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节 考古发现的船、桨资料

  一、国内发现的重要先秦船、桨资料 

  1. 早期木桨的发现。1973~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出土有6支木桨,其中一支桨残长62.2厘米,宽7厘米,厚2.2厘米。柄与桨叶系用一块整木板制成,做工细致。桨片较宽,柄长约35厘米,柄上端一侧有一个长圆形凹陷。制作的工具是石器,如石斧等。另外,在河姆渡还发现了一具陶质独木舟的模型,为夹炭黑陶,属于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同类遗物,与木桨年代相当,经碳十四测定为距今7000年前的遗物。以上木桨和陶舟的出现,证明我国最迟也在7000年以前,就有了独木舟。木桨是筏或者船上用于划水的工具,木桨发明之前,人们只是单纯用手足划水,或用长条木杆、竹竿撑行,也许还有绳索牵拉的,独木舟出现后不久,专用的划水工具被普遍使用。楫是桨字的异名。《世本》有“化狐见鱼尾画水而游,乃剡木为楫以行舟”,说是人们根据鱼尾的形状通过剡木制成楫。当然,最初的桨可能只是一条长木棍,或一段连枝带叶的小树枝。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而形成眞正的木桨。

  有学者将近年来出土的早期木桨分为三类①:一类为同木窄叶型。代表性实物是1958年在浙江杭州水田阪出土的一件木桨。桨柄与桨叶是用同一根木料削成的。桨柄为长柱体,桨叶扁平,较窄,其宽度为10~14厘米,与柄的直径相差无几。二类为同木宽叶型,代表性实物是1985年浙江吴兴钱三漾出土的木桨。也是由同一根木料制成,桨长为96.5厘米,桨面最大宽度为19厘米,明显大于桨柄的宽度的直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6支木桨,可辨形制的也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类型为异木结合型的木桨,代表性实物在浙江水阪田出土的木桨中也有发现,桨柄系另外一条木料制成,桨叶宽达26厘米,揷入木柄的隼口中,再捆扎加固而成。          

  2. 早期独木舟的发现。2002年11月22日,在跨湖桥遗址考古探方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长5.6米、近乎完整的独木舟。独木舟船头朝东北,船尾向西南,非常狭长,接近船尾有一小部分因为砖瓦厂取土而被截掉。船现长5.6米,船身最宽处为53厘米,船体深20厘米,船帮有部分被损坏,因而宽窄不一。在船体凹面内,有多条支撑横木的痕迹。浙江省考古所专家认为,当时造船的加工工具应该是石锛,其船身上纵向加工过的痕迹非常明显。有考古专家称,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早于浙江境内著名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是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个重要发现。2001年,跨湖桥遗址被列入了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硏究所、萧山区博物馆对因砖瓦厂取土遭到严重破坏的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近300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复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态及其组合迥异于河姆渡、罗家角等附近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址,可明确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实验室对5个地层所出的6个木头标本的碳十四测定数据(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间。判断独木舟所在的年代,考古专家的依据是古船所在地层的年代:这里是第九文化层,相应推断出独木舟的“年龄”约为7600到7700岁。发现独木舟时,考古人员正在整修跨湖桥遗址的一考古探方的台阶。在地下第九文化层里,考古人员发现了木船的一个角。扩大清理后,发现了独木舟的一个凹面,后打掉了隔梁,世界第一古船的眞面目才完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里还可以介绍一些独木舟的发现:1979年在山东长岛大黑山岛遗址出土一条独木舟,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可惜只保存舟的尾残部。舟壁厚约5厘米,板面平整,有隼卯孔眼;1977年,在山东荣成县松郭家村,发现一条商周时期的独木舟,舟体保存完好无损。长390厘米,首宽60厘米,中部宽74厘米,尾部宽70厘米,舱深15厘米。内有两道低矮横梁。舟底经过砍削,较为平整,已非原木状态;1983年,在江苏宜兴珠潭村发现5条独木舟。其中有一条残长达850厘米,中部宽33厘米,尾部宽42厘米,舱深32厘米。头圆尾方,两端微微上翘。舟体平整,厚薄均匀。左右舷之后部各凿有10个椭圆形的孔眼。舟内左右舷上各附有一块长220厘米,厚2.5厘米的木板,用约30枚分两行木榫与舷相接。1958年,在江苏武进古庵遗址发现一条春秋时期的独木舟,长达1100厘米,中部宽90厘米,舟底内宽56厘米,舱深43厘米。舟底内有两道微微突起的横梁。舟的一端有凹槽,仭用安置横向档板的。另一端已残。舟的两舷凿有若干孔眼,左右对称。 

