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节 玉石器反映的精神生活

  一、玉器印象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古老的中华民族来说,它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还是道德标准和价値观念的载体。正是由于这种给玉器赋予各种特殊内涵的文化现象,才使得中国玉器自遥远的太古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上有多个以玉闻名的国家,如印度、墨西哥、缅甸等都能生产加工各式美玉。但是,只有中国形成了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玉文化。玉,在作为矿物上的美石之外,在中国被赋予了意识与精神。“君子比德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承载着中国人的美好品德。在先秦时期,玉被作为鬼神的粮食,用作为人与神灵勾通的重要桥梁。在甲骨文中,用两玉交迭,造成巫字,唐兰先生根据《诅楚文》定出巫字,认为“巫”字是以玉事神的象形文字。《说文解字》释灵字时说“巫也,以玉事神,从玉”,段注:“巫能以玉事神,故其字从玉。”可见玉在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时的重要作用,当然,早期巫与神灵对话时除了献玉之外,还要以舞蹈来取悦神灵,以赞词去取悦神灵。《说文解字》释巫字时说“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又释为“巫,所以悦神也。”

  巫是早期脑力劳动者,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当高,甚至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智者,在南方地区更是如此。《国语·楚语》中对巫或觋的认识为“民之精爽不携二者,而又能齐”。古人贵玉,兼贵其声。所以古乐器有玉磬、玉笛、玉篁、玉箫。春秋时即开采的安徽灵璧玉,最早就是制作玉磬的。明清以后,玉器的制作有了重大发展,使用范围贯穿在上层人物的衣食住行之中:衣帽冠发有各种佩件、饰物;饮食具有食盏、玉杯等;住有玉嵌璧饰、桌案饰等;车马轿也有种咱玉饰。至于玉瓶、花熏等桌几上的陈列品及玉如意、坠子等掌中玩物,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玉质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将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尙、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喩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如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牛峤《菩萨蛮》:“门外雪花飞,玉郞犹未归”,玉郞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至于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古代文人用来赞美美化女性肌肤和姿色的。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梁简文帝《乌栖曲》中“朱唇玉面灯前出”里的“玉容”、“玉面”,则是指代“玉女”了。此外,形容人的风致还有“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 

      玉和金一样,是富贵的象征。“金玉满堂”极言财富之多。金枝玉叶,是皇族后裔的专称。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和住宅,有时又指道观。道敎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旧时文人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旣文雅又有神秘之感。

  二、玉器的区域特征

  根据费孝通先生的硏究,玉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六大地区①:

  1. 北方地区:最早的玉器发现于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大约距今8000年左右至距今7000年左右,在渖阳新乐文化遗址和农安左家山遗址也发现玉器。距今6000~4000年之间,在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松辽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辽东半岛等地,其史前时期考古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玉器,其中以辽西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数量最多,特点亦最鲜明,辽河流域的玉器大体经历了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再至小沿河文化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2. 黄河中上游地区  最早的玉器发现于关中一带老官台文化遗址,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尔后,在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秦王寨文化等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玉器,但数量较少且形制比较简单,年代大约在距今6000~5000年之间,然而,在山西襄汾陶寺,陕西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等地龙山文化时期或稍晩的遗址中,却发现了数量众多而且形制复杂的玉器,年代在4500至4000年左右。

  3. 黄河下游地区  年代较早的玉器都发现于同长江下游地区相毗连的黄淮一带,属于大汶口早期,大约距今65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玉器主要发现于秦沂周边一带。到了龙山时期,玉器的分布更为广泛,山东胶县三里河、临■和日照两城镇等地也出土了鸟形饰、齿形璧、冠饰、簪、钺、圭等一批富有特色的玉器。

  4. 长江下游地区  最迟在距今7000年左右便普遍出现玉器,而且一直风行。这一地区的玉器以太湖流域分布最为密集,苏皖平原其次,宁绍平原发现较少。太湖流域的玉器由马家浜文化,经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从简到繁,由粗到精,整个发展脉络十分清晰,尤其是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种类众多、造型多样,还一扫朴实无华的传统,运用浮雕、镂孔、阴线细刻等多种手段,雕琢出神面图像,云雷纹、鸟纹等各种图案纹饰。其娴熟程度,达到了史前时期治玉的顶峰。

