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自然地理学专业50年

  我1958年进入中山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学习与工作,至今已50年有余。半个世纪对于我几乎是用了毕生的精力,但对自地专业来说,不算太长,但也不短。50年悠悠岁月,50年风风雨雨,我见证了专业的兴旺发达,也见证了专业的举步为艰甚至两度消失两次恢复。第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教师下放干校而停止招生;再次是整个专业转型为环境科学系。新陈代谢,不破不立,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自地专业1952年建立,到两次恢复招生都给专业带来新的发展,恰好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完整体系。与时俱进展现了自地专业的无限生命力。

  50年代,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缺乏,家底不清。自然地理专业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批专业,承担了自然资源野外综合调查。例如华南热带资源综合考察,橡胶宜林地调查,雅砻江流域综合考察,海南岛西南部资源综合调查,广东省土壤普查等。这都是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解放初期国家的恢复与建设、为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也获得了应有的奬励。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与需要,1956年新建了经济地理专业。1958年地质专业招生,地理系改名地质地理系。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自然地理专业师生进行了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时按照黄秉维先生提出的自然地理研究的三个方向: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化学元素迁移与转换、生物地理群落开展了工作。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授课时数,开设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与讲座,特别是化学课加强了实验室技能与仪器分析的培训。还大力开展了相关科学研究和组建新的专业与科研机构。例如河口定位站的研究、化学地理、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广东省土壤普查与土壤区划研究、水土流失防治的研究、华南植被与生物群落的研究等十分红火,大量科研成果涌出。中山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当时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均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1959年《地理学报》第5期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地理研究所主编,自地63届毕业生有20人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就是例证。文化大革命之前,自地专业的毕业生,有成长为中科院院士、所长,有成为各高校正付系主任30多人,其中包括北大、南大、天津师大、西南师大等高校地理系正付系主任,这也证明瞭中大自地专业的教学质量。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 60年代初部分老师新建了气象专业与河口海岸研究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与科研工作停止,这是巨大损失。文革后,河口海岸研究组与部分老师创建了水文专业,自地专业也恢复了招生,但以环境保护为主攻方向,这也是国内最早培养环境保护人才的专业。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明显,专业师生开始了对环境保护的研究,从环境调查、监测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再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生态规划等均走在国内高校前列。当时,在环境科学界有“南唐北刘”之说可证明这点,专业除本科招生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这提升了自地专业的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资源问题的突出,专业师生还进行了荒地调查、土地详查、国土规划与国土整治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教师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其中潘树荣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在国内影响最大、使用最广,使用时间也最长,直到现在还是许多高校考研的指定参考书。当时自地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分配到各级环保、国土及其他部门。

  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重视,1994年自然地理专业转型为环境科学系,可以说这是几代老师从事化学地理、环境保护科研与教学的结果,特别是老一辈教师毕生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但有两点遗憾,其一是国内最早进行环境保护研究与教学的学校,而不是最早成立环境科学系或学院的学校,迟了几年;其二是在方法上采用了让自然地理专业消失的做法,真可惜!解放后,中山大学地学的所属专业(系)基本上由自然地理专业部分老师或毕业生创建,因新建环境科学系而取消自地专业的确不妥。

  经过几年的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1996年自然地理专业再次恢复招生,按照教育部专业调整改名“地理学”专业。专业恢复招生后的第四年,孕育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招生,之后两专业才分开招生。地理系升级为“学院”后,自然地理专业也升级,取名为国土资源与环境系,下设本科专业以“地理科学”专业招生,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仍以“自然地理学”专业招生。

  90年代,仅仅4位老师重启自地专业本科招生,可见当时的艰辛,现今自地专业老师还不到10名,担负了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专业齐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可见负担之重。但甚感欣慰的是可以一心一意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本科专业恢复招生后,开展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地球化学元素迁移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从方法论而言,自地科研工作走过了从描述到定性,再到定量的过程,当今自然要素均可量化,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预测与设计成为可能,开展区域自然环境的定向发展与规划设计的研究,为建设人类向往的美好自然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其前景将无限广阔。

  半个世纪的亲身经历,见证了中大自地专业的发展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扣。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这是自地专业生生不息、生命之源泉。这也是基础学科专业的优势,应该十分珍惜。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珠水一浪高过一浪,新人一代胜过一代,青出于蓝胜于蓝,愿自地(地理科学)专业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世代相传。

  (孙贤国系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1963届毕业生,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