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旅游科学与规划在全球视野下阔步前进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后简称中心)是中山大学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对旅游科研及教学的需求于2000年成立的专门科研机构。中心旨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积极学习与借鉴国际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消化吸收国际旅游研究最新成果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中国旅游发展的自身规律,并以之指导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实践,力求在推动国内旅游研究和旅游规划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心目前是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一、科学研究

  中心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搭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平台,以期为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提升和旅游研究人才的成长做出积极贡献。结合旅游硕博士培养,倡导和践行学术规范化理念,促使中心学术研究在规范、水准、内容等领域逐渐与国际接轨。通过带领与指导硕博士的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研究作出突出的知识贡献。此外,积极藉助旅游规划实践工作所提供的研究可进入性,对中国诸多典型旅游案例地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在实践中提升的理论反过来又成为进一步指导旅游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石。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范式成为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一直秉承和坚持的学术道路。

  (一)倡导学术规范,提升研究水平

  事实上,中心成立之初正是中国旅游研究和旅游地理研究问题凸显的时候,面临的严峻现状为:理论和研究方法薄弱;规划与研究不分;学术圈盛行课题意识而非问题意识,多年来形成了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为科研的主攻方向,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价值被片面夸大;科研资源严重依赖旅游规划等实践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不足,学科独立性和认同度差;研究内容范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中心领导意识到必须重视学术的规范化,强调只有建立在研究过程规范、成果表达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的基础之上的研究才有助于学术贡献和知识增长。为了调动研究者和学生自觉开展规范化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中心建立了学位论文评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设,把对学术规范化的倡导转化为实实在在可循依的规章制度加以推动。此外,中心还通过内部的学术讨论和外部的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尊崇规范、强调规范、实践规范的学术氛围,最终使规范化的学术研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经过近10年的倡导与践行,中心的学术规范研究理念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中心的老师和学生也在旅游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中心主任保继刚教授于2001年 成为中国首位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国际旅游研究院)成员(Fellow),2005年被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2005-)。中心研究人员先后获得了12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3项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毕业于中心的博士戴光全、刘俊、左冰及访问学者及硕士唐雪琼也分别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见附件二)。中心研究人员及中心校友出版专著10本,译著1本,论文集1本,会议论文集5本,旅游规划案例及研究6本,教材2本,共计发表科研论文369篇。

  (二)开辟前沿领域,引领研究方向

  在密切关注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和借鉴其他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心所倡导的关注问题、关注前沿的浓郁学术氛围引领下和所搭建的研究平台支持下,中心各位研究人员深入剖析中国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敏鋭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例如社区旅游、事件旅游、旅游影响、城市旅游、遗产旅游、会展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等。通过指导博、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将这些研究课题发展为受人关注、成果斐然的研究领域,例如:

  2001年,博士生孙九霞开展社区旅游研究,开辟了中国社区旅游的新领域;

  2001年,博士生戴光全,2003年博士生罗秋菊开展了事件旅游和会展旅游的研究,开始了以中国本土案例为基础和对会展业发展规律的研究进程。

  2001年,博士生张朝枝对遗产旅游进行研究,开始了中国遗产旅游研究中问题产生的制度研究;

  1999年,硕士生古诗韵,2001年博士生甘萌雨,开始了旧城区游憩商业区和城市RBD的研究,将国外城市研究的理论引入城市旅游;

  2002-2005年,博士生邱继勤、车震宇、张骁鸣、左冰等,分别对旅游小企业、旅游与村落形态、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旅游投资等进行研究,将旅游影响研究引向更加深入的阶段;

  2002,年,博士生巨鹏,2007年博士生李鹏对温泉旅游进行研究,将温泉旅游研究从资源开发引入背后深层次的公共资源政府治理的阶段。

  2006年,硕士生唐雪琼,2008年硕士生魏雷对旅游发展中女性地位和男性地位,以及旅游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行探讨,拓展了女性主义地理学视野下旅游研究中的性别探讨。

  (三)注重理论贡献,丰富知识成果

  创新是中心始终坚持的根本研究目的,并强调研究就要对人类知识的增加有所贡献。在这一方向指引下,中心各位研究人员怀抱深深的“问题意识”,以深入洞察实际问题幷发现具有理论意义的学术问题为研究目标,借鉴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成果,在主题公园、社区旅游、事件旅游、城市旅游、遗产旅游、旅游影响、会展旅游等众多领域做出了宝贵的知识贡献。这些领域的知识贡献摘要如下:

  1. 主题公园: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案例,深入揭示出主题公园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作为高投入、高门票为特点的主题公园,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旅游感知形象和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政府的决策行为共同构成了影响其成功与否的六大主客观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成功。此外,还对中国主题公园整体发展的几大弊病——政府行为浓重、将奢侈品当作一般消费品、投资类似赌博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揭示。

  2. 社区旅游:在中国不同地区案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学者的案例材料,揭示出中国和西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在社会意义、所追求的利益点、参与各方的主动性、参与方力量对比以及参与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提出社区增权是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阐明仅将社区参与作为经济和技术过程而非政治过程是当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在实践中不能取得真正进步的原因,提出个人增权应先于社区增权。

  3. 事件旅游及会展旅游:事件旅游方面,通过对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深入研究,发现事件活动的影响和效应具有时间衰减特点。昆明世博会的影响力具有强烈的旅游和经济目的导向、明显的主题导向和突出的多元化、综合性特点;影响力空间分布呈现不连续的面状延展与点状分散结合的特点;对微观和个体、宏观和总体的影响有区域差异;事件影响的效应的时间分布先升后降、举办期间的即时影响和效应最为明显,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等等。以上差异包含了中国重大事件活动与西方重大事件活动的差异和不同特点。会展旅游方面则以东莞为案例,研究展览会选题定位及运作模式。展览会的选题定位是展览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的保证,是主办方有效组织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前提;把握参展商的行为特征,处理各利益相关者关系是招展的有效运作模式;把握专业观众的行为特征,重视专业观众的组织工作室观众组织的有效运作模式;主办方、参展商、专业观众相互匹配关系是展览会良性循环的充要条件。

  4. 城市旅游:从城市旅游的供给角度入手,研究了广州、苏州、昆明等城市的游憩商业区、城市游憩结构、环城游憩带、事件旅游影响等;从城市旅游的需求角度入手,研究了桂林、肇庆、广东省各城市的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城市度假潜在市场、居民潜在出游力等;综合两个角度的深入研究和案例探讨,总结了国内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结构与功能、发展动力机制、城市旅游竞争力、旅游地生命周期、社会经济影响等重要规律,基本建立起可供后续研究借鉴的完整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

  5. 遗产旅游: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的深入研究发现对于世界遗产地这类特殊公共资源的政府治理,资源处置权的非排他性与制度性监督缺位导致“政府失灵”或“公地悲剧”,也导致了世界遗产地武陵源政府治理的低效。现行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管理体制是政府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这种制度造成了宣传促销、招商引资、景区景点基础建设等政策激励,这些政策与行为最终导致了世界遗产武陵源政府治理失灵。

  6. 旅游影响:对国内旅游经济运行机制与区域影响模式的如下重要课题进行了研究:1)旅游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问题;2)旅游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问题;3)旅游开发对植被的影响;4)旅游发展对居民学习语言的影响;5)旅游国民收入分配问题;6)旅游国债投资绩效评估问题;7)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8)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影响;9)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社区的社会经济影响;10)旅游开发对男女社会地位的影响等。对小企业的运行机制的研究表明旅游小企业对于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变迁、帮助当地就业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旅游国债投资绩效评估研究揭示了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对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发现并剖析了旅游投资中的制度性机会主义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以丽江纳西文化为案例的研究发现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是一个多因、多向的互动过程。根据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的前后差异发现了渐变型、稳定型、突变型和恢复型四种村落形态变化类型以及各自变化的特征。对西递如何将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要素紧密结合的路径依赖分析表明,通过将乡村的空间、观念和社会关联等内外部条件的固化、强化、硬化等机制将乡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引入特定的发展路径。通过旅游对男女社会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对泸沽湖妇女家庭权利管理者的年轻化、男性文化身份的强化等产生影响。

  这些知识贡献凝结成366篇论文和14本专著,其中《旅游地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由于其可贵的知识贡献,成为各研究领域的奠基性或代表性学术文献,中心成员学术成果被多次引用,有些甚至单篇引用达32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2009年检索清楚地说明瞭这一点。

  保继刚,251篇,总计被引721篇次

  彭  华, 98篇,总计被引146篇次

  陶  伟,54篇,总计被引104篇次

  孙九霞,39篇,总计被引64篇次

  朱  竑,35篇,总计被引45篇次(旅游研究类)

  张朝枝,28篇,总计被引44篇次

  徐红罡,29篇,总计被引35篇次

  张骁鸣,18篇,总计被引21篇次

  罗秋菊, 8篇,总计被引10篇次

  杨  云, 3篇,总计被引3篇次

  陈志钢, 2篇,总计被引2篇次

  专著、译著及教材14本,主要著作如下:

  1. 孙九霞. 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邱继勤. 旅游小企业发展与影响研究——阳朔西街案例.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朝枝. 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丹萍. 旅游凝视——中国本土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 车震宇.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 罗秋菊. 展览会选题定位及运作模式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 张朝枝. 旅游与遗产保护——政府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8. 宗晓莲. 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9. 戴光全. 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0. 保继刚等着:城市旅游——原理·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1.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四)强调长期跟踪,积累典型案例

  “长期跟踪研究”是中心所倡导的另一项研究理念,认为只有对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和长期观测才能真正把握研究问题和对之拥有深刻见解,这也是地理学“用脚做研究”在旅游研究中的体现。从2000年开展桂林市的旅游规划开始,便持续关注阳朔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在旅游业带动下的变迁状况,每年都进行一次实地调研,跟踪案例地的发展变化。中心现已在阳朔、西双版纳、张家界、喀纳斯、开平建立了旅游研究基地或“博士后研究站”,中心长期对这些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目的地跟踪研究。

  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面,中心自2001年开始在“旅游管理”和“人文地理旅游规划”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截至2009年7月,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27人,在读21人。已毕业的硕士生60人,在读36人。毕业的27名博士中,除1人在旅游局做领导职务外,其余26人皆在中国各高校从事旅游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们执教立言,将中心重视学术、推崇规范的学术观念广泛传播。毕业的60名硕士生主要在规划机构、中高等院校、旅游大型企事业等单位工作,其他行业如IT、金融、广告、房地产、各级公务员等也有学生就职。

  中心现有保继刚、朱竑、徐红罡3位博士生导师,每年招收6名左右的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位,陶伟、孙九霞、张朝枝、罗秋菊,每年招收10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在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上均招生)。

  (一)博士培养

  已毕业27人:

  2001级:孙九霞、张朝枝、戴光全、李志刚、邱继勤、甘萌雨

  2002级:潘丽丽、刘丹萍、周常春、苗学玲、巨鹏、车震宇、刘小航

  2003级:罗秋菊、周玲、黄向、徐文雄、张骁鸣、刘俊

  2004级:陈志钢、杨彦锋、杨云、丁绍莲

  2005级:马晓龙、林清清、左冰

  2006级:叶圣涛

  在读 21人:

  陈奕滨、余意峰、黄泰、马凌、古诗韵、李鹏、项怡娴、朱峰、孟威、翁时秀、王亚娟、李晓莉、代姗姗、封丹、杜芳娟、刘博、钱丽芸、李彦辉、陈钢华、梁增贤、罗芬、曾丽

  (二)硕士培养

  已毕业60人:

