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筏子

  《物原》上说:“燧人氏以匏(葫芦)济水,伏羲氏始乘桴(筏)。”这一记载中先讲匏,后讲筏,一定程度上说明先有匏后有筏,而且筏也是从浮具发展而来的。单体的浮具在使用过程中有较多的缺陷,因为此法使用中,人体大部分都浸泡在水中,只有上半身或仅仅是头伸出水面喘气,在天气寒冷时,人泡在水中就不是很舒服。而将若干根木头或竹子并排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上的平面,人可以立在上面,身体可以离开水面,材料还是这些,但功效则大不相同。各种迹象表明,不管是江河还是湖海,筏都是人类较早的水上交通工具。远古先民们为了渡水、运输以及捕捉鱼虾而制作筏。并且,人类只有创造了筏以后,才开始脱出水浸,进入到一个主动建造水上运载工具的新时代。最早、最简单的筏是木排和竹排,木排、竹排由多根树干或竹竿结扎在一起而成。木排、竹排配上桨、稽、篙,有的架上风帆,发展成各种各样的筏。这种筏可以控制方向,不再随水漂流。有些筏,如帆筏,还可利用风力作远程航行。筏是这种新型水上工具的通称。古代因其大小、地区、质地的判别而有多种名称:如泭、柎、筏、簿等。从材料和大小上区分的在《诗经》卷一汉广引郭璞释文有“木曰簿、竹曰筏、小筏曰泭。”的记载,《诗经》卷一汉广引孙炎释文有:“方,水中为泭,筏也。”《论语》卷三公治长释文:“柎,编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柎”《方言》中有:“泭谓之簿,簿谓之筏。筏,秦晋之通语也。”《说文解字》编木以渡曰泭。或作柎,通作桴。孙炎曰:方木置水曰柎栰。《管子·兵法篇》方舟投柎。制造筏子选用树干、竹竿、芦苇体,将它们横向排列,用野藤、皮条拴扎起来。在北方地区,主要是木筏。《尔雅》中对筏的解释有“并木以渡”,《国语》中有“方舟设泭,乘桴济河”①。孔子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②之语,注曰:“桴,筏也。程子曰: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这句话虽然是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各国君主所采纳而郁郁不欢时的感叹,但这里提到了可以在海上漂行的(桴)筏。古籍中也有用芦苇作筏的记载,如《诗经》:“谁为河广,一苇航之”,“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能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筏然”③等等。筏子发明之后,以其制作方便简易,造价低,可就地取材等等的优势,一直为人类所使用。

  经近代学者考证,筏是新石器时代的百越人发明的。筏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大可小,吃水浅,适于在各种特殊条件下航行。《事物纪原》上说:“变乘桴以造舟揖。”筏与独木舟,都是中国渔船的始祖。有学者认为,但从制造方法、制作工具和中国古书《物原》等资料看,筏可能先于独木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