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科学研究花繁果硕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在学院正确的发展战略、制度与规章指引下,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院的科研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科研成果突出,科研水平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实现了学院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一、学院的科研管理及其制度建设

  (一)明确科研主要发展方向,实行专业差异发展战略

  学院主要有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大的学科发展方向,其中人文地理学是全国三个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之一,在科研方面目前总体上处于全国前列,其中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两个分支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已经形成城市地理、区域发展与规划、旅游地理与规划、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关系、文化与政治地理方向等五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全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院着力巩固提高的学科;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已在资源与环境复杂系统的模拟、优化和评价,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的GIS研究,南方雷达遥感技术,环境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特色的科研成果,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也是“985”二期平台建设学科,是学院实行超常规发展的学科;自然地理学,是学院的基础学科,近期在水资源与环境、河口海岸、土地资源环境过程、华南地殻风化过程研究以及灾害评估和预测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是学院亟待振兴的学科。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的现状与发展特点所制定的差异化发展战略,较好地指引了学院在人才引进、资源分配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安排,有效地促进了学院内各个学科方向的发展。

  (二)通过机构整合凝聚人心,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发展

  为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便于进行科研协作,学院在成立后通过对原有分散的教学、科研单位的调整,将专业相关教师整合到统一的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搭建了团队合作、共同科研攻关的平台,为齐心协力谋求学院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为提升科研工作及其成果水平,在教师职称晋升、科研经费使用以及奬励等方面,建立了必要的制度。例如,为进一步提升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科研成果水平,激励广大师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学院利用设立的院科研创基金,制定了《科研创新基金科技论文奬励办法》,奬励每年在国内外高档次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教师,仅2008年一年就发放科技论文奬励金10.5万元。这些制度与规章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注重科研尤其是纵向科研项目、重要期刊学术论文,引导学院科研上档次、上水平、促影响,较好地促进了学院的科研工作的发展。

  (三)依托人才引进建设梯队,重点突破提升科研水平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引进与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引进特聘教授1名(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学术带头人)、“百人计划”5名、国外学成回国博士5人、直接引进外籍学者任教2人和国内著名大学博士、博士后 6名,为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初具规模。尤其是通过人才引进,实现了学科发展的重点突破,大大提升了学院的发展水平。例如通过引进黎夏教授,争取到了“985”二期平台建设,成功申报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和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的培育学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达到了超常发展。

  (四)积极进行学科平台建设,奠定科研持续发展基础

  学科平台建设既是当前学科发展之必需,更是学院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的基础,学院对于平台建设十分重视。首先,学院成立后所进行的机构整合,实质上就是搭建平台的过程,为大家齐心协力谋求学科发展建立了坚实的组织机构平台。其次,依托学院机构整合后的组织机构平台,在原有“2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参与“985”项目申报,并获得了国家“985”二期平台建设的支持,为学院科研发展与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学科平台;另外,在学科平台建设中,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采取保证基础、重点突破的原则,将“985”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改善部分实验室条件,购买外文原版书籍,集中160万元在珠海校区重点建设华南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基地,为教师以及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上述平台的建设,有效地促进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并为未来学院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院近年科研工作的主要进展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大幅增长

  2003~2008年间学院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约600项,科研项目总经费合计18471万元。其中,科研项目由2003年的约190项提高到2008年的262项,项目数量增长了近4成;科研经费,由2003年的约2735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5234万元,经费总量近乎成倍增长。2008年,学院科研经费总额达到5234万元,其中在科技处进帐4022万元、社科处进帐1212万元,科研经费按全院专业教师人数计算人均科研经费有 66万元,按副高(含副高)以上人数计算人均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元。尤其是在科研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的项目数与总经费有比较大的增加,2002 ~2009年间学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有51项,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由2002年的4项增加到2009年的13项,学院2008年的纵向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

  (二)论著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

  2003~2008年间学院教师共出版专著51本(册),发表研究论文1160篇,其中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论文724篇、“三大索引”(SCI、SSCI、EI、ISTP)论文123篇。2008年,学院共发表研究论文201篇、核心期刊论文159和“三大索引”论文39篇,比较学院成立之初2003年发表研究论文131篇、核心期刊论文85和“三大索引”论文8篇,年发表论文总数提高了50%多,核心期刊论文增加了80%多,“三大索引”论文增加近4倍,学院科研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大幅度的增提升。

