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探析



  温朝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其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和重要保证。广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1.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朝着科学方向发展。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另一方面,精神文明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和能力,进而促进整个新农村政治文明的发展。

  2.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主体保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能够逐渐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转变和更新其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成其接受更多的科技教育和培训,从而提高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3.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民生活环境变好了,农村社会风气变正了,农村生活丰富多彩了,必将会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必将丰富和推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方面,伴随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开展,农村村容面貌改观了,农民文明素质逐步提升,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市部分人群到农村旅游、休假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城乡交流与交融,这无疑会对其他人群产生触动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并深度推进,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有农村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举措,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很好的借鉴和丰富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

  我党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余在岁,丁荣祥:《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发展前景》,《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二、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新成效和主要经验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此积极响应,高度重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广东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明确了广东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在广东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下,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思想上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1.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广东多年来一直全面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了农村教育投入,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显着变化。从2006年秋季开始,率先在全国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收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课本费,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目标。实施农村安居工程,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解决了1.89万城镇“双特困户”住房问题。[黄华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求是》2009年第10期。]

  2.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化医疗制度。广东率先探索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各地级以上市均已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惠州、云浮、河源等地开展了村干部或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农民参合率由2005年的48.6%提高到97.5%,居全国前列。农村新型合作化医疗制度的逐步推广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正在不断深化完善。[黄华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求是》2009年第10期。]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东各级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全省约4000个村庄编制了规划。各地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本上改变了过去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信息不灵的局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54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6个市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率100%达标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实施镇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已完成及在施工的达到4.45万公里,有两万多个行政村公路实现路面硬化,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6.6%,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分别为99.33%和85%,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客车的目标。[黄华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求是》2009年第10期。]

  4.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启动并逐步加强了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和培训分为多个层次,一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教育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二是科技教育,包括“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普及以及旨在提高农民种植、养殖能力方面的科技教育;三是应农民进城务工的需要,对农民进行的技能培训。例如,实施农村家庭“一户一技能计划”,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普惠制度。实施“智力扶贫”工程,以财政资助的形式对贫困家庭子女开展2至3年的免费技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全省技工学校智力扶贫累计招收60160名贫困家庭学生,有4批共两万名智力扶贫生顺利毕业并实现100%就业。全省技校还培训农村劳动力46.8万人,90%实现转移就业。[黄华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求是》2009年第10期。]

  5.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创建活动能够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当前,各地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正在深入持久地展开。广东制订印发全国首个《文明县城测评体系》,首次评选广东省文明县城,扩大了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整个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推进作用。如广州市开展了文明镇、文明村创建评比活动;湛江、肇庆等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改善生产条件、改造生活环境、改进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广州、揭阳等市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村活动,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佛山、东莞等市在创建文明和谐村镇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1.农民思想观念转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的实施,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广大农民已不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不再怀有小富即安的观念。农民工进城务工,通过自己的劳动追求更好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追求。与此同时,进城务工人员返乡把城市里新的观念带回农村,对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给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后续保证。农民科普教育、文明创建活动、科技培训等活动的广泛开展也使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2.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各地新农村建设试点中,农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已经逐步展开,各种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措施正在不断出台和付诸实践。

  3.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当前,一方面是因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对文明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加大,另一方面众多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城里人的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影响了他们,他们回村后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等方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像以前被认为是城里人小气的餐后“打包”也在农村逐渐成为时尚,节约从改变餐桌的陋习开始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此外,像清晨散步、锻炼也经常能够在农村看到,在条件较好的新农村试点地方,一些农民还上起了网,在网上“冲浪”,浏览国家大事、科技知识和农产品市场信息,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在新农村日渐兴起,农民思想面貌有新转变,综合素质有新的提高,造就了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涌现出一批全国性经验典型,如云浮市双档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荣获中农办、国家统计局、求是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农村小康论坛“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奬”;河源市千村脱贫创新扶贫政策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政策奬”;佛山市南海区、湛江市徐闻县被中组部、中农办确定为在中央党校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县委书记县长培训班典型经验介绍单位。

  4.村容村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在广东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全面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视电话。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完成危房改造,“脏、乱、差”得到治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风文明,农民安居乐业,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各地党委、政府按照事先统一规划,动员群众兴建住宅小区,让农民搬进了新房,许多农民还用上了自来水,热水器,冲水厕所等。现在,农村道路宽了,村容村貌整洁了,村庄环境卫生了,农村緑化面积也较以前有了较大增加,农村已经开始逐步改变其旧有面貌,一个健康向上,环境祥和,充满生机的崭新的农村形象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

  广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

   1.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广东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明确了广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协调配合,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黄华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求是》2009年第10期。]