  侯灵梅、吴楚之、杜小芳、杨西、贾明明、王永海、郑丹妮、李杰、张科、陈菲、周丹、王利伟、韩亚林、李俊鹏、刘斯静、陈慧、赵相争、蒋玉飞、苏波涛、相阵迎、朱俊、孙晓霞、周丽君、刘晓冰、刘迎华、刘雪梅、古诗韵、敖勇、文彤、李丽梅、柳意云、洪艳、温春阳、田美蓉、程露悬、苏晓波、袁红、谢晖、贾莲莲、郑海燕、陈勇、陈屿、黄琢玮、张研、林敏慧、吴丽蓉、何然、梁薇、孙晓静、陈浩、姚冶、吴永莹、魏雷、万小娟、林婕、邓路平、崔芳芳、李鹏(硕博连读)、项怡娴(硕博连读)、唐雪琼、张瑞敏。

  在读36人:

  苑坤、彭丽娟、陈晓亮、周权、章倩滢、吴悦芳、王莎、庞嘉文、马瑶、马涛、罗嘉琦、刘悦、林杰勇、卢慧、靳文敏、贺天慈、陈冬婕、南英、陈静复、廖仁静、倪红思、杨昀、刘畅、张倩帆、蒋运华、孙文静、刘治华、倪明、王花妮、张倩、史甜甜、周志炫、游旺、邓曾、童娟娟、卢相雨。

  (三)访问学者及博士后

  中心先后接受了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20人,博士后1人,课程进修者2人。这些学者回到各自单位后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唐雪琼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她在中心访学期间确立的“女性地理学”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地旅游发展实际,先后有两项研究“旅游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基于女性地理学视角”和“社会转型与女权文化演进: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妇女地位和社会角色变迁影响研究”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并资助。

  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19:张建丽、曹诗图、李云芳、梁锦梅、禹真、许凌、贺辉扬、韦复生、尹晓颖、唐雪琼、杨阿莉、李炳昌、马艺芳、廖勤、范雪蓉、杨柳、高风、陆军、王仕莲。

  博士后:宗晓莲

  交流及课程进修2人:龙江智、马有明

  (四)国际交流

  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中心自成立以来以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短期进修、攻读学位等多种方式先后派出2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赴国外著名学府深造。还有孙九霞、张朝枝、罗秋菊等多位老师前往法国、德国等做短期访问。

  1.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黄向、黄泰、孟威、左冰,师从Geffery Wall教授;

  2.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林清清,师从Donald Getz教授;

  3. 德国科隆大学、德国西海岸应用科技大学:项怡娴,陈菲、王永海、代姗姗、张科、李杰、周丹、庞嘉文,师从Wolfgang Arlt博士;

  4.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张骁鸣、余意峰,师从Roy Ballanty教授;

  5. 新西兰怀卡托大学:马晓龙,师从Chris Ryan教授;

  6.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张骁鸣;

  7. 日本立教大学:张朝枝、杨西、张科;

  8.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郑丹妮、马瑶攻读硕士学位;

  9.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封丹,师从Bart Wissink博士

  中心积极鼓励、支持老师和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近3年来中山大学旅游研究团队多次应邀参加了国内外众多的学术会议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见附六)。

  除了鼓励、选派教师和研究生赴国外交流与学习之外,中心还积极邀请世界各地知名旅游学者前来举办讲座和学术研讨,近3年来先后有多位世界知名专家到访中心并与中心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以下是近3年来中心邀请的专家的不完全统计:

  1. 2009年5月22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Alan A. Lew在地理学院301室为中心师生作题为“Existential Tourism-The Overseas Chinese Experience”的讲座。

  2. 2008年11月30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理学院教授Geoffery Wall访问中心并与中心师生进行座谈。

  3. 2008年3月17日,日本立教大学安岛教授在中心举办主题为“旅游景观的记号论”的讲座。

  4. 2007年5月30日,加拿大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Saint John的研究员Wenmei Li应邀在中心做专题讲座“实践与反思--中西方文化视角看旅游规划”。

  5. 2007年5月18日Andrew Englen教授在中心做题为“旅游小企业”的讲座,并与师生座谈。

  6. 2007年3月12日,美国普渡大学蔡利平教授访问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7. 2006年12月18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Wong Pah Pah 教授在旅游中心会议室就滨海旅游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8. 2006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王恩涌教授访问中大并受聘中心学术顾问。

  9. 2006年11月25日,世界旅游组织(WTO)亚太部主任徐京先生被聘为中心学术顾问。

  三、获奬

  1. 保继刚、孙九霞论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2008年获中国地理学会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一等奬

  2. 彭华(第一完成人)、保继刚(第三完成人)完成的《丹霞山丹霞地貌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奬科技进步二等奬

  3. 保继刚2004年获南粤优秀教师奬

  4. 保继刚主持编着的《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教材 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奬

  5. 陈传康优秀旅游地理学术论文奬

  i. 1997年.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ii. 1998年.李贞,保继刚,覃朝锋.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

  iii. 2000.年. 彭华.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初步探讨

  iv. 2002年.戴光全,吴必虎.TPC及DLC理论在旅游产品再开发中的应用—昆明市案例研究

  v. 2005年.朱竑,吴旗韬.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

  vi. SUN JIUXIA(孙九霞),BAO JIGANG(保继刚).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6. 《人文地理》100期优秀论文

  i. 保继刚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1992年第2期

  ii. 徐红罡 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式探讨 2005年第1期

  iii. 朱竑,封丹,王彬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趋势 2008年第2期

  三、社会服务

  (一)旅游规划(86项)

  中心是国家旅游局首批9家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之一。自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了湖北省、湖南省两个省级规划;中国著名旅游城市暨三个旅游计划单列市——桂林市、黄山市、苏州市的规划;广东及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地)西双版纳、韶关市、珠海市、赣州市、惠州市、张家界市、肇庆市、东莞市等城市的规划;著名景区丹霞山阳元石景区、新疆喀纳斯景区、阳朔遇龙河景区等景区规划;跨区域的国家西部旅游投资规划和国家旅游局大香格里拉旅游区规划等重要区域的旅游规划项目86项(附件四)。上述规划不仅获得委托方的高度认可,而其在各规划地实际旅游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心也因此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并逐渐摸索出一条在“规划中发现问题、用研究提升理论”的“实践与理论互动前行”的发展道路。

  (二)学术会议及研讨班

  中心从1999年开始连续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研讨会,至今已举办6届,出版会议论文集5本,最近的第六次研讨会于2009年7月11-13日在桂林阳朔顺利举行。会议完全按照国际惯例举办,已成为展示中国旅游研究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成为中国旅游学术的品牌会议。通过会议,增强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沟通,加深了中外学者的学术对话,开阔了国内外学者的学术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中山大学还于2000年举办了“旅游发展、旅游规划及旅游地理理论与方法”高级研讨班,为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培育人才;还于2009年承办了第三届全球节事大会暨第三届中国会展教育年会。

  1. 城市旅游国际旅游研讨会(1999年7月13-16日,珠海)

  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和珠海市旅游局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城市旅游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旅游的关系、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21世纪的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等问题。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110名国内外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遶城市旅游的理论和方法、城市旅游的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等专题进行分组讨论,会后出版论文集《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2. 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1月11-14日,桂林)

  会议由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和全球变化专业组主办,桂林市旅游局、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和全球变化专业组承办,桂林工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协办的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37名海外学者,130多名国内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120多篇论文,24组分组讨论会分别以旅游规划、旅游管理、城市旅游、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者行为研究等为主题进行研讨,会后出版了论文集《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

  3. 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国际研讨会(2003年11月28-30日,宜昌)

  会议由湖北省旅游局、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主办。会议围遶事件旅游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时间旅游的经济、社会和形象影响,事件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目的地建设管理论和管理模式,目的地旅游竞争力和区域经和研究等问题展开探讨,幷且特别把三峡旅游和宜昌目的地建设管理作为专题研究。在受SARS的影响的情况下本次会议仍然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24名外国专家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50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就SARS事件对中国的旅游影响、三峡工程的旅游影响、新加坡会展业的经验教训、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增长机制、湖北“发现之窗”国际旅游营销策划等五个紧扣研讨会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会后出版了论文集《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4. 边境旅游与社区旅游国际研讨会(2005年7月6-9日,云南西双版纳)

  会议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山大学、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局、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承办。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挪威、荷兰、西班牙、波兰、以色列、新加坡、韩国、日本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45名海外学者与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共计140多名国内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举行了两场主题发言,分为20组围遶着边境旅游区域合作、边境旅游开发与规划、跨境旅游发展、传统村落与社区旅游、主客关系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城市社区旅游等主题进行探讨,幷且特别把西双版纳的边境和社区旅游作为专题研究,会后出版了论文集《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

  5. 遗产与旅游国际研讨会(2007年7月7-10日,中山大学)

  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承办。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挪威、法国、以色列、立陶宛、泰国、印度、马来西亚、柬埔寨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43名海外学者与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90多名国内学者共计140余人参加了会议。100多篇中外论文、21个小组分别围遶着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旅游与自然遗产管理、遗产旅游者和遗产旅游理论等主题进行探讨,幷且把广东的丹霞山、鼎湖山和开平碉楼作为专题研究。会后出版了论文集《遗产旅游:理论与实践》。

  6. 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研讨会(2009年7月11-13日,桂林阳朔)

  会议由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市旅游局、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主办,广西自治区旅游局、桂林市旅游局、阳朔县人民政府、北亚利桑那州大学地理规划与游憩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挪威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位海外学者与来自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除主题发言外,大会还安排了十四场专题会议,使与会者围遶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在多场小组会议中,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学生代表共同交流了120多篇中外论文。本次会议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在大会闭幕式中保继刚教授和Alan Lew教授代表所有与会嘉宾宣读了《阳朔宣言》。

  7. 旅游发展、旅游规划及旅游地理理论与方法高级研讨班(2000年9月29日-10月7日,中山大学)

  研讨会由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承办,旨在提高我国旅游研究与实践水平、掌握国外旅游研究动态与趋势、加强国内外交流。来自国内27家单位的58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班。这次高级研讨班的授课老师阵容强大,研讨内容广泛,参与研讨班的学员代表具有广泛性。研讨班的举办有利于国内如火如荼进行的各级旅游地的旅游规划实践,以及旅游理论研究的向前发展,对推动我国旅游研究主题与国外主流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8. 第三届全球节事大会暨第三届中国会展教育年会(2009年11月17日-19日,中山大学)

  该年会由中国中山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联合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与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展专业委员会作为承办机构。本次会议共吸引了来自中国、香港、澳门、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93名学者和研究生,国际与会者占三分之一。国内代表主要来自广州、北京、上海等会展业和会展教育较为发达的城市。除主题发言外,大会还安排了两场全体会议、十场小组会议,使与会者就领域内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

  已出版会议论文集5本:                                                                     

  1. 保继刚,潘兴连,Geoffery Wall. 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旅游国际旅游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 保继刚,钟新民,刘德玲主编. 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会(桂林)”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 徐红罡,Alan A. Lew主编.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国际研讨会(宜昌)”.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4. 保继刚,徐红罡,Alan A. Lew主编. 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 “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国际研讨会(西双版纳)”会议论文集.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5. 保继刚,徐红罡,Alan A. Lew主编. 遗产旅游:理论与实践.“遗产旅游国际研讨会(广州)”会议论文集.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三)旅游论坛