  5. 长江中游地区  较早的玉器见于大溪文化遗址之中,年代距今6900~5100年左右。大溪文化的玉器以玦、璜和各种坠饰为主,同样的玉器种类在其后继者屈家岭文化中亦有发现,但数量较少。在稍后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却出土了一批人头形和兽头形玉器,造型非常奇特。这一地区的大溪文化玦、璜源于长江下游地区。石家河文化的玉器比较复杂,可以肯定其来源应是多方面的。

  6. 南方地区  珠江流域、雷州半岛、台湾岛等地都发现了玉器,年代大体在距今5500~4000年之间。其中石峡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玦、璜、镯、琮、璧、钺、锥形器等多种玉器,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关系甚密,应属于同一系统。不过这一地区出土的外缘带“C”字形装饰的玦,显然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点,只是年代较晩。

  南海北岸地区属于上述的南方地区,发现较多的玉石器。在珠海高栏岛宝镜湾、珠海平沙棠下环、澳门路环黑沙等地都发现了专门的玉石器制作场。出土玉石器种类有玦、环、璜、穿孔坠饰、钺、圭等,以玦为大宗,在陆丰等地也曾出土过玉琮。

  三、南海北岸早期玉石器的特点

  南海北岸附近,本身不是一个出产玉石的地区。这里的玉石器,事实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玉器,而只能是美石。从石质看,主要有脉石英、石英岩、板岩、页岩、玉髓、水晶、蛇纹石、高岭石、粉砂岩、玛瑙、泥灰岩、角岩、凝灰岩、花岗岩、泥岩、片岩、透闪石等石材,这些石料在南海北岸较为常见。

  玦是这里玉石器的主要种类。玦,是一种环形的器物,与“环”不同的是,玦在“环”上开出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使玦穿入耳垂成为可能。佩戴时先将缺口朝上套入耳垂,穿过耳垂上的事先开好的穿孔,再旋转玦,使玦的缺口朝下,这就佩戴好了。在香港东湾仔北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人们已经发现玦在人头骨的两侧近耳处出土,说明在先秦时期,玦,确实是一种实用的耳饰,先民的审美意识在耳朶上下了不少功夫。

  可能由于当时人们普遍地认为玦是一种美丽的饰物,在对神灵的祭祀中这种器物也派上用场。相当多的时候,用为向神灵进贡的粮食。在珠海宝镜湾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玉石玦作为祭祀活动的一个场景。

  在T15探方的第3层,我们发现一件石玦,放在一件灰陶豆之中,陶豆盘口向上,同出的还有红陶盆等陶器。再就是宝镜湾遗址的两个祭祀坑,H21与H22,其中都出土有玉玦、水晶玦。

  特别有趣的是,一些遗址出土的玉玦,好似为先人有意敲成两截的。

  玦的直径都不是很大,2~6厘米的居多。从玦的圆环的剖面看,主要为五边形,宝镜湾遗址中的玦也有个别是长方形的,但一边磨有凹槽。

  四、玉玦的源流

  世界上最早的玉玦,是距今8000多年前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玉玦。就在那个时候,人类已经懂得用玉磨制耳环来装饰自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耳环。这些玉制耳环大小不等,直径在2.5~6厘米内,形状像玉镯锯出一条缝,这条缝隙可以让耳环穿进耳朶。 

  从兴隆洼文化玉器的种类看,主要可以分为装饰类和工具类两大类,装饰类玉器中主要是以玉玦为代表,数量最多,它常常是成对出在墓主人的耳部,由此断定玉玦应该是一种耳部的装饰品,或者通常为玉耳环。那么从世界范围内的资料看,兴隆洼文化所发现的玉玦是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玉耳饰,那么从它的佩戴方式看,有成年的男性,成年的女性,也有儿童。在当时佩戴玉玦非常讲究,讲究双耳佩戴,非常对称,但是没有这种性别和年龄的差别。5000多年前的许多精美玉器令人目不暇接,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奇特的玉鸟和兽形玉,它们是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杰出代表。这里还发掘出了龙形玉,它们雕刻十分精美,是目前考古学上发现的最早的以龙为题材的玉器。

  东南亚有些地方的人还佩戴这种形状的耳环,沉重的玉玦能把耳朶拉长,佩戴者以此为美。考古证据表明,虽然现代耳环以女性佩戴为主,8000多年前的耳环却是男女都佩戴的饰物。日本著名古玉专家藤田富士夫说:“玉玦采用的玉料温润碧緑,与内蒙古草原的颜色十分相近,古人可能以此颜色为美。耳环形状制作成圆形,可以从审美学上解释——方型的脸佩戴圆形的耳环很漂亮,而蒙古族人种的脸都是方形,也许他们已经意识到圆形的耳环能更好地装扮他们。” 

