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创新区域高校与南粤新农村资源配置的战略思维



  刘 伟 

  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基地,它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创新知识为基本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区域高校必将在新农村发展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区域高校教育资源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对区域高校优势和南粤农村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对如何构建区域高校服务新农村的模式进行探讨。

  一、区域高校服务新农村战略思维的价值选择

  (一)区域高校是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历史和现实视角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意味着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两方面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社会必然产生许多矛盾和问题。自然,选择什么样的政策应对尤为关键,自觉顺应转型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是成功先例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快速迈向现代社会。从以往社会转型的实践看,具体表现为:一是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二是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变为现代工业与第三产业居主导地位;三是大量农民逐步转变为现代市民,等等。这一转变既为我们描绘了蓝图,又让我们看到转变的艰巨性。

  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区域高校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它以大量的人才优势、强大的创新能力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释放巨大的变革力量。高校为农村输送大批专业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为塑造现代农民提供精神力量。区域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及其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改造农村社会面貌、构建民主和谐基层政权、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区域高校是培养和塑造现代农民的重要人才基地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都需要高素质的农民。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主体地位难以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失表征是什么?并非农民不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是在什么意义上被看作主体,如何承担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在于农民自己的愿望,而是政府、社会及广大农民自身如何培养现代农民的主体意识。因此,必须首先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高校是培养和塑造现代农民的重要人才基地,在培养和塑造现代社会需要的主体方面作用显着:一是高校可以为农村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农村经济活动的质量;二是高校具有人才和知识优势,可以有效解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三是高校具有资源优势,可以通过网络传播、送教下乡等方式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四是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为青少年提供致富信息,拓展致富思路。高校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加上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必将在培养现代农民主体、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发挥区域高校优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三农”问题与当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农民的利益同样不可忽视。长期以来,广大农民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享受到的成果却比较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现在中央强调改善民生,就是要让农民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切实从关心解决他们发展的角度提出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同时,高校具备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当实力基础,理应兼顾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南粤区域出现高校扩招、大学聚集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学城的建设既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又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发挥向周边辐射的巨大优势。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实现高校与区域农村协调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安排,一方面是高校的巨大人才优势,大量毕业生迫切需要就业安置;另一方面是农村发展滞后及对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一现象需要统筹高校与新农村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安排。高校不仅要面向城市和现代工业,同时还要积极面向农村,因为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农民就占了9亿多。服务农村、改造传统农业、塑造现代农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也是区域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社会富。这是区域高校服务新农村在当下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的必然战略选择。

  二、当前区域高校服务南粤新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政策统一协调

  农村有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少数地区也有一定的资金,但是普遍缺技术、人才这些要素。人才技术方面,南粤地区80%以上的农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农村自有的人才技术存量先天不足,加之现行人才流动性的商业化、城市化取向,农村有限的人才技术正面临日益枯竭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发展的滞后问题。当前,广东省高校有几十所,这些高校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规模和人数都相当可观,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批人才。尤其这几年,出现了毕业大学生“过剩”现象,多数大学生倾向到城市工作,而不愿到农村。除农村客观条件较差外,还有政策性主观原因,尤其在“人才过剩”与农村需求之间缺乏政策的统一协调。同时,高校在制定招收计划与人数上,缺乏面向农村社会需求的充分论证,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尽完善。

  (二)利益驱动导致高校对农村投入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的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距离现代农业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强。由于农村覆盖面积广,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在产业布局上,农村发展缺乏竞争优势。长期的投入不足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层民主政治体制不完善,缺乏吸引力。市场经济最终导致社会整体技术人才自发流向城市,农村少数有一定专业技术人才也逐步流向其他产业。

  长期以来,高校在发展思路上,以服务现代产业、城市为重点,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就业分配上也多倾向城市,农村是其薄弱环节。凡是高校与现代经济结合紧密的,其发展的经济收益和社会的认可度就高,高校与农村发展的要求渐趋渐远。当前的大学生由于感觉农村条件差,发展前途渺茫而放弃到农村就业。当下正在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也迫切需要从政策和制度优势上保障留得住人才。正是人们利益的驱动加之农村先天发育不良导致农村投入动力不足。

  (三)资源共享内容单一,缺乏整合性

  资源整合是指通过组织和协调,把机构内部彼此相关但彼此分离的职能,把机构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机构的竞争优势。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把建立农村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虽然实现瞭高校与农村发展模式的结合,但最终的目的不是促进农村发展,而是推动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和校内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因此,无论就结合的实效性和深度来讲,都不足以解决当前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高校加以关注和研究,如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问题、农业合作医疗问题、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不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可以解决的,高校学者只有走出象牙塔,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政府和高校应制定鼓励高校学者走向农村的相关政策,如建立紧密型的固定与不固定的实践考察基地,随时跟踪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进行研究,予以解决;建立鼓励、支持学人到农村短期考察的制度,并将此作为晋升职称( 职务) 的依据;不论何种专业的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应有 l ~2月的时间到农村去体验生活,以此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人才引导机制不健全

