来看他,言下称赞不已。如说中大许学强访他,可惜没有请许吃饭为愧!可见友情之重焉。

  最后,我认为孙师的学术思想是以“地理学为经世济用之学”为核心,为他一生的经验。孙师近年首倡的“应用地理”一事至为重要。他呼吁地理界配合国际趋向及建设的需要,从事目前现实问题研究,并身体力行,在所内创设如“热带山坡地利用”、“河川流性研究”、“高山地理”等新课程,幷亲讲授。近年本人提倡历史地理学应与社会建设(如城市规划、旅游地理等)相结合,亦即吾师所首创的地理学应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之意思一致者也。余冀把地理学与人类学两门科学和建设事业携手前进,亦因受教导影响者焉。

  (曾昭璇)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