  影响南海北岸特别是环珠江口地区玉石器的文化遗址,値得一提的还有高庙文化遗址,它是湖南境内沅水一级台地上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位于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靠近沅水河边,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处距地表5米多。1985年,在全省文物普查中最早发现,1991年10月至12月进行首次发掘,主要出土了一些陶片,2004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在怀化市文物管理处的协助下,又对高庙遗址进行了一系列主动发掘。出土了大量质地好、做工精湛的宗敎艺术神器,包括纹上了禽兽动物纹形的各种陶器和象牙、石头等各种雕刻,更进一步证实了7000多年前的人类具有相当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些文物具有浓厚的宗敎色彩,在全国同时期的文化遗址中独树一帜。2005年3月至8月底进行了第三次发掘,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三次发掘,高庙遗址总共揭露1600多平方米。2004年4月,遗址中出土了7400年前的女性人体骨架,其下还有一个竹篾垫子。篾片之薄,与现在的同类物品没有视觉上的差别,说明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精湛。经专家测定,篾垫比之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竹席、竹篓、竹篮等,要“年长”2000多岁。由是,高庙篾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已知最早的竹工艺品。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具有图腾意藴。史界及考古界一直公认,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是我国最早的“凤凰图腾”。而高庙遗址出土的白色陶罐,其颈部和肩部各戳印有东方神鸟(包括兽面、太阳)图案,一只朝向正面,一只侧面回首,虽经年代浸淫,依旧栩栩如生。专家鉴定,沅水凤凰早于河姆渡凤凰400年。太阳崇拜是远古先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又一种精神情结。2005年4月,高庙遗址挖掘出“太阳”彩陶,已历7400余岁,为新石器早期陶工艺品。令专家心仪的是,此陶不仅有逼眞的“红日”形象,还是我国出土最早的陶工艺品。在该遗址一个墓葬中还发现玉石璜、玦等精美玉石器。由于高庙文化遗址与位于珠江口东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深圳咸头岭有一些渊源关系,特别是两者的彩陶和戳印纹白陶有一定的承袭关系。虽然在咸头岭文化中没有较多的玉器发现,但稍晩的珠江口地区其他遗址中的玉石器完全可能受到高庙及后来的大溪文化汤家岗类型影响。

  邓聪认为:“同样的玉玦数千年间在东南亚地区不断传播。考古证据表明,同一类型、颜色、质地的玉玦最早出现在8000多年前的中国内蒙古地区,于3000多年前消失,却在3000多年前中国西南的云南地区出现。这一饰物在长江流域出现在6000到7000多年前,而在珠江流域出现在4500年前左右,在越南北部出现在4000多年前,在越南南部出现只有在3000多年前。” 

  五、玉礼器与饰件

  南海北岸地区先秦时期曾经出土大量玉质、石质的礼器与饰件,种类有如琮、钺、圭、璋、矛、戈、璜、管、环、珠、坠等。出土这些物品的遗址主要为香港涌浪遗址、珠海宝镜湾遗址、深圳大梅沙遗址、屋背岭遗址等。

  石钺  在广东石峡文化中有较多发现,在南海北岸地区的珠海宝镜湾遗址、香港涌浪遗址中都有发现。石钺原本是一种大斧,从原始农具中演化而来。商周时期作为一种靑铜兵器,并多用于仪仗、装饰和军权的象征。宝镜湾遗址中发现两件石钺,可以明显看出都是没有实际用途的礼仪用品。器型非常薄,最大厚度只有0.35厘米,其中一件(编号T11③B)长19厘米,宽7.4厘米,表面非常光滑,肯定经过抛光处理,三面锋刃,刃部锋利,为透闪石质,头上钻了一个穿孔,是单面钻而成,一面大一面小,孔径0.85~0.65厘米。穿孔应当是石钺用于装柄固定的。香港涌浪遗址出土的石钺与珠海宝镜湾遗址出土石铖,形制作法都基本相似,只是尺寸上稍有大小。珠海宝镜湾遗址、香港涌浪遗址出土的石钺与粤北石峡文化中出土的石钺形制、作法与石质都有相同处。

