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快推进广东农村文化建设刍议



  吴向红 

  加快推进南粤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本文谨分析广东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并提出若干措施,以便加快推进广东农村文化建设。

  一、广东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现实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决定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全面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更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要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也要重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因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二)可行性

  广东农业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匮乏,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的农业经济经历了几个曲折前进的历程:(1)1949年——1957年,是广东农业生产的丰收期。1957年比1949年,广东的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9%,年平均递增7%。(2)1958——1961年,是广东农业经济的大挫折期。1961年比1957年,广东的农业总产值年均下降26%,是广东农业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3)1962——1965年,是广东农村经济恢复期。1962年到1965年,广东的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性发展。(4)1966年——1978年,是广东农业经济第二次严重挫折期。1966年到1978年,广东的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只有2.8%。

  改革开放后,广东先行一步,农业经济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九五”规划以来,广东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大胆探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6年,根据中央的精神,广东省委、省政府结合广东自身的实际,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年4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珠三角地区要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加大发展县城经济力度,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改革,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地解放和发展,农生活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据统计,截止至 2007年,广东的农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821.19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624.04元。广东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根基,也为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筑实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广东农村文化建设的已有成就与存在问题

  (一)已有成就

  广东的农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逐步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抓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加快推进广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003年,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尔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及相关配套政策。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制定了2020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4年内投300亿用于农村发展,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实施10项增进农民福祉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简化对农村个体工商户龢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支持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在这十项工程中,提出了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即加大投入,以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为重点,全面推进文化惠民。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出台,显示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南粤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心。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 近几年,广东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1)各级财政统筹规划,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专项资金的投入,各级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倾斜。(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在惠及农民群众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筑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根基。广东省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流动文化设施,灵活多样地开展服务,使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据统计,至2006年6月,广东省共有34个县、市(区)建立了“流动图书馆”分馆,共配送新书38万册及电脑、书架等文化用品;2007年,“广东流动演出服务网”全省共下乡巡逥演出3500多场次,观众达2700多万人次;2007年,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已完成了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至2007年,共有1920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农村电影放映场次约为1058万场,观众为2961.82万人次,放映覆盖县、乡村数为13421个。基本形成了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全省共有18个县、市(区)被评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市(区)。(3)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步提高了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与水平。(4)积极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涌现了许多颇具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湛江的“红土艺术节”、梅州的“客家山歌节”、江门的“侨乡艺术节”等。(5)大力保护传统文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开展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正式逐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2004年,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启动广东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程:2006年,成立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至2008年,全省命名了4批共124个县、镇、村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其中有31个单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了7名“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6)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文化中介组织发展。创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管理和运营机制。采取承包、租赁和委托代管等方式,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

  (二)存在问题

  虽然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已经制订了一系列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广东在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欠账太多,使我省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与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瞩目经济成就相比,我省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这种落后状况主要体现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文化发展程度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未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农民文化消费需求动力不足,其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未被有效激发,使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还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徘徊。总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农村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不足。由于以往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方面的建设,造成资金普遍不足。加上文化发展的公益性质,使文化的投入没有现成的收益回报,造成农村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有限;农村税收过低,使许多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对投入文化建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在文物保护方面,由于保护经费匮乏,使一些农村民间文物保护措施得不到更好的落实;乡镇文化活动经费无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长期有效开展。

  2.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薄弱,文化设施的科技含量较低,缺乏现代科技支撑,现代化程度与群众的需求差距较大。

  3.文化活动单调,文化意识不足。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民对文体活动认识不足,与“乡风文明”的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许多原有的农村民俗文化活动在萎缩,有些民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甚至流失;与此同时,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各种低俗和消极的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淳檏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些落后文化甚至扭曲了农民的文化价值观。

  4.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村农民文化消费需求动力不足。

  从上述现象来看,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应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快推进广东农村的文化建设。

  三、广东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扶持的力度,加快推进广东农村的文化建设

  广东农村的文化建设既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要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和扶持的力度,成立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专项基金,使专项资金更多地流向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要进一步调整资源配置, 因地制宜加大农村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的标准,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运用行政调控手段,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这两手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更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

  没有新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没有新的思路,就不可能有新的举措;没有新的举措,就不可能有新的成效。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广东省农村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只有大胆解放思想,才能更新观念,积极接受新事物;才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之需求,使之与经济发展进程同步。要把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农村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近年来,广东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已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广东中山市文广新局转变工作思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三)充分利用侨资,加快推进广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加快推进广东农村的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政策调控, 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探索多元投资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途径、新渠道、新方式。农村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广东是著名的侨乡,粤籍华侨华人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的165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华侨华人总人数的2/3左右。广东的华侨华人大多数对祖籍和故乡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乐于在家乡捐资办学,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因此,要充分发挥广东侨乡的优势,鼓励海外华侨华人进行文化建设的投资,对于投资成本收益,投资方可以与当地农村签署投资收益的成果转化成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加快推进广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继承与发扬并重,广泛开展具有广东农村特色的文化艺术

  加快推进广东农村的文化建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将来,要加大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逐步理顺和创新体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同时又要使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力得到巨大的释放。一方面要以广东农村独特的乡土文化为主要内涵,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生活素材、整合地方文艺力量,发挥独特优势,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乡村文化;另一方面,要有更多的适宜在农村群众中普及的大众化文艺作品,把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着力点,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扬弃落后的文化糟粕;要破除目前部分农村出现的不良风气,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广东有些地方的农村特色文化艺术就开展的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例如,茂名市高度重视优秀农村特色文化艺术的弘扬与发展,并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倡导健康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位,茂名市的民间民俗艺术展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中山市在农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加强农村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取得显着成效。目前中山市的24个镇区文化站有20个站被评为省特级站,4个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成为了率先在全省全部文化站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的地级市。

  (五)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文化市场的建立

  文化是生产力,而且是新型的朝阳产业。农村文化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促进其发展的平台,市场是文化流动和交换的场所,也是文化碰撞的平台。在农村经济日渐市场化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建立和培育文化市场。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大力培育广东农村文化市场;动员社会各种力量,比如政府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减免,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同时要大力扶持发展以民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把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当作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养和发展;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如开展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游等。这既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扩大和促进农民精神享受型的文化消费,推动农村文化市场的建立。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新闻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