  作为广东旅游文化节的一项主要活动,中心先后两次承办了广东旅游论坛。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搭建了政府、学界与实业界的沟通与联系的平台,促进中国旅游业尤其是广东旅游业的更好发展,而且极大地扩大了中心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对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向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心还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旅游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局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论坛”。

   1. 旅游产业化国际论坛(2005年11月28日,中山大学怀士堂)

  该论坛由国家旅游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中山大学和广东省旅游局联合承办。该论坛是为了进一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促进中国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实施旅游强国战略,探讨中国不同发展区域实施旅游产业化的模式而举办的。广东各地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的代表50多人,20所国内旅游院校的50多位专家和学者,中山大学的师生代表,及美国、法国等6个国家驻穗领事馆的领事及文化参赞,共380人参加了论坛。

  2. 广东开放论坛––现代旅游业合作与发展(2008年11月28日,广州丽丝卡尔顿酒店)

  广东开放论坛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由广东省政府主办,中山大学与广东省旅游局和凤凰卫视·凤凰周刊联合承办。论坛旨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促进广东旅游新一轮大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该论坛是截止达目前规格最高的一次旅游论坛,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佛朗西斯科·弗兰克里等出席了论坛。广东各省直单位领导、21个地级市领导和旅游局局长、旅游企业的代表、全国11个相关省市分管旅游的领导、港澳旅游部门代表、30所国内旅游院校专家、学者、21家媒体的代表、中山大学的师生代表及美国、法国等11个国家驻穗领事馆的领事及文化参赞,共421人参加了论坛。

  3. 中国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论坛(2009年12月28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论坛由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和中国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旅游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局、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及旅游中心承办,由东南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吉首大学协办,并有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参与。本次论坛共分为网络分会场、高校分会场、和世界遗产地张家界武陵源总会场三部分,收到了180份符合规范的世界遗产保护提案。 

  (四)学术及社会兼职

  中心所取得的突出学术成就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而被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多位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被多家学术及政府和社会机构聘任。以下是主要研究者的社会兼职情况:

  保继刚教授的学术及社会兼职情况

  1.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

  2. 2001年 成为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 会员

  3.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2004-) 

  4.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

  5.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6.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顾问

  7. 东南大学兼职教授(1998-)

  8. 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009-)

  9. 广州大学兼职教授(2009-)

  10. 云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11. 海南大学客座教授

  12. 西南林学院客座教授(2004-)

  13. 新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05-)

  14.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

  15. 中国旅游学术论坛主席(2001-2003)

  16. 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2002-2005)

  17. 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

  18. 陕西省人民政府旅游高级顾问(2009-)

  19. 山东省旅游局顾问

  20. 桂林旅游学会顾问(2005-)

  21. 无锡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谘询委员会谘询专家(2005-)

  22. 无锡市园林发展谘询顾问(2005-)

  23. 黄山市黟县人民政府高级顾问(2004-)

  24. 《人文地理》副主编

  25. 《地理研究》编委

  26. 《热带地理》编委

  27. 《规划师》编委

  28. 《经济地理》编委

  29. 《风景园林》编委

  30. 《Tourism Geographies》顾问编委

  31.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编委

  32. 《China Tourism Research》中国区域编辑

  朱竑教授的学术及社会兼职情况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广东地理学会历史与文化主任委员

  《地理研究》编委

  《旅游学刊》特约学术委员

  附件一:中心大事记

  1. 2000年,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成立。

  2. 2000年,承担东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这是中心成立以来承担的第一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3. 2000年,中心投标成功,承担中国旅游计划单列市苏州市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这是中心继1999年承担桂林的旅游规划后再次成为中国旅游计划单列市的规划编制单位。

  4. 2001年 中心主任保继刚教授成为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 会员。

  5. 2001年,中心经投标成为“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单位,这是中心承担的首个省级旅游规划。

  6. 2002年,保继刚“城市旅游理论体系、结构功能及游憩商业区研究(2002-2004)(项目批准号:0171027)”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这是中心成立后获得的首个国家基金项目,也是保继刚教授第三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

  7. 2002年,首批中心招收的6名博士生入校。

  8. 2002年,受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旅游局的委托,中心承担“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任务,这是中心承担的首个跨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9. 2003年,受地方委托,承担“西双版纳在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发展战略”规划任务。

  10. 2003年,陶伟“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发展研究( 2003-2005 ) ( 项目批准号:40201017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为中心除保继刚教授以外第二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学者。

  11. 2003年,中心在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设立旅游休闲学系,并面向全校招收了14名本科生进行立交桥式培养,标志着中心开始承担本科日常教学任务。

  12. 2004年,中心投标成功,承担中国旅游计划单列市黄山市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这是中心继1999年承担桂林、2000年承担苏州的旅游规划后再次成为中国旅游计划单列市的规划编制单位。至此,中心承担了中国所有旅游计划单列市的规划。

  13. 2004年,5个第一批中心博士生毕业。他们是戴光全、孙九霞、张朝枝、邱继琴、甘盟雨。

  14. 2005年,中心主任保继刚教授被聘为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

  15. 2005年,中心受国家旅游局委托承担“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任务,这是中心再次接受国家旅游局的委托负责著名旅游地的规划。

  16. 2005年,张朝枝“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地资源保护的互动机理及其政策评价模型研究(2005-2007)(批准号:70503007/G0308)”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这是中心毕业的博士获得的首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7. 2005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成立,并招入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

  18. 2005年,中心承担“河南省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任务,这是中心继2001年承担湖北省旅游规划后承担的第二个省级旅游规划。

  19. 2006年,中心受国家旅游局委托承担“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任务,这是中心第3次接受国家旅游局的委托负责著名旅游地的规划。

  20. 2006年接受国家旅游局委托,负责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标准编制2006-2007》项目。

  21. 2006年,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2006-2007),(项目批准号:06BMZ022)”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这是这是中心毕业的博士获得的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2. 2007年,张朝枝“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政策研究(2007-2008)  (项目批准号:07CJY050 )”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这是中心首次同时获国家自然基金与社科基金项目的博士毕业生。

  23. 受地方委托,承担“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指标检测”项目。

  24. 2006年,中心承担“湖南省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任务,这也是中心承担的第三个省级旅游规划。

  25. 2007年,张骁鸣“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经济空间演化机制研究(2008-2010)(项目批准号:40701042)”  获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26. 2008年,徐红罡“复杂理论与旅游资源依赖型区域发展路径研究(2009-2011)(项目批准号:40871060)”获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27. 2009年罗秋菊“我国城市大型活动经济影响时空效应和结构演变研究(2010-2012)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

  28. 2009年陶伟“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城镇保护:基于微观城市形态学的研究”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

  29. 2008年,中心受桂林市旅游局委托承担“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这是继1999年中心承担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0年后再次为桂林旅游业发展“把诊问脉”。

  附件二:中心成员获得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项

  1. 保继刚.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研究(1993-1995)(项目批准号:49271032) 

  2.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的若干理论和方法初步研究(1990-1991)(项目批准号:48900004)

  3. 保继刚.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模型及比较研究 (2005-2007)(项目批准号:40471032) 

  4. 保继刚.城市旅游理论体系、结构功能及游憩商业区研究(2002-2004)(项目批准号:0171027)

  5. 陶伟.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发展研究( 2003-2005 )( 项目批准号:40201017 ) 

  6. 朱竑.海岛型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研究—以海南岛为例(2004—2006)(项目批准号:40301011) 

  7. 张朝枝.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地资源保护的互动机理及其政策评价模型研究(2005-2007)(项目批准号:70503007/G0308)

  8. 朱竑.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发展演进的地理学解读——以广州为例(2008-2010)(项目批准号:40771067) 

  9. 张骁鸣.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经济空间演化机制研究(2008-2010)(项目批准号:40701042)

  10. 徐红罡.复杂理论与旅游资源依赖型区域发展路径研究(2009-2011)(项目批准号:40871060)

  11. 陶伟.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城镇保护:基于微观城市形态学的研究(2010-2012)(项目批准号:40971096)

  12. 罗秋菊. 我国城市大型活动经济影响时空效应和结构演变研究(2010-20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

  1. 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2006-2007),(项目批准号:06BMZ022)

  2. 张朝枝.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政策研究(2007-2008),(项目批准号:07CJY050 )

  国家旅游局项目7项(其中科研项目3项)

  1. 保继刚.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编制(2006-2007)

  2. 保继刚.国家旅游局项目: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2006-2007)

  3. 保继刚.国家旅游局项目:新疆喀斯特湖旅游发展规划(2005-2006)

  4. 保继刚.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2002-2003)

  5. 张朝枝.国家旅游局科研立项:中国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管理战略研究(2009)

  6. 陈志钢.国家旅游局科研立项:旅游发展与中国典型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基于影响分析的框架(2009)

  7. 罗秋菊.国家旅游局科研立项:我国旅游交易会发展模式和机制创新研究(2009)

  中山大学基金项目9项 

  1. 保继刚,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的演化及其规划研究(2000-2001),资助项目号:(020-286-429003) 

  2. 陶伟.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北京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及其调控研究(1999-2000) 

  3. 朱竑.城市旅游社会文化影响(2000-2001) 

  4. 徐红罡.城市旅游与交通(2000-2001) 

  5. 保继刚.广东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旅游开发研究(1992—1993) 

  6. 保继刚.大型旅游设施布局研究──以深圳、珠海为例(1992—1993) 

  7. 孙九霞. 粤港澳旅游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2006-2007)

  8. 罗秋菊.百届广交会发展演进研究:过程、模式及影响因子--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2006-2008)

  9. 张骁鸣.旅游发展与乡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社会经济解释(2006-2008)

  中山大学二期“985工程”本科教学“博学工程”项目(2008-2010) 4项 

  1. 孙九霞.《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 张朝枝.《旅游景区运营管理》教学资源库建设

  3. 罗秋菊.会展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

  4. 朱竑等.基于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的人文地理学本科生野外实习课程与基地建设

  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基金2项

  1. 保继刚.广州城市旅游发展研究,批准号:Q02010,2002-2004

  2. 朱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文化演变发展的新解读——以广州为例(05ZD790008)

  广东省科技厅攻关项目基金1项

  1. 朱竑.广东科技旅游资源、产品及市场特征研究(2004.9-2006.3)(项目批准号:2004B3330102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1. 徐红罡.复杂理论与广东省城市旅游增长研究(2005.1-2006.12)(项目批准号:04009787) 

  2. 张朝枝. 文化差异与环境范式转变对遗产旅游资源保护的影响研究(2009-201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

  1. 罗秋菊. 2010年亚运会提升广州城市旅游形象评价研究(2008-2010)(项目批准号:08E-11)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项 

  1. 朱竑.广州文化地理研究(2004.10-2006.12)

  2. 朱竑.广州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招标课题: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 

  1. 保继刚.中国主题公园发展机制研究(1998-1999)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 

  1. 保继刚.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及其调控研究(2001-2003)(批准号:0010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朱竑教授入选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教育部直属高校聘请外国专家重点资助项目

  1. 保继刚教授获“2008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聘请外国专家重点资助项目”。

  附件三:中心成立后发表的论文(369篇)

  2009年

  1. 张骁鸣,保继刚,旅游发展与乡村变迁:“起点—动力”假说. 旅游学刊,2009(6):19-25

  2. 林清清,周玲. 国外葡萄酒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2009(6):88-96

  3. 李鹏,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酒店业劳动力迁移研究——珠海、澳门酒店业实证分析. 旅游学刊,2009(5):80-84

  4. 孟威,苏勤. 历史城镇类旅游地居民交往偏好分化及测度——以周庄为例. 旅游学刊,2009(5):54-61

  5. 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旅游学刊,2009(3):69-75

  6. 杨云. 我国饭店业高管团队运作过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旅游学刊,2009(2):46-53

  7. 朱竑,周军,王彬.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_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地理研究,2009,28(3):829-837

  8. 马晓龙,保继刚.基于DEA的中国级风景名胜区使用效率评价.地理研究,2009,28(3):838-848.