  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较早在安徽薛家岗文化中发现,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广东北部的石峡文化中也有较多发现,在南海北岸的海丰县也曾经出土一件,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晩期。在中国古代,琮常用来祭祀大地,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靑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靑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琮在浪渚文化中最为发达,其中影响范围达半个中国。

  圭  本来也是一种斧,原始社会晩期开始成为一种礼器,在周代是一种主要的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靑圭礼东方……”;“以玉作六瑞,王执镇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在珠海宝镜湾遗址中也出土一件圭,制作也是相当的光滑精美,为靑灰色板岩制造,通体磨光,长条形,剖面呈长方形,一端有穿孔,为单面钻,孔径一面大一面小。圭的通长28厘米,宽4.3~4.7厘米,厚1厘米,孔径1~1.2厘米,由于石质不硬,只能作为礼器用途。

  石璋  史书记载,璋为传统礼器之一,它与圭、璧、琮、璜、琥同列,称之为六瑞。《周礼》中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记载。南海北岸发现多件石璋:在增城红花林山岗曾采集到1件牙璋。V型首,石质,宽台式阑。1938年,陈公哲在香港烂头岛东湾的地表以下0.43米的深度掘得1件牙璋,阔首凸弧刃,阶梯式阑,长31.1厘米,有灰浸赭斑。在该地点2米内的地层中还出土有陶、石、铜、水晶等制品①;1990年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硏究中心与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发掘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在编号为M6的墓葬中发掘出土牙璋1件,同墓还出土有串饰管玉、玉珠、玉璧、三角形坠等共29件玉器。这件“牙璋”为高岭岩质,灰白色,表面布满褐色土斑,器身作扁平长条形,首端斜刃内凹呈弧形,刃宽大于体宽,方直内,无穿孔,内与器身之间有一段两侧边饰有突状扉棱,一侧的突状扉棱特别突出,扉棱之间有两行平行的斜线纹。器身中断,断口两侧各钻有两个穿孔,用以缚接。牙璋长21.8厘米,刃宽4.8厘米,体宽3厘米,厚0.7厘米。这是牙璋出土最靠南的地点之一,为当时南中国海唯一一件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牙璋。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1件曾为明代理学家陈献章珍藏的玉牙璋,该玉牙璋藏于一长方形兽头纹木盒内,盖中间竖刻两行四句,曰:“儒者度珍,克垂厥后,什袭而藏,永昭世守。”玉璋形体较宽短,平首微内凹,单面刃,柄部略呈方形,有穿,两侧各有一对称的凸牙,通长25厘米,柄宽5.5厘米,刃宽7.6厘米、厚0.6~0.7厘米,柄部留有粗糙面,年代定为商周时期①。东莞虎门村头村贝丘遗址,在1980年的发掘中出土多件穿孔带扉棱的石器,如一种叫“石戚”或可称带扉棱凿刃器。1988年5月,乐昌县长来镇圆岭岗遗址,曾采集到20件大小穿孔的残石器,其中一残石磨制精细,柄前端中央有一穿孔,两侧有扉棱,特征显着。80年代初,曲江县樟市拱桥山冈遗址采集到一件残石器,首刃已残,有穿,两侧有扉棱,柄端有斜边,类似的有阑或有棱或有穿的石器在曲江马坝狮子岩、南雄县大和岭土坑墓、和平庐屋嘴山冈遗址、平远寒顶山遗址、中山南修遗址,甚至浮滨类型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均有发现。1995年,揭阳考古队在揭阳市仙桥山前村发现两件石璋②。一件是灰黑色砂质板岩,通长25.5厘米;另一件浅灰色砂质板岩,通长27.9厘米。        

  石戈。本是一种长柄兵器。《说文》上说: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南海北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晩期出现石戈,其中香港沙洲出土一件长30.5厘米、宽7厘米的石戈,在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中出土多件石戈。

  商时期开始较多使用靑铜制造的戈。

  玉璧   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一种礼器。《周礼》上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靑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其一为礼器,周礼有“以苍璧礼天”之说;其二为佩玉古称系璧,《说文》释“玮”:“石之次玉为系璧。”以璧为佩饰早在战国至汉代已普遍风行;其三用作礼仪馈赠之用品;其四是葬玉。2001年在深圳大梅沙村商时期墓葬中曾经发现玉璧。外径14.5厘米,内径6.5厘米,厚0.3厘米。

  玉璜  《说文解字》上说半个璧也就是璜,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这类物品在深圳大梅沙村商时期墓葬中也有出土,其中一件长7厘米,宽1.6厘米,现藏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