  在当下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工作。于是国家启动大学生投身农村建设计划,到农村当村官,缓解就业压力。然而仔细研究几年来的大学生村官在现实中的情况,不得不用“步履维艰”来形容。就愿望而言,选派大学生当村官无可置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好愿望都一定能带来期待的效果。现实中选派大学生当村官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学非所用。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专业各异,有的原来是学计算机的,有的原来是学外语的,有的原来是学历史的,这些专业和三农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学非所用的现象自然也就表现得十分突出。二是理想与现实反差大。不否认有些大学生对于三农有着很深的感情,但也有一部分是冲着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去的,本身并没有扎根农村、立足在农村发展的长远打算。一旦接触到农村实际工作,稍遇挫折便浅尝辄止,有的甚至刚到任上就后悔当初选择。而对于另外一些对农村有很高期望值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农村现实也并非像有关媒体宣传或者他们自己设想的那么美好。从大学生到村官,这两种角色之间的巨大反差也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他们下一步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尽管出发点良好,但与现行有关法规存在一定矛盾。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学生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身份出现。他们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以及发挥多大作用,都有待时间检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设想大学生在农村会有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四是相关措施不配套。尽管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寄予了很高期望值,但在操作层面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受到地方财力制约,大学生村官的编制、待遇及安置问题无法解决。有的大学生村官报酬太低,甚至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如此势必降低这一计划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最终导致大学生村官严重流失。尽管有些发达地区用几千元月薪、户口、考研加分等政策增强大学生计划的吸引力,但这对于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然不具有可操作性。上述仅是对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不难试想其他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因此,发展新农村,就必须解决人才引进的机制问题。

  三、构建区域高校服务南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

  (一)建立区域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区域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的构建最主要的是建立“区域高校教学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管理委员会”(仅为设想),由政府负责搭建、协调,由区域内各高校、各级分管农业的地方官员派出代表组成,是区域高校与农村工作对接的一个管理机构,履行管理、协调、监督、服务功能,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二)推进高校专业设置改革,建立面向农村的服务教学模式

  首先高校要树立面向新农村的文化服务观念,转变高校教育服务对象单一模式。为此,高校要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及学生选择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主动面向农村。在科研上,强化对农村新问题的理论研究,为新农村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其次,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农民的技能。高校科研力量强、专家密集,在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文化过程中,高校要注重把抽象的理论和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农民能够接受的小知识,走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之路,为进一步培养农村文化创造基础。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高校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通俗性。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将其研究成果制作成能让农民接受的图文并茂的课件或者制成録音、録像,把高深的知识带进农村。第三,积极发展南粤新农村建设的远程网络教育。在组织农民学习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其强大的网络系统,通过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进行网上学习,在各个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服务。一是远程教育紧紧围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通过组织优秀的教学片,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深入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园艺、沼气、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利建设的教学,并通过网上农产品信息的疏通交流,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这样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业实际需求结合,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远程教育要围遶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开展文化继续教育,增加农民的文化知识,不断扫除青壮年文盲。还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通过先进模范典型的事迹片,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正确的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民 ”。

  (三)建立多元化的服务农村建设的平台

  积极提升农民素质是建设南粤新农村的关键。高校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环节,培养和造就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更是新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建成新农村,更不可能全面提升新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当前,高校可以通过相互协作办好农村职业教育。一是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农民素质。提高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民比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整体水平,缩小与其他地区农民的差距,进而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注意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建设新农村文化,急需一大批农民文化骨干,通过对农民进行文化职业教育的培训,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文化实践技能的人才,这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三是高校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四是坚持文化下乡,繁荣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高校要转变观念,把文化下乡和建设农村文化作为高校重要工作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此,高校可以组织专业艺术院团赴老少边穷地区进行慰问演出。或者组织有关学生团体到农村宣传农业知识或者组织有关农业技术专家到农村解决有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做出贡献。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是一个长期制约农村文化发展重要的因素,怎么样提高农村的文化设施,需要社会多方面做出努力,其中高校可以组织自己力量帮助农村建立图书馆、把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农民开放等;积极解答各种有关农业生产问题,许多农民和基层干部在文化实践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文化下乡向农民宣传在文化建设中需要的政策法律,向他们讲解养殖、种植、农业加工、园林等疑难问题。通过互动交流,拓展农村文化建设渠道。

  (四)积极做好“南粤新农村大学生村官”计划

  当代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实施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计划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实施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计划既可为他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针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以客观、冷静、务实的态度来看待。

  一是对于现行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调整,重视对拟任村官进行任前培训,有条件的可以实施大学生村官双学位项目。比如将大学生村官计划报名阶段从毕业向前推移到大二或者大三,对报名人选设置农村管理学的第二学位,通过考试即可授予学位。可以规定第二学位的学费由国家予以免除,但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必须在农村服务若干年。对于参加了该项目的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日常调研方面可以有意识增加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和培训,并从见习村官做起。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非所用问题,并可以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高、瞭解农村的后备干部。根据这一计划,省政府只需拿出1个亿,就可以为我省农村发展培养出1万名优秀村官。二是适当为大学生村官减压。三农问题千头万绪,原因十分复杂,派过来几个大学生村官并不能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对于大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过分迷信大学生,对于这些大学生村官来说也未必是好事。就处理农村地界争议、邻里纠纷等农村日常工作而言,大学生从开始上手到真正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们,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切实关注他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让他们能以一颗平常心坚持把农村工作做好。这无论对于他们正在从事的农村工作,还是以后从事的其他工作来说,乃至对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成长来说都有现实意义。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事物,值得思考的东西有许多。应以客观、冷静、务实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新鲜事物,并从各个层面把工作做好。唯有如此,选派大学生当村官才能真正起到建设新农村,服务三农的效果。

                       

  (作者系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