  9. 保继刚,项怡娴,吴永莹.北京奥运会对非举办地入境旅游的影响——以桂林阳朔为例. 人文地理, 2009(2):1-6.

  10. 黄向,保继刚.基于PCI的“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适用性评价.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81-86.

  11. 朱竑,郭婷,南颖.历史街区型购物场所顾客满意度研究——广州状元坊案例. 旅游学刊, 2009(5):48-53

  12. 李凡,朱竑.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人文地理, 2009(1):41-47.

  13. 薛熙明,唐雪琼,朱竑. 19世纪以来基督教新教在广东传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热带地理, 2009(1):91-95.

  14. 薛熙明,朱竑,唐雪琼.城市宗教景观的空间布局及演化——以1842年以来的广州基督教教堂为例. 人文地理, 2009(1):48-52.

  15. 徐红罡,万小娟.民族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发展——以西安回民街为例.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80-85.

  16. 罗秋菊.大型事件活动提升举办地旅游形象评价研究. 旅游学刊. 2009(2):6-7.

  17. 彭青,张骁鸣,曾国军.广交会与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酒店空间格局的影响. 地理科学, 2009(2):154-160.

  18. 李鹏,朱峰.沙漠化地区的旅游发展对沙漠化的影响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中国沙漠,2009,29(4):641-647.

  19. 朱竑, 郭春兰. 本土化与全球化在村落演化中的响应: 深圳老福音村的死与生. 地理学报, 2009, 64(8):967-977

  20. 张朝枝, 游旺. 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 社会表象的视角——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 旅游学刊, 2009(07):43-47.

  2008年

  21. 张朝枝,马凌等.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化——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旅游科学,2008,22(5):59-66.

  22. 徐红罡,崔芳芳.广州城市水文化遗产及保护利用.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5):59-64.

  23. 代姗姗,徐红罡.武陵源旅游需求预测模型精确性的研究. 旅游论坛,2008,1(2):283-287.

  24. 徐聪荣,张朝枝.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原真性探讨.经济地理,2008,28(6):1045-1048.

  25. 黄向.系统动力学视角下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私有化影响机制研究. 人文地理,2008,28(5):88-94.

  26. Honggang Xu, Peiyi Ding, and Jan Packer: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Cultural Contexts and Complexities.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11(6), pp.473-491.

  27. Xiaoming Zhang, Peiyi Ding and Jigang Bao: Income distribution, tourist commercialization, and hukou status: a socioeconomic analysis of tourism in Xidi, China.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11(6), pp.549-566. 

  28. 保继刚, 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 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旅游论坛,2008,1(1):58-65

  29. 刘俊,保继刚.三亚亚龙湾度假区开发管理模式研究及启示.旅游学刊,2008,23(1):13-18.

  30. 马晓龙,保继刚.“塌陷”背景下中部旅游发展的地理学透视.人文地理,2008,23(1):80-87.

  31. 朱竑,封丹,王彬.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趋势.人文地理,2008,23(2)6-10.

  32. 薛熙明,魏雷.广东基督教文化与岭南文化之整合研究.热带地理,2008,28(1):86-91.

  33. 李俊鹏,徐红罡.路径依赖中的黄金周制度研究.旅游学刊,2008,23(3):68-73.

  34. 左冰,保继刚*.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地理学报,2008,63(4):417-427.

  35. 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8,23(4):58-63.

  36. 薛熙明,朱竑*.民国前广东教案的时空演变(1584-1910).地理研究,2008,27(3):693-702.

  37. 薛熙明,朱竑*.交通对基督教空间扩散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基督教宣教师驻在地的分布为例(1807-1920年).热带地理,2008,28(3):288-293.

  38. 杨云.高层管理团队组成特征与饭店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湖南、广东省中高档星级饭店为例.旅游科学,2008,22(1):49-56.

  39. 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23(5):13-17.

  40. 罗秋菊.专业观众展览会参观动机研究—来自东莞的证据.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7-52,58.

  41. 孙九霞,陈浩.粤港澳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思想战线,2008,34(3):129-130.

  42. 黄向,保继刚,Stephen Smith.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私有化后果动态管理研究.软科学,2008,22(.4):88-92.

  43. 黄泰,魏向东.城市河流景观带水上旅游综合开发研究——苏州环古城河开发案例.中国水运,2008,8(3):216-218.

  44. 余意峰.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博弈论——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经济地理. 2008,28(3 )519-522.

  45. 保继刚,左冰.旅游招商引资中的制度性机会主义行为解析——西部A地旅游招商引资个案研究.人文地理,2008,23(3):1-6,91.

  46. 黄向.基于管治理论的中央垂直管理型国家公园PAC 模式研究.旅游学刊,2008,23 (7):72-80.

  47. 黄泰,保继刚,Geoffrey Wall.基于文化空间解读的城市水上旅游组织策划模式研究— 苏州环城河水上旅游案例分析.规划师,2008,24(8):37-40.

  48. 唐雪琼,朱竑,王浩.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情况看我国女性研究的发展态势.妇女研究论丛,2008(5):76-82,86.

  49. 谢涤湘,朱竑.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想与老城区更新——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热带地理,2008,28(5):450-454,472.

  50. 黄泰,保继刚,周晓芳,Geoffrey Wall.基于WebGIS 的旅游景区空间智能评价系统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29-32,39.

  51. 张骁鸣,杨晓静.节庆文化变迁分析———以狂欢节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56-60,28.

  52. 孙九霞.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旅游学刊,2008,23(9 ):22-27.

  53. 朱竑,陈晓亮.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地理科学,2008,28(5):607-615.

  54. 杨云.我国饭店业女性员工的职业发展.经济管理,2008,(19-20):65-70.

  55. 杨云.不同所有制饭店总经理能力特征的比较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19(2): 259-262.

  2007年

  56. 徐红罡,相阵迎.珠海旅游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人文地理,2007,22(6):76-80.

  57. 特莱佛.索费尔德( Trevor Sofield) 着,项怡娴译.尼泊尔登山旅游:村庄社区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高喜马拉雅Syabru Besi和Thulo Syabru 村庄为例.

  58.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7,29(6):43-49.

  59. 保继刚,刘俊.三亚海滨度假区形态研究——以亚龙湾、大东海、海坡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7(1):15-18

  60. 左冰,李郇,保继刚.旅游国民收入及其初次分配格局研究.旅游学刊,2007,22(1):10-15.

  61. 朱竑,许然,韩亚林.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热带地理,2007,27(1):86-91

  62. 刘俊,保继刚.英国传统海滨度假地衰落研究——综述与启示.旅游学刊,2007,22(1):49-54.

  63. 龙江智,朱竑.基于TOWS分析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以辽宁鞍山为例.人文地理,2007,22(1):40-44.

  64. 丁绍莲.我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理论探讨.生态经济,2007(1):188-122.

  65. 唐学琼,朱竑.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旅游学刊,2007,22(2):43-48.

  66. 任泉香,朱竑,李鹏.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地理学报,2007,62(2):211-220.

  67. 马晓龙.西安市大型零售商业空间结构与市场格局研究.城市规划,2007,31(2):55-61.

  68. 陈志钢,孙九霞.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动力机制分析—以山东日照城市边缘区乡村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206-209.

  69. 丁绍莲.欧美商业步行街发展演变轨迹及启示.城市问题,2007(3):85-90.

  70. 古璧慎,刘怡君,黄向.台湾旅游专业大学生实习的期望与评估研究.旅游学刊,2007(教育特刊):124-129.

  71. 刘俊,保继刚.国外海滨度假地形态模型研究评介.规划师,2007(3):92-96.

  72. 杨彦锋,徐红罡.对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的理论探讨.旅游学刊,2007,22(4):73-79.

  73. 张骁鸣.西方社区旅游概念:误读与反思.旅游科学,2007,21(1):1-6.

  74. 王晓晓,张朝枝.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与遗产地管理.旅游科学,2007,21(1):13-16,34.

  75. 张文敏,张朝枝.参团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实绩研究.旅游学刊,2007,22(3)71-76

  76. 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304-308

  77. 罗秋菊,保继刚.专业观众参观展览会的决策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07(4):19-22,59.

  78. 罗秋菊.参展商参展决策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旅游学刊,2007,22(5):85-90.

  79. 陈志钢,保继刚.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65-70.

  80. 朱竑,封丹,韩亚林.中国国际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新审视-基于国外旅行商视角.旅游学刊,2007,22(6):14-19.

  81. 马晓龙.独立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组织模式与营销策略—以中国西部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版),2007,37(2):301-305.

  82. 徐红罡,袁红.广州文化生产的旅游功能研究.城市问题,2007(5):70-74.

  83. 张朝枝.世界自然遗产地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武陵源案例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2007,1(1):72-77.

  84. 刘俊,保继刚. 综合型海滨度假区形态规划研究. 热带地理,2007(4):369-374.

  85. 刘俊.中国旅游度假区治理结构及变迁. 旅游科学,2007(4):57-62.

  86. 张朝枝,徐红罡.中国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管理体制变迁.管理世界,2007(8):52-57,65

  87. 刘俊.国外综合型旅游度假区研究进展.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614-618.

  88. 郑春霞,陶伟.高校女性教职工日常休闲行为探析——以广州高校为例.人文地理,2007,22(3):65-68.

  89. 戴光全,保继刚.昆明世博会效应的定量估算:本底趋势线模型.地理科学,2007,27(4):426-433.

  90. 甘萌雨,保继刚.旧城中心区城市衰落研究——以广州沿江西区域为例.人文地理,2007,22(4):55-58.

  91. 彭静,朱竑.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查、扩散过程中的海岛效应和点轴模式.人文地理,2007,22(4):113-118

  92. 戴光全,保继刚.城市节庆活动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一昆明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58-61.

  93. 林婕.基于GPS和GIS的旅游资源调查与整合应用研究—以湖南洪江为例.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7,28(2):44-64.

  94. 保继刚,侯灵梅.非市场竞争条件下喀斯特洞穴旅游竞争研究.旅游科学,2007,21(3):52-58.

  95. 岑倩华,陶伟.城市发展建设与遗产保护——从《濒危世界遗产名録》中得到的启示.城市规划,2007(9):71-75.

  96. 罗秋菊,保继刚.专业观众展览会参观目的及其类型研究.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7,18(5):731-735.

  97. 左冰.旅游产业集群:形态、边界与运行机制.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7,18(5):741-745.

  98. 马凌.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旅游学刊,2007,22(10):76-81.

  99. 王彬,朱竑.明清时期广东回族来源及分布.热带地理,2007,27(6):574-579.

