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化解广东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吴厚德 

  一、 目前广东在发展中遇到的“三个突出”问题

  1. 人口问题

  2007年广东常住总人口达到9449万人,位列全国第一。我们以往每增长1000万人口需要10年至20年时间,然而2004年至2007年仅三年时间,广东人口就飙升了1100万,且呈加速增长之势。

  广东人气十足的背后,存在明显的劳动力素质结构问题。在广东的外省劳动力多达1900万,约占全国六分之一,位居榜首,比江苏400万、浙江700万和上海450万这二省一市之和还要多。然而这些外省劳动力中,技能者只占16.8%,上海和浙江则达到34.5%和27.6%。2007年广东流动就业总数2620万人,其中本省只有720万人,仅占27.5%,而江苏、浙江分别为66.7%和63.2%。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广东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文化程度偏低。近些年来,广东城乡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4.9%,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占75.3%;农村劳动力82.3%只有初中文化程度,84%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没有多少技能的本地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转出去也干不长。

  大量人口的涌入,直接导致资源、环境、治安、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压力增大。东莞每年外来工子女入学人数达到5万人,要安排他们,东莞一年要增加25所小学,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深圳,按2006年来统计,有197万户籍人口,有接近650万非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之多在各大城市中是十分罕见的,因而城市管理工作难度相当大。

  此外,目前广东省还有55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加上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55万人,两者之和超过600万人。广东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一直徘徊在1500万-1600万人之间,广东经济发展了,但本省大量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造成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高达3.2倍,明显大于江苏的2.5倍和浙江的2.49倍。

  2. 耕地问题

  广东省水利厅2007年发表的相关资料显示,全省2001年至2005年间共减少耕地258.45万亩,平均年减少耕地51.69万亩。耕地的减少,直接地、严重地影响我省粮食生产。深圳在率先提出“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时,深圳人解释说,若延续以往发展模式,20年后,深圳将无地可用。

  3. 粮食问题

  来自广东省发改委的消息指出,2007年全省粮食需求量约3700万吨,其中本地生产1285万吨,从外地采购粮食约2500万吨。也就是说,广东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粮食需要从外地采购(主要来自湖南、江西等省),广东粮食自给率不足40%。2008年1-6月,广东口岸进口粮食321.3万吨,同比增长2.4%,但进口价格却暴涨88.2 %,达19亿美元。粮食紧缺,加上粮价暴涨,“双重”压力直逼广东。

  二、如何看待“三个问题”

  1. 关于不断增长的人口问题

  广东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获得竞争优势,这是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当前广东的“双转移”战略部署下,产业要升级,企业要转型,会间接减少常住人口。可是,如何在这个转型期内保证这些常住人口粮食需要,这是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从发展趋势看,农村人口又要不断地进入城市,又增加了城市常住人口。毕竟添一张嘴,就要解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吃饭,我们该如何抉择?

  2. 关于广东耕地日益减少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崔晓黎指出:“所谓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就是说18亿亩作为底线,这块地只能种粮食,不能干别的。但实际这块地可以用来干别的,特别在我们东部地区,这块地我可以不种粮食,盖一个厂房,那收益简直就不可比了。”崔晓黎说的情况在珠三角地区一样存在。此外,面对广东年均减少耕地51.69万亩,而粮食亩产却只有345公斤,比不上重庆市亩产450公斤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困境?

  3.  关于广东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

  要解决粮食问题,就要面对两个实际问题,一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二是不能减少粮食耕地面积。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大多数农民不安心种粮,因为种粮亏本赚不到钱,为此,很多农民将土地大量抛荒或转种经济作物,纷纷外出打工。广东有许多发达地区的耕地出租给外来人口耕种,而那些种地农民愿意选择播种经济收益更高的蔬菜而非稻谷,这种情况在广东周边省份湖南、江西等省也有,这就使得广东粮食外调和自给的难度大大增加。当然,耕地少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如能增加,也可以保证供给。但省统计局数字显示,2007年广东全省亩产比重庆市亩产少105公斤。作为素有鱼米之乡的珠三角地区粮食亩产还比不上重庆,这表明,我省粮食生产可能还存在缺乏技术支撑、政策鼓励、资金投入等因素。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几点建议

  目前,广东正处在人口超负、土地告急、粮食短缺、资源不足、环境超支的过渡时期,如何摆脱困境?出路在何方?

  1. 实行“双转移”战略

  在全省推动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的重点就是要切实解决好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第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的双向转移。这样才能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全省间的协调发展。当前珠三角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出去,不仅可以腾出土地和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而且还可以减少外来人口压力,提升环境水平,这实际上也就是直接提升了广东产业竞争力。高耗能不光指水电,还有人力资源,如果一个企业是人力资源的“高耗能”产业,那也应该被挤出去。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出去,实现经济的转型,就必须要对这些传统制造业和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而这种技术创新和改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现代服务业的具体表现,实现高端产业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大量集聚,以此辐射到周围地区,形成倍加效应。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此作为突破口,是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转向占地少、附加值高、就业人数多的现代服务业是客观的要求。反过来说,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背后也需要先进制造业的实体支撑,因为要发展金融、物流、信息产业、创意产业等,这些产业的根基说到底还需要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支撑,而不是让“产业空心化”。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

