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学海仕途,共话峥嵘岁月——访许学强教授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但是一生能历过学海,步过仕途的人其实并不多。而今,许学强,从一个城市地理学科的开拓者,到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五十载的峥嵘岁月向我们演绎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题记

  精神矍铄,一身整洁的装束不失教授的风范,闪亮的双眸折射出智者的光芒,这就是许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见面时一声亲切与友善的问候使我们紧张的心情一下子舒缓开来,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午后的地环大楼显得格外的宁静,我们的采访也正是在这宁静的午间开始,从1958年至今,许老师与地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同中大地理学院风雨相伴50载。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过滤,那些一直存留于他心底的碎片和回声,在他口中重新显现。我们的思绪也随着许老师娓娓的讲述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真切地感受着那段峥嵘岁月……

  中山大学,梦想开始的起点

  出生于抗战时期,贫困的家庭环境和动荡的社会不断的磨砺着他,青春时的他已经成为一个打不倒的少年。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在把握着生命中的每一个机会,在高考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他用勤奋考上了中山大学地理系。从此,开始与地理结下不解之缘。

  记忆的翅膀飞回到那段康乐园的青春岁月,五年成长历程中的流光碎影对于许老师来说依然历历在目,对母校的深情总在不经意间漫溢。大学的经历其实已经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一个深厚的基础。

  学习与工作,全面发展促成长

  在个人能力方面,许老师在校期间已经做了不少学生工作,从生活委员到学生会主席,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还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在收获了学生工作给他带来的提升后,他给了我们现在大学生同样一个建议。在学习方面,勤奋的性格让他不断的吸取着中大老师教给他的每一份知识,六十年代读书环境的辛苦也许我们很难感觉得到,每天晚上为了争取时间学习,他哪里有灯就到哪里学,甚至在厕所的烛光下,因为那是他能找到的仅有的烛光……

  人生导师,一辈子的财富

  说到大学里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老师曹廷藩,大学里的老师不仅授与了他知识,更多的是教会了做人。“持之以恒,久之为功”,是曹老师送给他的一句话,成了大学时期他的座右铭,一直鞭策着他勤奋做事,务实为人。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许老师使得许多开始并不特别注意他的人慢慢地看到他的努力而最终肯定了他的能力。

  当问起大学期间老师对他日后在学术和管理工作上的影响时,许老师陷入了沉思,仿佛思绪又飞回到60年代的课堂上:老师严谨的逻辑推理思维;梁溥老师精炼,条理明晰,良好的学科综合能力;王正宪老师的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许老师从他的导师们身上学到了受益一生的东西,而在日后的教学中,他又把这些人生精髓传授给他的弟子,薪火相传,共同见证着地院的成长。

  留校任教,翻开崭新篇章

  在我们的采访中,我们试图寻根溯源——是什么事情让这位地理教授决心从事地理的研究,答案在许老师的故事中得到揭晓。1963年,在这些老师的指导下,许老师凭着一份热情执着,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东莞32个公社,深入地研究了东莞居民点的发展、布局,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满分本科毕业论文《东莞聚落地理研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这篇高质量的本科论文使得许老师对聚落地理产生浓厚兴趣,成为他从事聚落地理研究的起点。

  转眼间毕业临近,本来希望到中科院工作的许老师被曹廷藩老师留下,在中大地理系任教,从此,他的人生故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城市地理学——文革后找到的新方向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口号的提出,1966年“文革”爆发,刚毕业的许老师和其他老师、学生都参加许多课外劳动,这些活动虽然使得课程学习有一定的荒废,但却给了许老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人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一点对学地理的人尤为重要。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文革”十年期间,乐观向上的许老师并不是一味地抱怨命运的不公,相反,作为一名地理工作者,他把它当成一个地理实践的机会。在那期间,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仍在农业方面,许老师参加了东莞农业区划、广东省农业区划、农作物布局等的研究工作。

  直至“文革”后期,受到冲击的水文专业复办,许老师调任水文专业教研室主任,迎来包括刘美南老师在内第一批水文专业学生。七十年代初,许老师退出水文专业,到刚成立的经济地理教研组当主任,与一群老师一起为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找出路。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到了建设部一位处长和司长的表态“城市规划需要一部分经济地理毕业生”,这句话使得许老师他们看到经济地理新的出路。是的,城市地理学,一个地理学研究的空白,他发现的不仅是他科研的新方向,更是地理学发展的新朝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术科研与教学三十载