  100. BAO JIGANG,SUN JIUXIA(2007)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PRING,39(3),pp3-8(SSCI刊物);

  101. SUN JIUXIA,BAO JIGANG(2007).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PRING,39(3),pp9-27(SSCI刊物);

  102. SUN JIUXIA ,BAO JIGANG(2007).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PRING,39(3), pp28-49(SSCI刊物) ;

  103. SUN JIUXIA,BAO JIGANG(2007).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Arcadia in Yangshuo.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PRING,39(3),pp50-69(SSCI刊物). 

  104.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11.

  105. 孙九霞.新农村发展建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视角.广西民族研究,2007(4):179-184.

  106. 张朝枝,保继刚.休假制度对遗产旅游地客流的影响———以武陵源为例. 地理研究,2007,26(6):1095-1303.

  107. Jia Lianlian,Zhuhong, Han Yalin.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Land Use–The Case Study of Zhapo Resort in Hailing Island.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7,3(3/4):355-393.

  108. Luo Qiuju.Trade show operation models:characteristics,process,and effectiveness--cases from Dongguan.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7,3(3/4):460-501.

  109. 保继刚,朱竑.基于人文地理博士生培养视角看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以中山  大学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36-41.

  2006年

  110. 黄向,保继刚,沃尔.杰弗里.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 CECOS)的构建.地理科学,2006,26(5):629-634

  111. 谢晖,保继刚. 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旅游学刊,2006,21(1):44-49.

  112. 戴光全,保继刚.‘99世博会对昆明城市形象的影响研究.人文地理,2006,21(1):29-33

  113. 刘丹萍,保继刚.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自我认同——西方学界关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之透视.旅游学刊.2006,21(4):89-93.

  114. 保继刚,邱继勤.旅游小企业与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阳朔西街案例.人文地理,2006,21(2):1-4,54.

  115. 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6.1:82-90.

  116. 孙九霞,保继刚.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40-44.

  117. 张骁鸣.体制精英的个人经验及其对农村社区旅游的影响: 皖南X村案例. 中国农村观察, 2006, (1): 80-88.

  118. 朱竑,贾莲莲.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经济地理.2006,26(1):151-155.

  119. 罗秋菊.东莞厚街镇会展业影响的社区感知研究.旅游学刊,2006,21(3):77-82.

  120. 杨云.国外接待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评述.旅游学刊,2006,21(2):82-88.

  121. 彭静,朱竑.海岛文化研究进展及展望.人文地理,2006,21(2):99-103.

  122. 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旅游业发展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人文地理,2006,21(2):37-40.

  123. 刘小航,黄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与对策——日本近畿圈的实践与启示. 人文地理,2006,21(1):76-79.

  124. 黄向.旅游资源标准的理论盲点与解决方法. 旅游学刊,2006,21(1).:9

  125. 左冰.旅游学研究的时空视角:一种概念性理论框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18-27.43.

  126. 周玲.关于制定生态旅游国家标准的思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56-59.

  127. 徐红罡,田美蓉. 城市旅游的增长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3):95-99 .

  128. 保继刚,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地理学报,2006,61(4):401-413.

  129. 陶伟,岑倩华.历史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威尼斯和丽江.城市规划,2006,30(5):76-82.

  130. 邱继勤.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以桂林阳朔西街为案例.经济论坛,2006(6):88-91.

  131. 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规划师,2006(6):45-60

  132. Zhuhong,,Feng Dan,etc. Development model for Island based on the climate advantages -the experiences of Hainan Island, China. in: 2006 Jeju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Island Economies and Future Strategies. Jun29-30, 2006.85-95.

  133. 封丹,李鹏,朱竑.国际著名旅游院系学者研究兴趣分析.旅游学刊,2006,21(6):52-57.

  134. 陶伟,林敏慧,刘开萌.城市大型连锁超市的空间布局模式探析——以广州“好又多”连锁超市为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5(2):97-100.

  135. 苗学玲.自驾车旅游研究的新视角:旅游网络论坛的主帖分类研究.商业研究,2006(11):157-162.

  136. 刘丹萍,保继刚.镜头压力下的东道主—西方学界关于旅游地原住民摄影态度的研究述评.人文地理,2006,20(3):28-33

  137. 陶 伟,黄荣庆.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为例.人文地理,2006,20(3):10-13

  138. 许然,朱竑. 隋唐至宋元时期开疆文化在海南之扩散.学习与实践.2006(7):134-142.

  139. 保继刚,张骁鸣.传统旅游目的地再发展研究———肇庆案例.热带地理,2006,26(2):177-181,191.

  140. 徐红罡.生态旅游地发展的模型研究.旅游学刊,2006,21(8):75-80.

  141. 马晓龙.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及系统调控.人文地理,2006 21(4):88-93.

  142. 朱竑,司徒尚纪.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区域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地理科学,2006,26(4):490-496.

  143. 陈志钢,蔡泽辉.非均衡性旅游地空间竞争中搭便车问题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5):70-74,80.

  144. 甘萌雨,朱竑. 城市游憩驱动下的传统社区肌理重构研究——以广州荔湾湖公园社区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167-172

  145. 朱竑,许然.民国时期海南岛区域文化的发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20-24.

  146. 朱竑,贾莲莲.戍边屯田及现代农垦等政治措施对海南文化发展的作用.人文地理,2006,21(5):55-60.

  147. 洪艳,陶伟.游客对解说媒体的需求研究——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旅游学刊,2006,21(11):43-47

  148. 刘迎华,朱竑 海陵岛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旅游学刊,2006,21(11):36-42

  149. 徐文雄,保继刚.对郊区型第二住宅空间分布的初步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 规划师,2006,22(10):71-74.

  150. 孙九霞.守土与乡村社区旅游参与——农民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状态及成因.思想战线,2006,32(5):59-64

  151. 徐红罡,袁红.广东建立“文化大省”的旅游需求辨析—— 以广州市为例.特区经济,2006(8):63-65.

  152. 罗秋菊,保继刚.展览会主题定位与终端客户效益感知---以东莞两个典型展览会定性分析为例.旅游科学,2006,20(5):48-53.

  153. 张朝枝,施帆.会议注册登记表设计及其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以上海论坛2005为例. 旅游科学,2006,20(5):54-61.

  154. Sun,Jiuxia,Bao Jigang.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of tourism:an empirical study of Yunnan and Guangxi. 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6,2(1-2):137-145。孙九霞,保继刚: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建构――以云南、广西的案例分析为基础,《中国旅游研究》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6年6月,第2卷第1-2期,130-136

  155. 孙九霞 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旅游学刊2006年第7期,第21卷,63-68

  156. 孙九霞:藏区城镇、农业、牧业社区文化比较研究――以甘南夏河县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7月,第17卷;33-41

  157. Hong Yan,Tao Wei. Tourists’ Satisfaction of Interpretative Media Based on the Expection Disconfirmation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Museum of the Mausoleum of Nanyue King. 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6,2(1-2):146-164.

  158. 车震宇,保继刚.市县级政策与管理在古村落保护和旅游中的重要性——以黄山市、大理州和丽江市为例.建筑学报,2006(12):45-47.

  159. 许然,朱竑.近年来我国文化变迁研究进展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6):29-33.

  160. 许然,朱竑,司徒尚纪.文化锋面的地理学诠释.人文地理,2006,21(6):27-30.

  161. 刘俊.中国传统海滨度假地衰退研究——以烟台牟平养马岛为例[J].旅游科学,2006(6):35-40.

  2005年

  162. 保继刚,龙江智: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2005,24(2):274-282.

  163. 保继刚.研究规范———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 旅游学刊,2005,20(3):7.

  164. 保继刚.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反思及国际主题公园进入中国的透视. 风景园林,2005,(2)26-30.

  165. 李丽梅、保继刚:基于旅游者—目的地相互作用的人地关系研究——以广西阳朔为例,中国旅游研究(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5,1(1):4-16.

  166. 刘雪梅,徐红罡,保继刚.国外城市老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开发.现代城市研究,2005,(11):12-21.

  167. 徐红罡 龙江智.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2005(2):1-5.

  168. 张朝枝,徐红罡,保继刚.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其影响——武陵源案例研究.旅游学刊,2005,20(3):33-37.

  169. 宗晓莲.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与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例. 旅游学刊,2005,20(4):30-36

  170. 邱继勤,保继刚.国外旅游小企业研究进展.旅游学刊,2005,20(5):86-92.

  171. 朱竑,戴光全. 经济驱动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东东莞市为例. 旅游学刊.2005,20(2):41-46.

  172. 朱竑,李鹏,吴旗涛.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旅游学刊.2005,20(5):21-25.

  173. 朱竑.从五种矛盾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际视野和发展眼光.旅游学刊,2005(6):8-9.

  174. Liu Yinghua,Ma Ling,Zhu Hong.View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m Researches and Their Trends by Comparing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Tourism Tribune a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Tourism Tribune,2005.

  175.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7(1):85-92

  176. 朱竑,田美蓉 欧阳颖..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 人文地理,2005,20(1):45-48.

  177. 朱竑,谢涤湘,刘迎华.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经济地理.2005,25(6) :910-914

  178. 尹晓颖,朱竑,甘萌雨.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05,20(2):34-37,76.

  179. 徐红罡.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式探讨. 人文地理,2005,20(1):6-9

  180. 周长春,戴光全. 大型活动的形象影响研究——以昆明世博会为例. 人文地理,2005,20(2):38-42

  181. 徐红罡,郑海燕,保继刚.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型.人文地理,2005(5).12-16.

  182. 保继刚,刘雪梅. 房地产开发主导下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反思—以广州滨江东为例. 规划师,2005,21(5):107-110.

  183. 龙江智,保继刚.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42-46.

  184. 宗晓莲,保继刚.解构纳西古乐神话——对一项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的人类学分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27(4):28-34.

  185. 朱竑,胡丽芳,保继刚. 三峡旅游空间拓展影响下的湖北恩施旅游业发展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44(1):112-116.

  186. 宗晓莲,戴光全.节事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达及其旅游影响--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的旅游人类学解读.思想战线,2005, l12(2):134-140.

  187. 周常春,保继刚. 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8-83.

  188. 张朝枝,保继刚.美国与日本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比较与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5,14(4):105-112.

  189. 刘雪梅,保继刚.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变形.生态学杂志.2005,24(3):348-353.

  190. 田美蓉着(保继刚点评). 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12-19

  191. 徐红罡.系统基模分析方法在旅游管理和规划中的运用.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33-38.

  192. 徐红罡.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 旅游科学,2005.19(3):74-79

  193. 潘丽丽,徐红罡. 广东旅游度假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65-69

  194. 陶伟,黎碧茵.国外游憩需求研究20年——《Annal tourism research》所反映的学术态势.热带地理,2005,25(2):128-132,137.

  195. 陶伟,钟文辉.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型.规划师,2005.21(9):92-95.

  196. 张骁鸣. 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 热带地理,2005,25(1):81-86.

  197. 张骁鸣. 香港新市镇与郊野公园发展的空间关系. 城市规划学刊, 2005, (6): 94-99.

  198. 黄向,徐文雄.我国温泉开发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规划师,2005(4):5-8

  199. 黄向.徒步旅游国内外发展特点比较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72-79.

  200. 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2):40-44.

  201. 刘俊,马风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性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 旅游科学 2005.5

  202. 李永文,洪艳.洛阳市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3(1):84-87.

  203. 罗秋菊,李晓莉会展与酒店效益及配置关系研究——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例.旅游科学,2005,19(2):66-72.