  (三)科研成果与水平快速提升

  足于学科特点,学院教师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黎夏教授的地理模拟研究国内外知名,其与叶嘉安教授合作在国际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的2000年第14卷第2期上发表的《约束性元胞自动机和GIS结合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型》和2002年第16卷第4期发表的《基于神经网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论文,被列入该刊物的2000-2007年度《十大引用论文榜》,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六,这两篇论文是《十大引用论文榜》中唯一纯粹由中国及亚洲学者著述的论文,亦是《十大引用论文榜》中发表多过一篇论文的研究队伍。另外,学院年轻教师李志刚副教授在《英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该杂志在2006年被“ISI期刊引用报告”评定为世界地理类39个杂志中排名第一)上发表了《Tenure-base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post-reform Chinese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这是国内学者首次在这一世界顶级地理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在同行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近期学院获得的科研成果奬励也明显增多,2003~2008年间学院共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奬励、教学成果奬励8项,如彭华教授等的“丹霞山丹霞地貌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技术二等奬、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奬,陈晓宏教授主持的“珠海市水务现化化系统规划研究”项目和陈烈教授主持的“广州增城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奬,董玉祥教授主持的“1:1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奬二等奬,董玉祥教授主持的“探索地理学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获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奬,此外还有若干教授获得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类二、三等奬等等奬励。

  (四)服务地方的科技贡献突出

  学院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响应学校“顶天立地”的要求,积极承担地方服务项目,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做了重要贡献。例如,保继刚教授主持的“西双版纳在谰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该研究创立了国内同类规划的优秀范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保继刚教授主持的“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 被认为“是一项由国内外一流规划专家队伍完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旅游规划”;陈晓宏教授主持完成的广东省发改委和水利厅重点项目“广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总经费2438万元,全面调查认识了广东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提出了水资源需求、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治理、管理的近、中、远期方案,经省发改委组织全国专家评审认为,该规划不仅提出广东省一系列水资源重大战略布局,而且在水资源配置理论上有较大创新,是全国同类最好的成果之一,规划水平实现了“广东水平、全国一流”的目标”;薛德升教授主持的“韶关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项目“为国内大中城市概念规划提供了成功范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为韶关市争取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 39亿元人民币的城市建设专项贷款;彭华教授在中国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研究得到普遍认可,被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协调领导小组聘任为中国丹霞申遗的专家组长,其工作倍受赞誉。

  (五)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

  近年来,学院学术交流日渐活跃,国内外专家互访频繁,国际合作研究有了实质性的拓展,平均每年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4次、国内学术会议3~5次。如2006年6月在广州广东国际大酒店举行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水科学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有美国、俄罗斯、英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参会人员共340人参加会议;2007年7月举办了“遗产与旅游”国际研讨会,同年还举办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GU)跟踪明日的城市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2008年6月,主办了第16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暨GIS与城市环境会议。

  三、学院科研工作未来发展的构想

  在实施国际化、为地方服务、加强学科交流和资源共享与公平分配的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通过各种巩固提高人文地理学、振兴自然地理学和超常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有力举措,基本实现了科研上档次、上水平、促影响,通过近年的发展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已经成为华南地区的地理学教学科研中心,全国领先的人文地理学教学与科研单位之一,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但是,与国际和国内主要大学地理学院(系)相比,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在科研力量、研究项目层次、研究成果水平和平台建设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学科领军人物数量不多、纵向研究经费偏少尤其是国家级研究项目较为缺少、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论文比例不高、缺少国家级科技成果奬励和缺乏重点实验室的支撑等。

  为了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和特色的研究型学院,今后学院在科研方面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促进团结协作,搞好团队建设。当前,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团结协作是开展高等级项目研究和获得高水平成果的基础与前提。学院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资源配置等措施,积极组织和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引导教师在专注自己特有方向研究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通过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逐渐形成有特色的科学方向研究小组,另一个方面更要进行教师之间在研究上的团结协作,通过团队建设、齐心协力争取高层次的研究项目,并集合研究成果争取高等级的科研成果奬励,以有效地提升学院科研成果的水平和档次,力争在有较大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课题、杰出青年基金等方面能有所突破。

  (2)强化硬件建设,夯实学科平台。重点实验室等相关硬件的建设是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学院科研工作及整个学科能否进一步提升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升研究水平、提高成果质量将会有很大的困难,学科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学院应积极筹划、努力组织力量,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展省(部)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工作。

  (3)鼓励广泛交流,提高学术声誉。以提升研究及其成果水平为着眼点,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内的相关学术会议,建立与同行之间的良好关系,寻求与国内同行的合作;同时,要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外的实质性合作,共同开展项目研究。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夯实和提升学院在国内的学术地位与声誉,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董玉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