  2.  必须突破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

  外来民工进入广东,主要在民营企业打工较多,解决广东外来人口、常住人口的症结,必须正视制约因素,找准难题,突破制约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东外来人口,常住人口过多的顽症。民营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曾极大推动广东经济的大发展,功不可没。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当前广东民营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与浙江、江苏等省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总体规模小,增加值比重少,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

  必须改变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通过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树立起自主创新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人才、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广度和深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素质,大力推动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产业转移配套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产业转移。加强对中小企业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把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一、第三产业,或通过财税政策的支持形式解决再就业。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3. 发展现代农业,让更多的农民有更多的就业能力

  (1)要给大农业以全新的概念。要更新大农业观念,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四大业,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包括上游制造业、中游加工业、下游服务业。农业不仅具有原来的基本功能,还可派生出生活功能、示范功能、教育功能和生态功能,比如,“好吃”的优质农业,“好看”的景观农业,“好玩”的观光休闲农业,“好销”的市场化农业,“好顺”的服务型农业,“好价”的效益型农业。农业已经从传统的单纯生产食品为主的农业,  向工业、旅游观光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延伸。目前有很多人轻视农业,实际上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广泛的公共产品部门,哪个部门都不能离开农业。有些发达国家如法国,农民要专门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给证书才有资格充当农民角色。

  (2)创新农业,首先从品牌开始。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只靠传统做法——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产量与价格是存在冲突的,产量增加,价格下降。提高农产品价格只有依赖于产品的创新,培养品牌农产品。可以通过改变产品的多样性,打破目前农产品存在的一些传统问题。所以,不能只生产一般农产品。

  (3)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广东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全省已有550多万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两条主要渠道转移:一是转移到大中城市,二是转移到农村城镇。目前我国城市产业正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产业资本、技术对劳动力产生排斥;同时大中城市自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形成的累积性失业与再就业问题并未根本性解决,这使得农民向大中城市转移近期难以成为主渠道。由于农村城镇在周围地区中经济实力很大,具有较强的辐射和聚集能力,能够带动一片地区发展,所以农村中心城镇具有“城市之末、乡村之首”的特点,成为城乡的纽带和结合部。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与就业空间,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目前广东农村劳动力84%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据调查统计显示,如果对全省45岁以下中青年农民提供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广东劳动力职业培训将一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如果到2012年全省新增转移劳动力600万人,则每年农村居民可新增非农务工收入1500亿元以上,这将带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人均GDP大幅提高,对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将不可估量。为此,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这是当务之急。紧接着加强就业培训载体建设(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强化转移就业公共服务,并相应建立优秀农民工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4. 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耕地面积不受侵占

  近些年来,广东开发商为了达到垄断房价,通过各种手段囤积土地。广东一著名地产企业在广东省一地级市以每亩3万元的价格圈了一万亩地。此外,还有六、七个开发商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城里圈地,总面积达三、四万亩,相当于一个镇的土地面积。目前,广州开发商手头有大量的土地储备,据不完全统计,开发商手上在广州十区范围内还有超过20平方公里的住宅开发储备用地,几乎比政府近期手中的土地储备还要多。

  土地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有的叫“土地财政”,土地的增殖收益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地方政府在房地产的收入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垄断着土地使用权,要害在于行政权力过大。

  如果继续让地方政府随意出卖土地给开发商,开发商又大量囤积土地,这将严重地危及粮食耕地的减少,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当务之急是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土地的随意出卖和开发商囤积土地,以保护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絶不减少。

  5. 警惕国际资本对我国农业的直接投入

  美国“高盛”近期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等地全资收购了十多家专业养猪厂。国际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说:“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在今年7月多哈小型部长会议再次破裂、各国死保底线的背景下,外资对中国农业的大举进攻,是机会还是风险?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总是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相比其他国家,农业和粮食的地位尤其重要。一方面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有13亿,粮食生产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生命攸关的头等大事;另一方面农业是容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农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这些都决定了农业不仅是关系着经济的安全,也关系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目前,世界粮食危机四伏,国内猪肉等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这些都预示着,我国农业安全正呈现出从潜在非安全向显性非安全演化的态势。

  国际资本凭藉着金融自由化,“高盛”以养猪为切入口大举进入我国农业产业领域,通过建立农业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投资农产品加工,可以说是好事,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代理出口市场所产生的不利因素,因为这种行为必将提高我国农业对国际资本的依赖程度。可以想象,从品种的引进,农产品的加工,到设备的开发以及出口渠道的建立,一旦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国际资本,我国农业的发展就必将受制于人。而且国际资本逐利性表明,一旦这个领域变成无利可图,它就会在这个产业崩溃的前夜立刻撤离,留下的是一片空白。如果说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耕地、水资源的有限性是我国农业安全的内忧,那么,以“高盛”为代表的跨国企业的大举进入,则无疑是一种“外患”了。

  农业具有刚性需求,属于不可复制的产业,因此,人们对农业粮食安全的要求 比工业要高出很多。我们要对外资渗透中国农业的举措保持高度警惕,在产业投资政策上,一定要把农业、粮食生产、销售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应该对农业、粮食的自主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谋划和打算,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008年9月5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