  二、南海北岸发现的反映海船的资料

  1. 广东省揭阳江北河上游,曾出土一段炭化的独木舟,位于新亨大肚西北向的古河道中,属于新石器时代晩期的遗物。

  2. 珠海宝镜湾岩画中的海船。

  珠海先秦时期的岩画,发现于高栏岛宝镜湾,一共5处7幅。1989年,珠海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经过一番周折,在这里找到了4处6幅岩画,1998年在宝镜湾遗址发掘期间,在风猛鹰山近山顶处又发现一处。

  高栏岛距珠海市区48公里,是高栏列岛的主岛,面积35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属南水镇。高栏岛的主峰观音山海拔418米,与风猛鹰山之间有一道山坳,山坳之东是铁炉村和铁炉湾,山坳之南是南径湾、宝镜湾。宝镜湾是南径湾的一个小湾,因湾中的一块石头上刻有圆形的“宝镜”而得名,海湾作弧形,长约800米,其中沙滩约400米。与宝镜湾相连的是风猛鹰山坡,岩画就分布在沙滩和山坡之上。发现者根据当地流传的习惯名称,分别为称之为天才石、宝镜石、大坪石、藏宝洞岩画等。根据笔者考证,宝镜湾岩画的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后。其中天才石、大坪石、藏宝洞东、西壁岩画中都有反映船及其相关内容。

  天才石岩画上的船

  天才石岩画位于宝镜湾沙滩的南端,高出海面5米,岩石长7米,宽4~5米,岩石顶部呈灰黑色,下部呈褐色,斜面凿出一个船形,两个人形和三个看不清的图形。有人认为两个人形像汉字中的“天才”二字,故有“天才石”之称。徐恒彬先生认为:“石刻上的两个人形并非‘天才’二字,而是两个向前奔走的人,上面的人头较长向天仰视,下面的人头稍小向前注视,两人手臂平直,两腿向前大步奔走,后腿用力蹬。”①两个人形的左上部有一个船的图形,船头细长尖翘,头顶装饰之类的物体,有人认为是船桅和帆。船尾呈方形,船下刻水波花纹。人形的高度在25.5~26.5厘米之间,船长85厘米。

  大坪石岩画上的船

  大坪石位于风猛鹰山半腰,在藏宝洞顶部南边,大石平斜向阳,东西5米,南北3.3~4.3米,经过长期日晒雨淋,风化比较严重,岩画大部分都已经模糊,只有部分依稀可见。徐恒彬先生认为:岩画的中心内容围绕着一条大船,船头有龙头似的装饰,船高0.35米,长1.5米,船前聚集20多个人物和少量动物,表现出船停岸边,人在岸边绕着船欢庆,“内容应该是大船出海归来”②。

  藏宝洞岩画上的船

  藏宝洞位于山腰,由一巨大的花岗岩石崩裂而成,裂隙之上覆盖三块大石,形成岩厦。北部有一个洞口进入,中间通天,洞长8米,宽1.5~2.6米,高约4米左右,洞口处的宽度仅为0.85米,洞底有少量堆积,南端有火烧土痕迹。洞中刻有东壁岩画、西壁岩画和东壁侧的一幅小型岩画。

  东壁岩画最为重要,为珠江口地区目前发现岩画中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一幅早期岩画。画长5米,高2.9米,岩画中人物和船的形状最为突出,对水的表现很丰富。人物的刻画采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没骨法,一种是刻出轮廓,如果以这一岩画的右上角与左下角为对角线,将这一幅岩画分为两部分,则可以看出没骨法的人物主要集中于左边,而轮廓法的人物主要集中于右侧。用轮廓法刻出的人物,性别特征较为明显,有的明显露出男根。有的则可推定为女性。从岩画的右上角到左下角,依次凿刻有三艘海船,船下和船侧凿有海波纹。

  西壁岩画稍作仰状,风化严重,岩画多朦胧不清,难以显现和恢复石刻本来面目。从残存的部分线条观察,石刻残高1.5米,宽4.5米,雕刻有船、人物等图形,还有横、竖、弯、斜的线条。

  3. 高明古耶发现的独木舟船

  最近的相关报刋中有不少关于高明古耶贝丘遗址发掘的报道,其中提到独木舟的相关情况,只是由于正式材料尙未公布,详情尙不清楚。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