  2.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受惠最直接最有效的事情起步,科学有效地选准切入点是关键。广东注意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同时又尽量少花钱的事情抓起。顺应农民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的迫切要求,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着力点,进行整体科学规划,推广农村沼气或太阳能建设,建设文化娱乐场所,达到“五改五有”的要求,即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造住房,有篮球场、有垃圾填埋场、有生态小公园、有禽畜饲养栏、有建设规划,全面促进村民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3.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广东各级党委、政府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当作一项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来抓,充分发挥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调控引导和物力财力支持的作用,确保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序推进。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动农民积极建设自己的家园。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引导社会各界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4.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是加快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广东全面实施了农民就业培训战略,如“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技工学校“智力扶贫工程”,退伍士兵培训工程等,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就业技能和竞争力,有序地转移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同时又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了农民素质。

  三、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存在问题

  广东通过改革开放,使全省农业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新农村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下,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广东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的教育仍然滞后,人口素质偏低

  广东农村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和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仍然滞后,直接导致广东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2006年末,广东省全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231.56万人,其中,文盲70.60万人,占2.18%;小学文化程度868.05万人,占26.86%;初中文化程度1791.52万人,占55.44%;高中文化程度447.59万人,占13.8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3.79万人,仅占1.66%。[周大鸣等着:《告别乡土社会——广东农村发展3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民几乎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老年人和妇女,农村有面临衰落的危险,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组织不够完善,文化设施明显滞后

  首先,部分农村干部自身整体素质较差,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引导不够得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群众,而关键在干部。作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农村干部的行为直接影响农村文化的发展。其次,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滞后,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不同程度上存在人才流失、人员素质不高、后继力量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导致基层文化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是关键,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学校等文化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精神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目前广东省特别是粤东地区,不少村内的文化、体育和环境等公共设施和小学硬件设备改造,主要靠本村在外创业成功的大老板捐资建设,因此,不同地区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村内环境存在较大差别,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组织不够完善,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三)农村深受各种落后文化的侵蚀,思想道德建设薄弱

  1.封建迷信思想死灰复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求知、求美、求乐、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面貌尚未根本改变,于是,他们便觉得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封建迷信就开始在农村死灰复燃。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有的农民得了病,不去医院看,反而求助于巫婆神汉,结果小病拖成了大病。有的农民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拒不执行党的计划生育政策。

  2.有些农村地区家族文化、宗族文化等封建文化有所抬头,宗族势力已经干扰了地方基层政府管理,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宗族势力在千年来中国农村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宗族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织和管理方式。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宗族势力日渐衰落,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力量在乡村社会的逐步退出,最近开始有所反弹,这主要体现在村务利益的划分和公共事务、村级选举、民主权利的操纵等方面,这些都体现了宗族势力的影子。宗族势力的膨胀反过来削弱基层政权的行政调控能力,在乡、村两级造成梗阻,使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畅通和贯彻实行,出现家族势力控制基层民主政权,民主权力难以充分的发挥作用。

  3.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农村逐渐蔓延,有的农民开始怀疑甚至否定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对公益事业不热心,集体主义思想有所淡漠。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胡跃:《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第10期。]不良的娱乐方式也慢慢的侵入农村的文化娱乐市场,特别是冬闲时节,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赌博风气有所增长。这些,既破坏村风又影响家庭团结,特别给下一代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三、进一步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期的不断浸润和培育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才能实现广东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一)努力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文明当然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为此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要纳入长远规划,其基建投资应在各级投资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以巩固文化、教育、宣传、广播、电视、电影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要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结合各地的实际,认真规划农村精神文明工作,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各地的财政部门、文化部门及其他相关的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实施基层文化建设扶持工程,增加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要抓好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影剧院和体育场所建设。面向基层和农民,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对居住相对集中的村要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室,组要建立文化活动中心户,努力使每个村组都有固定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阵地;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库区、林区,要重点加大有线电视的建设力度,提高有线电视的覆盖率。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整合民间艺术资源,组建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率。

  (二)着力提高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

  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生产提供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农村干部和新劳动力。必须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大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各个地方组织一支文化科技队伍,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农民进行大规模农业科学与农业技术、文化的培训,组织各种农业、科技组织,特别是农闲时节,给农民合理的安排,真正的实现科教兴农。同时加强农村的基层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选派一些优秀的农民到先进、发达的地方学习和锻炼,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城乡的良性互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学习科技知识,接受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当前要加紧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突出解决农村青少年辍学和贫困地区农村代课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为农村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使农村精神文明后继有人,要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加大城市教师、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支援农村的力度,完善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有关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抓好接对帮扶进农家,可根据实际建立村扶贫助困基金会,对因病因灾的家庭进行补助,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丰富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农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享受更多更健康的精神食粮,从而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使乡风更加文明,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三)继续巩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效果

  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增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当前应该深人开展创建文明镇、村、户活动,在创建文明村、户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评选文明户活动。农民历来家庭荣誉感较强,开展评选文明户活动,着眼点就是农户家庭,要从农户这一细胞抓起,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促进农村健康、科学、文明新风的形成组织活动必须着眼于吸引群众参与,只有群众参与了,他们才能对自己亲手创造的新生活、共同培育新风尚产生亲切感,才能更加关心它、爱护它。要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赌博的人自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私欲,以文明乡风来增强村民和谐。[陈潮鹏:《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世纪桥》2008年第7期。][9]要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制度,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要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