  找到新出路的许老师开始进行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还举办了全国首届的城市规划进修班。1977年,有了三届城市规划进修班的经验基础后,中山大学“经济地理(城市规划)”专业正式招生。许老师以自己的成功实践向世人证明:经济地理可为农业服务,也可以为城市规划服务。在谈到这一点时,许老师继续补充说:“经济地理之所以能为城市规划服务,是因为这两个学科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综合性、地域性与政策性三性的经济地理决定了它能为城市规划服务。”他的这一番话引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共鸣。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许老师在学术上已经具备高度的前瞻性。是的,正是他改变了经济地理的发展方向,将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相结合,成为该领域最重要的带头人。

  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许老师 始终注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出现的人文地理学现象,把问题的研究、理论的总结与实际政策提出相互结合起来。在研究过程中既有定性的论述,也有定量的论证;既有普遍现象的总结,也有个案的分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许老师对人文地理学学术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预测,我国城镇体系研究,中国城市化研究,对外开放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中国小城镇研究,城市地理理论研究等领域。

  许老师在学术研究上始终和国际接轨,本是学俄语的他,后来还自学了英语。许老师十分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思想,结合本国实际,应用于我国,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原理,如城市化,城市体系等。

  80年代初,许老师开始频繁地在国内和国外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向国内学者介绍国外先进思想之余,也向国外人民介绍中国,宣传中国,这些文章均被国内外学者频繁引用。对许老师来说,1982-1983两年在香港的交流学习对其学术研究发展有一定影响。在那里,许老师不仅可以和香港的学者一起做研究,还成为内陆和香港交流的桥梁,甚至还是穗港澳交流会的发起人之一。而1983年,许老师出版了《现代城市地理》,成为国内第二本介绍国内城市地理学方面理论的权威书籍……丰硕的学术成果,使得许老师被誉为“现代城市地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北大的周一星老师各自撑起人文地理研究的一半天空,城市地理学界尊誉为“南许北周”。

  学而优则仕,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南许北周”这一地理学界的尊誉,是对他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的巨大肯定,很多人走到这一步也许就这样停了下来,但九十年代的他又向人生发起了新的挑战,他从学术道路走上了教育行政道路,开始用自己的能力为整个广东省的教育服务。

  从中山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地理系主任,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到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再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全国政协委员。在如此高的荣誉面前,他却显得低调而谦虚。对他来说,孙中山先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是他从事行政工作的训导。无论身在何方,最重要的是在其位,谋其职,把眼前的事做好。

  1992年到2000年任省教育厅厅长期间,许老师主导了诸如“高校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21l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等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隔几年,回顾这些重大改革的可行性,从学生与家长的反馈中我们看到了它们的确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在这十年时间里,仕途一帆风顺的许老师仍然心系本院人文地理学学科的发展。许老师在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之时还身兼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公务繁重的他为了本院的博士点的发展还坚持每周四晚上到学校与学生见面,通过导师组的方式进行交流指导,一个学生可以从不同老师那里得到针对性的指导,一个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汇报中瞭解到学科发展前沿,这种教师学生双赢模式深深影响了日后弟子周春山、薛德升等老师指导其学生的教学模式。

  驻守地院一线情,心系师生共发展

  时光荏苒,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人文地理学科已发展成为国内重点学科,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大地理系。作为最早的“开荒牛”,目睹着中大地院的成长,许老师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更是一段光辉的岁月。退休后的他,不变的仍是那份心系地院的情怀。他坚持回到地院给其他老师和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以期中大地理发展得更加强大。

  殷殷寄语: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就快结束,我们随着老师的故事,从历史一直到了现在,临别时,对于我们现在在母校读书的同学,许老师更是寄予了深厚的期望:“你们正处在充满竞争和发展机会的时代,你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谁准备了,谁就能上,谁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谁没有准备,机会到你面前,你只会很茫然,机会便悄悄从你身边溜走。  而准备的核心就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竞争最关键的要素是你的能力,而能力指的是你的综合素质,它的提高不单指理论,知识面的扩充,还需要人品,操行,组织能力,问题的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的提高。现在起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能力,不要怨天尤人,和人比就要比谁下的工夫多。实力越强,机遇就越多!希望同学们能把握机会,为自己未来作好准备!”

  (采访者:曾德键  王晓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