  204. 周常春,唐雪琼.符号学方法和内容分析法在旅游手册研究中的应用.生态经济,2005(6):24-27.

  205. 刘小航.深圳市人造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分析及开发利用研究.热带地理,2005,25(2):171-175.

  206. 苗学玲.“旅游地形象策划”的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3年旅游地形象研究述评.旅游科学,2005.19(4):64-70

  207. 韩延星,张珂,朱竑.城市职能研究述评.规划师,2005,21(8):68-70.

  208. 唐雪琼,赵庆红,贾莲莲.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城镇居民休闲时间利用特征分析——以云南蒙自县为例.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25(4):34-39.

  209. 唐雪琼, 贾莲莲,朱竑.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城镇居民休闲活动空间结构分析.热带地理,2005,25(4):384-388.

  210. 白桂,朱竑.女性旅游研究的国际视野和国内现状. 见董玉祥主编,地理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49-256

  211. 章家恩主编,朱竑等副主编.旅游生态学.北京:化学工程出版社,2005.

  212. 朱竑,吴旗韬. 中国省际及主要城市旅游规模. 地理学报,2005,60(6):919-927.

  213. 陶伟,李丽梅.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模式.城市规划,2005,29(6):69-75.

  214. 杨云.互动式旅游地理公选课教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5:1-6

  215. 杨云.近期国外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展.旅游科学,2005.6:11-20

  216. 黄向.加拿大大学的旅游相关专业学制教育体系现状研究.旅游学刊,2005(SI):47-51

  217. 邱继勤.中外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比较. 商业时代 ,2005.36:62-63.

  218. Steve Arquitt, Xu Honggang(徐红罡), Ron Johnstone.A system dynamics analysis of boom and bust in the shrimp aquaculture industry.System Dynamics Review.Volume 21, Issue 4, Date: Winter 2005, Pages: 305-324.

  219. 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透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20. 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4:35-46.

  2004年

  221.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地理学报,2004,59(3):427-436.

  222. 保继刚,张骁鸣.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 地理学报,2004,S1:132-136.

  223. 保继刚,甘萌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 地理科学,2004 ,03:365-370.

  224. 保继刚,郑海燕.苏州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研究. 规划师,2004,11:12-16.

  225. 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128-137.

  226. 张骁鸣,保继刚.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评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2):38-45.

  227. 朱竑,戴光全,保继刚.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94-101.

  228. 张朝枝,保继刚,徐红罡.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研究: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视角——兼遗产资源管理研究评述 旅游学刊2004,05:35-40.

  229. 张朝枝,保继刚.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研究———综述与启示. 旅游科学,2004,18(4):7-16.

  230. 王冠贤.保继刚.温泉旅游地特性及空间竞争分析——以从化新旧温泉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83-88.

  231. Liu Xuemei(刘雪梅), Bao Ji-gang(保继刚). Unraveling Ecotourism Practice: Problem Analysis Based on Stakeholder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4, 14(1): 82-89.

  232. 邱继勤,朱竑.川黔渝三角旅游区联动开发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20(2):78-82.

  233. 邱继勤.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探讨——以川、黔、渝三角地区为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9(4):674-678.

  234. 贾莲莲,朱竑.近年来商务旅游研究新进展. 思想战线,2004(3):126-130.

  235. 朱竑,刘迎华.从《旅游学刊》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比较看中外旅游研究的异同和趋向.旅游学刊. 2004(4):125-128.

  236. 宗晓莲,朱竑.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 人文地理,2004,19(4):14-21.

  237. 刘迎华,朱竑.中国旅游影响研究进展及述评. 思想战线,2004(6):130-134.

  238. 谢涤湘,宋健,魏清泉,朱竑.我国环城緑带建设初探——以珠三角为例.城市规划,2004,28(4):46-49.

  239. 朱竑,李鹏,戴光全.科技与旅游结合模式探析. 广东科技,2004(4):24-26.

  240. 谢涤湘,朱竑.广东的专业镇与另类科技旅游. 广东科技,2004(4):30-32.

  241. 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 旅游学刊,2004(增刊):26-30.

  242. 徐红罡.中国非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若干问题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83-86.

  243. 徐红罡.旅游业中的二元结构及公共政策研究,思想战线,2004,1:96-100.

  244. 巨鹏,徐红罡.广州大都市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特征的对比分析.南方经济, 2004(12):52-55.

  245. 陶伟. 岑倩华.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反映的学术态势,城市规划汇刊,2004,1:66-72.

  246. 郑春霞,陶 伟. 国外闲暇研究进展——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所反映的学术动态,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3):17-21.

  247. 罗秋菊, 陶伟. 会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 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3:30-37

  248. 车震宇,唐雪琼.我国中小型湖泊旅游度假区开发现状分析. 旅游学刊,2004 02

  249. 蔡晓梅,甘巧玲,张朝枝.广州饮食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社会科学家,2004,02:95-98

  250. 李志刚,戴光全.国际会议安全管理初探——以桂林2002博鳌亚洲旅游论坛为例. 旅游学刊,2004,03:72-76

  251. 蔡晓梅,张朝枝.SARS对广州酒店业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120-127.

  252. 孙九霞.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民族研究,2004,3:61-67

  253. 刘丹萍.旅游者、摄影节(比赛)与目的地营销——某旅游地案例定性分析. 旅游学刊,2004,04:57-63

  254. 刘俊. 山东省沿海地区节庆旅游分工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49-65.

  255. 刘俊,马风华,苗学玲.基于期望差异模型的RBD顾客满意度研究——以广州市北京路步行商业区为例. 旅游学刊,2004,05:14-19.

  256. 苗学玲.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 旅游学刊,2004,01:27-31.

  257. 周玲.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 旅游学刊,2004,06:53-59.

  258. 宗晓莲.旅游开发背景下东巴文化的新际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73-80.

  259. 张骁鸣.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与管理. 规划师,2004,10:90-94.

  260. 张骁鸣.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从理论框架到管理工具. 资源科学,2004,04:78-88.

  261. 戴光全.张骁鸣.生态旅游区容量控制的三维框架. 规划师,2004,11:101-105.

  262. 戴光全.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方法.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13-21.

  263. 戴光全.99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及其旅游后续效应——节事活动的系列化运作. 社会科学家,2004,03:82-84.

  264. 周常春.董武亮.近十年国内休闲与游憩研究综述.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5:5-10

  265. 周常春.城市会展业直接经济影响的对比研究. 思想战线,2004,05:89-93.

  266. 周常春.城市会展业影响的初步研究——以200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为例. 社会科学家,2004,04:94-96.

  267.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地理科学,2004,24(6):757-763

  268. 刘小航.广西桂林旅游信息化建设研究. 热带地理, 2004,24(4):391-395.

  269. 刘小航.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若干问题探讨.社会科学家,2004(6):104-106.

  2003年

  270. 保继刚, 戴光全. 西方会议会展与会议旅游——发展简况、研究简介与国际机构, 中国会展, 2003, (14): 57-59.

  271. Steven Arquitt, Xu Honggang(徐红罡), and Ron Johnstone Boom-and-Bust Shrimp Aquaculture; a Feebate Policy for Sustaina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nce on System Dynamics, New York,USA.

  272. 徐红罡, 保继刚. 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经济地理, 2003, 5.

  273. 徐红罡. 资源管理的系统基模模式及其讨论,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6:9-13.

  274. 朱竑, 李丽梅, 保继刚. 岭南四大名园与世界文化遗产, 热带地理, 2003, 23(2): 176-179.

  275. 陶伟, 李丽梅. 城市游憩商业区系统SRBD的生长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为例, 旅游学刊, 2003, 18(3): 43-47.

  276. 陶伟, 钟文辉. 国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 城市规划, 2003, 8: 76-83.

  277. 戴光全, 保继刚.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 旅游学刊, 2003, 18(5): 26-34.

  278. 戴光全, 保继刚.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下), 旅游学刊, 2003, 18(6): 113-118.

  279. 戴光全. 国际会议市场细分及其特点, 中国会展, 2003,(12): 44-45.

  280. 戴光全. 旅游关系营销:旅游营销创新的一个概念性框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14(4): 9-13.

  281. 戴光全. 东巴文化艺术节及其旅游后续效应——节事活动的系列化运作, 第二届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 云南·丽江,2003.9.25-9.27.

  282. 戴光全. 城市节庆·地方品牌·城市形象:理论与案例. 中国城市节庆研讨会大会交流报告, 贵州·铜仁, 2003.11.5-11.8.

  283. 保继刚, 孙九霞.风景旅游区规划中的社区参与研究——阳朔遇龙河景区案例. 规划师 2003.6 : 132-138

  284. 孙九霞. 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见:周大鸣主编, 21世纪人类学, 民族出版社, 2003.

  285. 甘萌雨, 保继刚.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初步, 现代城市研究, 2003, 18(4): 22-25.

  286. 郑海燕, 徐红罡, 戴光全. 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苏州为例, 人文地理, 2003, 18(2): 55-59.

  287. 车震宇. 民族文化旅游区整合规划研究, 规划师, 2003, 8.

  288. 张骁鸣, 戴光全, 保继刚. 从事件旅游角度对SARS进行“后危机管理”研究, 旅游学刊, 2003, 4: 7-8.

  289. 张骁鸣. 从区域的角度来理解城市郊区化, 现代城市研究, 2003, 5: 4-9.

  290. 孙九霞.“港澳旅游业比较研究”,余振主编:双城记――回归后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社会科学学会,2003年.

  291. 孙九霞.澳门土生葡人认同解析.《广西民族研究》,2003,3:104-110.

  2002年

  292. 保继刚、柳意云.武汉市主题公园发展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66-69.

  293. 保继刚.珠江三角洲主题公园发展回顾,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2):15-19.

  294. 丁健、保继刚. 特类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探讨―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例,中国岩溶,2000,19(3):284-289

  295. Liu Xuemei(刘雪梅). Interest groups relationship analysis on ecotourism.First. (in)Asia Pacific Forum for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in Tourism. Conference proceeding. Publisher: Institute for Tourism Studies, Macao:153-164

  296.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地理学报,2002,57(1):96-106.

  297. 保继刚、徐红罡、戴光全.“告别三峡游”的影响及理论解释. 地理研究,2002,21(5):608-616.

  298. 保继刚、刘雪梅.广东城市海外旅游发展动力因子量化分析.旅游学刊,2002,17(1):44-48.

  299. 保继刚、徐红罡、李丽梅.从桂林旅游规划看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 载:保继刚、钟新民、刘德龄主编.发展中国家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00. 郑海燕、保继刚. 桂林海外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 载:保继刚、钟新民、刘德龄主编.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01. 古诗韵、保继刚.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地理科学,2002,22(4):489-494

  302. 徐红罡、李丽梅.区域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载:保继刚、钟新民、刘德龄主编.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03. 朱竑、柳意云、保继刚.老工业城市的旅游规划探索. 经济地理,2002年增刊,P252-257

  304. 朱竑、柳意云、保继刚.老工业城市的旅游规划探索. 经济地理,2002年增刊,P252-257

  305. 朱竑、薛德升、曹小曙 论历史时期官吏在海南开疆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科学,2002(2):144-149

  306. 朱竑.开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方言印证研究.人文地理,2002(2):70-73

  307. 陶伟、田银生、吴霞. 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地理研究.2002,21(2). 210-218

  308.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城市规划汇刊.2002(3): 54-56.

  309. 戴光全、吴必虎.TPC及DLC理论在旅游产品再开发中的应用——昆明市案例研究.地理科学.2002,22(1):123-128

  310. 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人文地理,2002,17(4):29-33

  311. 张朝枝、向风行.旅行社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旅游学刊,2002,17(3):35-39

  312. 张朝枝、向风行.旅行社对旅游者决策行为影响:分析、案例与调查.载:保继刚、钟新民、刘德龄主编.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13. 张朝枝.水资源旅游开发初探.经济地理(2002增刊).

  314. 邱继勤.峨嵋山生态旅游开发与山地环境保护. 载:保继刚、钟新民、刘德龄主编.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15. 甘萌雨.闲暇生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载:保继刚、钟新民、刘德龄主编.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16. 郑海燕, 徐红罡, 戴光全. 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苏州为例. 人文地理, 2002

  317. 张骁鸣、戴光全.恐怖主义活动对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的影响——以土耳其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13(1).77-82,85

  318. 蔡晓梅,张朝枝.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兴起.载: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主编.中国旅游緑皮书

  319. 孙九霞.“澳门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思想战线,2002,5:51-55.

  2001年

  320. 保继刚, 戴光全. 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地理学报,2001,56(6): 744.

  321. 保继刚、徐红罡、李丽梅、John Ap:香港迪斯尼乐园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旅游学刊,2001,16(4): 34-38.

  322. 徐颂军、保继刚.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区域特征,经济地理,2001,21(3):371-375

  323. 郑海燕、保继刚.广东省居民潜在出游力的地区差异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3):70-74

  324. Xu Honggang(徐红罡).Exploring Effective Policies For Underground Water Management In Artificial Oasis: A System Dynamics Of A Case Study Of Yaoba Oa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Vol.13,No.4,2001

  325. 徐红罡.“生态移民”政策对缓解草原生态压力的有效性分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4):24-27

  326. 徐红罡.潜在游客市场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系统工程,2001,(19)3:69-75

  327. 朱竑、司徒尚纪 开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扩散及整合,地理学报,2001(1):99-106

  328. 朱竑.从地名看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与扩散,地理科学,2001(1):89-93

  329. 朱竑、司徒尚纪 海南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研究,地理研究, 2001(4):464-470

  330. 朱竑、曹小曙、司徒尚纪 海南文化特质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115-119

  331. 朱竑. 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人文地理,2001(3):44-48

  332. 朱竑、薛德升. 广东城市化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热带地理,2001(1):17-21

  333. 朱竑. 广东小城镇发展及其规划思考. 经济地理,2001(3):332-336

  334. 薛德升、朱竑、温春阳. 有关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几个概念的再辨析,2001年增刊,城市问题,3-6

  335. 陶伟.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分类评价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乾旱区地理,2001,(24)2. 141-145

  336. 田银生、陶伟. “家世界”构成中的庭园价值——中国传统居家环境结构的“二元对立统一律”分析. 新建筑,2001.5.15-17

  337. 戴光全.基于FFII的城市旅游景观塑造:伊春市案例.热带地理,2001,(21)3:251-256

  338. 戴光全.苏州市旅游发展阶段分析.“发展中国家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2001年11月11-14日,桂林 戴光全.旅游资源创新问题的初步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1,12(1):12-14

  339. 孙九霞.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对深圳中成文具厂的调查为例(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23(4):39-46

  340. 孙九霞.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对深圳中成文具厂的调查为例(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23(3):10-21

  341. 孙九霞.广东外来人口对粤文化的吸纳与整合.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21(5):49-52

  342. 张朝枝.蔡晓梅. 论旅行社生态化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生态经济,2001(8):47-49

  343. 孙九霞.“珠江三角洲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论著精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

  344. 孙九霞.“澳门宗教的独特性研究”,《华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2000年

  345. 保继刚、朱竑. 珠海市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纲要),见保继刚论著《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P256-273.

  346. 保继刚、柳意云.武汉市主题公园发展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66-69.

  347. 保继刚.珠江三角洲主题公园发展回顾,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2):15-19.

  348. 丁健、保继刚. 特类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探讨―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例,中国岩溶,2000,19(3):284-289.

  349. 李丽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4):45-49,54.

  350. 郑静、薛德升、朱竑. 论城市开发区的发展:历史进程、理论背景及生命周期 世界地理研究,2000,9(2):79-85

  351. 曹小曙、朱竑. 历史时期昆明市城区拓展及结构演变研究,热带地理,2000(3):189-194

  352. Taowei(陶伟). Tian Yinsheng Study of living fossil of historic cities—taking historic city Ping Yao in world heritage list as an example.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igraphy 2000,9.237-244

  353. 陶伟、郭来喜 宁夏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评价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1:54-57

  354. 陶伟.宁夏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11)1:53-55

  355.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旅游学刊,2000(5):35-41

  356. 田银生、陶伟.城市环境的“宜人性”创造.清华大学学报,2000,40(1):19-23

  357. 刘家明、陶伟、郭英之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地理研究,2000,(19)3:264-270

  358. 戴光全、李明龙.从科学哲学看现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21(4):47-50

  359. 李明龙、戴光全.旅游资源的包装与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75-78

  360. 张朝枝. 生态旅游的緑色营销特点及策略.社会科学家,2000,15(6):52-55

  361. 张朝枝. 生态旅游緑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11(4).34-38

  362. 张朝枝.蔡晓梅.汽车旅馆发展模式初探.饭店世界,2000.3

  363. 邱继勤、李立华、艾南山.泸州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2):180-185

  364. 甘萌雨、张捷. 全球化时代的旅游业.亚太经济,2000(4):50-51

  365. 甘萌雨、张捷.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2):119-120

  366. 文彤.组团旅游空间规律及影响因素.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3):65-68

  367. 李丽梅.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4):45-49,54

  368. 孙九霞.“澳门族群与族群文化研究”, 《开放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0年第3期.

  369. 孙九霞.“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初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0年第4期.

  中心成立之前,中心主要成员发表的论文:70篇

  1999年

  370. 保继刚、吴必虎、陆林.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1978-1998),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吴传钧、刘昌明、吴履平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71. 保继刚、朱竑、陈虹.基于双赢战略的澳门-珠海旅游互动发展,热带地理,1999,19(4): 348-352.

  372. 保继刚、朱竑.珠海城市旅游发展,人文地理,1999,14(3):7-12.

  373. Zhuhong(朱竑), Xu Yongjian, Shitu Shangji. Recent Advance Of 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9,9(4):306-313

  374. 朱竑. 珠海—中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1999(1):49-59

  375. 保继刚、朱竑. 珠海城市旅游发展,人文地理, 1999(3):7-12

  376. 朱竑、司徒尚纪. 近年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地理科学,1999(4):338-343

  377. 朱竑、徐永健、司徒尚纪. Recent advance of 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 1999.Vol.9,No.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306-313

  378. 朱竑. 河湟谷地兰西大城市带的发展趋势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3-17

  379. 曹小曙、朱竑. 破履仍思上远峰—记司徒尚纪教授,岭南文史,1999(1):26-27

  380. 朱竑、保继刚. 广东文化中的弊端对广州都市旅游的负面影响. 岭南文史,1999(3):59-61

  381. 朱竑. 地理学家的梦—评《美加十万里行记》,光明日报,1999年3月19日“书评周刊”

  382. 陶伟、刘锋、刘家明 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1999,(18)3:279-284

  383. 陶伟.中国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载: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河北科技出版社,1999:261-264

  384. 田银生、陶伟.场所精神的失落——10~20世纪西方城市空间的一点讨论.新建筑,1999,(4):61-62

  385. 孙九霞. 论影响澳门族群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7-12

  1998年

  386. 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建筑师,1998(6): 41-50.

  387. 保继刚、古诗韵. 城市RBD初步研究, 规划师,1998(4):59-65.

  388. 保继刚、朱竑、刘晓冰.珠海市旅游发展模式及驱动机制研究,特区探索,1998(5): 19-21.

  389. 李贞、保继刚、覃朝峰.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地理学报,1998,53(6):554-561.

  390. 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1998,14(2):15-20.

  391. 朱竑、郭建国. 城市规划中文化因素刍议,热带地理,1998(4):311-315

  392. 朱竑、司徒尚纪. 香港文化地理初探,岭南文史,1998(1):4-8

  393. 朱竑. 粤琼旅游互动互补关系探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1):172-177

  394. 朱竑、杨锡金. 浅谈乾旱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及开发利用,乾旱区地理,1998(1):57-62

  395. 朱竑. 建省以来海南人口变化特征分析,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7-11

  396. 范业正、陶伟 .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8,(17)3:86-92

  397. 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23-30

  1997年

  398. 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地理学报,1997,52(3):237-245.

  399. 保继刚.科学认识旅游业及旅游规划,广东旅游,1997(2): 16-17.

  400. 朱竑. 城市水价格的杠杆调控作用初探,经济地理,1997(6):62-67.

  401. 朱竑. 信息网络与企业文化,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7(4):96-101.

  402. 孙九霞.华南社区研究的人类学方法论.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19(3):33-36.

  1996年

  403. Bao Jigang(保继刚), Theme Parks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China. Abstract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2nd Annual Meeting ,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1996

  404. Fan Dai, Jigang Bao(保继刚).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in Dali, Yunnan Province,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6(2):132-144

  405. 保继刚、陈云梅.宗教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热带地理,1996,16(1):89-96.

  406. 保继刚.深圳市主题公园的发展、客源市场及旅游者行为研究. 建筑师,1996(70)4:20-26.

  407. 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地理研究,1996,15(4):92-100.

  408. 戴凡、保继刚.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人文地理,1996,11(2):37-42.

  409. 朱竑、张可荣、张兴有. 市场经济下自然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和综合开发—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自然资源,1996(4):11-18.

  1995年

  410. 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地理学报,1995,50(4):353-359.

  411. 保继刚、彭华.旅游地拓展研究-以丹霞山阳元山景区为例.地理科学,1995,15(1):63-70.

  412. 保继刚、蔡辉.旅游开发对南昆山的经济影响研究 ,人文地理 ,1995,10(2):18-24.

  413. 李海东、保继刚. 漂流专项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乐昌漂流为例,经济地理,1995,15(2):108-112.

  1994年

  414. 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4,13(3):83-89.

  415. 保继刚、彭华.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一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 人文地理,1994,9(2):4-9.

  416. 保继刚.深圳、珠海大型主题公园布局研究, 热带地理,1994, 14(3):266-272.

  417. 保继刚.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研究, 经济地理, 1994,14(3):93-96.

  418. 保继刚.广东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2): 51-55.

  419. 刘舸、保继刚.都江堰市旅游区位分析与旅游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1994,14(2):86-88.

  1993年

  420. 保继刚、蔡静影. 潮州旅游业:困境、机遇、发展. 广东旅游,1993(12):9-13.

  421. 保继刚. 云南省旅游区划及其分区开发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3(5): 40-48.

  422. 保继刚. 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学报, 1992, 31(4):133-136.

  1992年

  423. Bao Jigang(保继刚).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Shenzhen,Technical Program Abstracts of the 27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Washington, 1992

  424. 保继刚. 论旅游地理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 7(2): 11-18.

  425. 保继刚. 深圳市客源市场、宾馆酒店与旅游资源对应开发关系,深圳市旅游发展规划(陈传康等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36-59.

  1991年

  426. 保继刚.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在宾馆选址中的意义初探,人文地理,1991,6(3):36-41.

  427. 保继刚、梁飞勇. 海滨沙滩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竞争分析一以茂名市沙滩开发为例. 经济地理,1991,11(2):89- 93.

  1990年

  428. 保继刚、王云鹏. 德宏旅游区位分析及其资源开发研究,德宏经济,1990年,1、2 期合刊,36-44.

  429. 郭来喜、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 1990,9(1): 78-87.

  1989年

  430. 保继刚、楚义芳. 七篇旅游地理硕士论文评介. 旅游学刊,1989,4(1):62-66.

  431. 保继刚.首都几个重要公园游客量预测,北京旅游发展战略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989,185-194.

  432. 史静一、保继刚. 遵义旅游区开发研究, 贵州社会科学,1989(9): 24-28,37.

  1988年

  433. 保继刚.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乾旱区地理,1988,11(3):57-60.

  434. 保继刚、唐新民.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理论初探,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 5期 ,14-19.

  435. 保继刚、周之穗、唐新民. 试析滇中“三湖一山一市"旅游区开发的层次结构, 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稿,1988年7期,16-22.

  436. 保继刚、周之穗等. 云南省旅游业开发, 云南国土,1988年总第十三期,13-27.

  437. 保继刚、戴金荣. 黔东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贵州社会科学,1988(1):41-45.

  438. 陈健昌、保继刚. 旅游者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 1988,7(3):44-51.

  1987年

  439. 保继刚. 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中国环境科学, 1987,7(2):32-38.

  440. 保继刚. 旅游者行为研究,社会科学家(桂林),1987(6):19-22;另载:人文地理研究(吴传钧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94-304.

  附件四:中心成立以来承担的规划项目(75项)

  2009年

  1. 地方委托:张家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 地方委托:武陵源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建设实施纲要

  3. 地方委托:惠东县旅游发展规划

  4. 地方委托:万緑湖中心区规划

  5. 地方委托:万緑生态旅游度假区策划

  6. 地方委托:昌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7. 地方委托:陕西省金丝大峡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8. 地方委托:海南岛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9. 公司委托:海泉湾中期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10. 地方委托:安康瀛湖旅游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 地方委托:通道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12. 地方委托:旅游业在西藏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影响研究

  13. 公司委托:展览会终端客户行为偏好研究

  2008年

  14. 广东省世博办:上海世博会广东馆主题陈述研究

  15. 地方委托:郴州市汝城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16. 地方委托:新疆喀纳斯海流滩、铁热克提旅游分区总体规划

  17. 地方委托: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18. 地方委托:琼北湛江区域旅游形象与产品营销策划

  19. 地方委托:开平市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建设合作

  20. 地方委托:西藏林芝地区林芝、波密、察隅、墨脱四县旅游发展规划

  21. 地方委托:佛山三水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2. 地方委托:西藏昌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3. 事业单位:滇西北典型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特点及有效性研究

  24. 地方政府:西递宏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5. 地方政府:新疆鄯善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6. 地方政府:新疆哈巴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7. 地方政府:从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8. 地方政府:广州市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馆案例展示项目前期策划

  29. 公司委托:广交会区域经济效应评估研究

  2007年 

  30. 地方委托:广东惠州市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修编 

  31. 地方委托:山东沂源县旅游发展整合提升规划

  32. 地方委托:湖南洪江市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及托口旅游区规划

  33. 地方委托:四川古蔺县美酒河景区、八节洞瀑布景区等系列规划

  34. 地方委托:湖北宜昌“愚人岛”项目策划

  35. 地方委托:东湖风景名胜区湖泊游赏功能提升策略研究

  36. 地方委托:从化市生态旅游概念规划

  37. 地方委托:广州萝岗区天鹿湖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策划

  38. 地方政府:莱城区旅游发展整合提升规划

  39. 地方政府:世界遗产(武陵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建设合作

  2006年 

  40. 国家旅游局: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 

  41. 地方委托:湖南省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 

  42. 地方委托:广东乳源必背瑶寨旅游区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  

  43. 地方委托:湖南省武陵源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44. 地方委托: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指标检测 

  2005年 

  45. 地方委托:从化联濂溪景区发展规划 

  46. 地方委托:广东省高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47. 国家旅游局: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 

  48. 地方委托:广东省河源万緑湖自驾车营地旅游项目策划 

  49. 地方委托:广东省顺德新城区顺峰山公园旅游发展研究 

  50. 地方委托:山东省蒙山旅游区建设与保护规划 

  2004年 

  51. 地方委托:黄山市旅游发展规划 

  52. 地方委托:江西省赣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53. 地方委托:肇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54. 地方委托: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55. 地方委托:平沙旅游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56. 地方委托:西藏林芝地区某景区总体规划及服务设施修建性详细规划 

  57. 地方委托: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发展策划

  58. 地方委托: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3年  

  59. 地方委托:广东省佛山市南国桃园与松岗镇区关系及旅游专题研究

  60. 地方委托: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作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61. 地方委托: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白云山-南湖-帽峰山地区建设与保护规划(合作方:广州市规划局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

  62. 地方委托:福建省龙岩市古田生态文化经济开发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作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院)

  63. 地方委托:广东省广州市西关民居民俗区旅游发展规划

  64. 地方委托:西双版纳在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发展战略

  65. 地方委托:广东省广州市海鸥岛旅游规划与城市设计竞赛(合作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66. 地方委托:广东省广州市芳村区世界美食之窗概念策划 

  2002年 

  67. 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旅游局: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 

  68. 地方委托:石梅湾旅游开发策略及国内市场研究 

  69. 地方委托:贵州省赤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70. 地方委托:贵州省赤水市十丈洞景区总体规划 

  71. 地方委托:贵州省赤水市四洞沟景区总体规划 

  72. 地方委托:贵州省赤水市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海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73. 地方委托:阳朔遇龙河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74. 地方委托:海南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75. 地方委托:甘肃省天水市旅游总体规划 

  2001年 

  76. 湖北省旅游局: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77. 地方委托:虎门威远岛旅游区概念规划(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 

  78. 地方委托:广州市凤凰山旅游项目概念性规划(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 

  2000年 

  79. 地方委托: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80. 地方委托:曲江县韶石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81. 地方委托:东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82. 地方委托:四川省广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中心成立之前主要成员承担的规划(15项)

  1999年 

  83. 地方委托:桂林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84. 地方委托:湖北省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 

  85. 地方委托: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旅游规划 

  1998年 

  86. 地方委托:珠海市旅游发展规划 

  1997年 

  87. 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88. 地方委托:高明市旅游规划 

  1994年 

  89. 地方委托:韶关市旅游发展规划 

  1993年 

  90. 地方委托:仁化县丹霞山阳元石景区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91. 地方委托:南昆山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 

  1992年 

  92. 地方委托:曲江县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及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93. 地方委托:珠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附件五:中心成员获奬情况

  1. 2008年保继刚教授获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一等奬。

  2. 2008年朱竑教授获2008年中国地理学会首届陈传康优秀旅游地理学术论文奬

  3. 2007年保继刚教授参加完成的《丹霞山丹霞地貌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奬科技进步二等奬(彭华教授主持,第3参加人)。

  4. 2007朱竑教授获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奬励。

  5. 2007年朱竑教授获得第二届《旅游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奬。

  6. 2005年,徐红罡教授荣获“第八届青年地理学家科技奬”。

  7. 2004年保继刚教授获南粤优秀教师奬。

  8. 保继刚教授主持编着的《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教材 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奬。

  9. 保继刚教授主持编着的《 旅游地理学》教材1995年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中青年奬。

  10. 1997年保继刚教授获广东省旅游局“为广东旅游争光”奬。

  11. 成果“旅游地理学的若干理论和方法研究”系列论文1993年获广东省高教局理论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奬,保继刚教授为第一获奬者。

  12. 1992年保继刚教授获中国地理学会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奬,全国10人获奬。

  13. 1992年保继刚教授获广州市百名教育新秀奬。

  14. 1991年保继刚教授被评为中山大学先进科学工作者。

  15. 保继刚教授参加完成的《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荣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奬。

  16. 保继刚教授参加完成的《北京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总成果于1987年被评为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奬。

  附件六:近3年来中心教师参加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1. 2009年5月12-13日,张朝枝副教授及研究生游旺参加“第六届中国旅游论坛”。

  2. 2008年12月17-19日,保继刚教授等参加第二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

  3. 2008年12月19-20日,保继刚教授等参加第四届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

  4. 2008年12月26日,香港大学地理系博士生赖坤在中心做了题为“大型事件如何影响主办城市旅游形象——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的讲座。

  5. 2008年12月6-7日,中心教师罗秋菊副教授、博士生李晓莉、硕士生杨娟、庞嘉文、靳文敏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会议”。

  6. 2008年11月28日,中山大学承办的2008“广东开放论坛——现代旅游业合作与发展”盛大开幕,中山大学与广东省旅游局在前一日还就双方的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

  7. 2008年10月8日—10日,中心2008级博士生封丹同学参加韩国清州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幷发表了关于边界对城市社区影响的学术演讲,获得与会中国地理学会带队老师及国际同行的好评。

  8. 2008年11月15日,“香港地理日”在香港大学地理系举办。受香港大学地理系的邀请,我中心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几位研究生均进行了学术演讲。

  9. 2008年6月30日至7月16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彭青教授与我中心张骁鸣博士前往法国昂热参加了由昂热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八届亚洲旅游研究双年会(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n Asian Tourism),并做有关广交会和亚运会对广州市酒店业空间布局的影响的发言。

  10. 2008年7月14-15日年度地理学界的学术盛会“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在北国春城长春市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心主任保继刚教授参加了本届年会,并在7月15日的旅游地理分会场进行了题为“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三十年”的主题演讲。

  11. 2008年3月24日,保继刚教授出席“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并做了做了题为“旅游与遗产保护:黄山经验”的主题报告。

  12. 2008年3月22日上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实习与科研基地”的授牌仪式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自力村碉楼群举行。

  13. 2008年1月18~19日,中心主任保继刚教授作为8个学者特邀代表之一参加了于北京召开的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14. 2007年11月18日-23日,武陵源区委区政府领导、区旅游局领导以及部分旅游景区管理工作人员在旅游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

  15. 2007年11月3-4日,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于在南京举行,旅游中心多名师生到南京参加大会。

  16. 2007年7月7~10日,“遗产与旅游”国际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美国北亚里桑那大学承办。

  17. 2007年8月10日,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在武陵源挂牌。

  18. 2007年10月2日——5日朱竑教授参加日本熊本第二届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学术研讨会

  19. 2006年朱竑教授前往韩国济州岛参加海岛发展伙计研讨会

  20. 2006年11月2—5日研究中心张朝枝博士在泰国曼谷出席亚洲遗产管理研究院(UNESCO-ICCROM Asian Academy for Heritage Management)的委员会年会及学术会议。

  21. 2006年8月26日—28日,徐红罡副教授参加了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举行的Event congress and education formula,并做大会发言。这次会议主要讨论节事旅游的发展和节庆教育。

  22. 2006年7月31日——8月6日,徐红罡副教授和Werner Breitung博士参加了在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召开的IGU Commission on Monitoring Cities of Tomorrow,并在会议上发言。

  23. 2006年4月徐红罡副教授和Werner Breitung博士应邀参加2006年国际都市圈发展研讨会,幷发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