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国金融中心的区域布局与功能定位



   何问陶

  金融中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GDP总量已跃居全球第4位,与此相匹配的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显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中国金融中心的规划与布局既要从自身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也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趋势。

  一、金融中心及其发展特征

  1. 金融中心的基本要求

  金融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中心则是其核心和动力源。金融中心不是一个主观想象和命题,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优越的客观环境,有着符合金融自身的规律和要求。比如,金融中介高度集聚和广泛辐射;金融市场开放发达和体系完整;金融交易数量庞大、快速、活跃;金融信息公开透明、传递准确敏捷;金融制度完善健全、服务全面便利;金融人才充沛、创新能力强;金融监管切实而有效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还要有其开放程度和国际影响力。

  英国伦敦在17世纪下半叶起就一直是英国和国际金融资本的心脏。美国的纽约1792年就有了《梧桐树协议》并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雏形,2005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总额已达51万亿美元,超过欧洲所有证券交易所的总和38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日本的东京、德国的法兰克福都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使它们和纽约、伦敦一起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2. 金融中心正呈现区域化、多极化、功能化的特征

  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广泛辐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与挑战,促进传统的点式全能金融中心正向区域化、多极化、功能化演进。

  英国伦敦金融中心已由“伦敦城”拓展为“大伦敦”概念,苏格兰的爱丁堡则荟萃了全球最多的基金公司以及优秀的基金经理群体,成为欧洲第五大金融中心,英国政府还根据需要刻意打造利兹金融中心。

  美国拥有全球第一的纽约金融中心,但同时至少还有6个城市扮演着不同功能的金融中心角色。华盛顿是金融决策和管理中心,芝加哥是期货交易中心,波士顿是基金管理中心,休斯顿是中部金融中心,洛杉矶是国内金融中心和太平洋盆地金融中心,旧金山是高科技投资中心。在全球50大金融中心城市中美国就占了5个。

  日本东京依托占日本GDP总量的33-40%的首都经济圈来发展东京金融中心,德国汉堡和慕尼黑直追法兰克福,希望建成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此外韩国的首尔、印度的孟买、俄罗斯的莫斯科也正积极建设金融中心。而已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则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希望进入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行列。

  3. 金融中心建设中政府的作用

  一般来说,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但政府的政策导向、制度建设与环境营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在新兴国家显得尤其重要。

  政府自身或通过民间机构对一个国家金融中心的设立和布局进行考察、研究和论证,并鼓励竞争,使方案更加客观、公正、可行。比如德国对各个城市竞争金融中心并没有限制,而是制定措施对其进行促进,一些中央的金融机构对申请的各大城市进行论证,确定所在地。印度设立了由财政部主导的孟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高级专家委员会专门研究孟买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问题。俄罗斯则把莫斯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列入了202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韩国把首尔建国际金融中心列入了总统施政报告。

  金融属于服务行业,对政策制度环境要求高。政府可对建设金融中心营造更加宽松自由的经营环境,如对市场准入、税收优惠、创新奬励、人才引进等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和制度。金融健康发展需要高度诚信来支撑,政府应培育一个良好而稳定的信用环境和建立有效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机制。金融中心的人文环境也十分重要,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环保、緑化以及社会治安、文明礼貌都希望是一流的,以便吸引机构和人才。比如伦敦有几十所大学每年可提供上万名毕业生,伦敦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各种文化设施600多家,居家创业两相宜,这些软环境的建设要靠政府引导、历史积淀。中国的中央政府和领导人很少在正式文件和公开讲话中直接谈及金融中心议题,但从中央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分配和政策倾斜可以领悟到中央建设金融中心的意图。而地方政府积极性高、不下10个城市提出了要建金融中心。

  二、“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金融区定位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日益昭显,在目前比较成熟的经济区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最发达,并具有建设金融中心和金融区的基本条件,但三地金融中心如何定位以及今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如何规划以实现多赢,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1. 北京金融中心和“京津冀”金融区

  这一金融区有首都北京以及它拥有的独特优势,有制造业发达的临海城市天津以及国务院新批的津滨金融创新和改革先行实验区,有经济发达的河北省为广阔腹地,其发展潜力大,前景非常乐观。北京加大金融中心建设力度,今年5月初北京市《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提出了“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空间布局规划。“一主”指以金融街作为金融主中心区,“一副”指以北京商务中心区为金融副中心区,“三新”指新增海淀中关村西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丰台丽泽商务区为新兴科技金融功能区,“四后台”指完成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海淀稻香湖、朝阳金盏、通州新城金融后台服务园区的征地拆迁和土地开发工作,推进西城德胜金融后台服务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这一规划充分体现北京金融中心下大力气进行金融硬件建设,以进一步增强金融影响力。同时《意见》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这一定位是客观的、符合实际并可以实现的。北京不仅仅代表北京这一单个城市,而是代表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以及在全球经济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影响力更多体现在政治制度层面。当然北京金融中心的建设必将增强北京的金融业发展和首都经济圈经济实力,加上天津和河北的协调支持,“京津冀”金融区可能会成为我国最先建成的较成熟的金融区,也可引导全国的金融开拓与发展。

  2. 上海金融中心和“长三角”金融区

  与北京相比,上海不是中国的行政中心,但它一直以来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全国最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中央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分配和政策的倾斜使上海金融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明显的功能特征。它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并在此进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直接传递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调控宏观经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落户上海,全国上千万户企业和近6亿个人的信用资料集中在这里,可以为驻沪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丰富和更为便利的信用信息服务;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A股主板市场集中了全国大中型上市企业的股票上市和交易,并承担了大量的其他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其交易量大大超过深交所;外汇交易中心,黄金及期货交易中心也在这里大量聚集资金,配置资源。如果说北京定位在金融决策、管理、信息、服务中心的话,那么上海则定位于金融营运、交易、定价创新和国际业务中心,二者功能有所错位,像华盛顿和纽约一样。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计划早已确定并正在逐步实施,“2008年陆家嘴论坛”上则明确把上海金融中心目标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从长远看,上海成为远东或亚太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是可行的,从近期看,还有一些基础性条件尚不具备,而这不仅取决于上海,更要取决于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金融制度的变化。

  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与竞争,仅凭上海单个城市的资源建设金融中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可能势单力薄、后劲乏力。这一点上海早已认识到了,近年来加强了“长三角”金融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并有了实质性进展。2007年12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海、江苏、浙江取得了共识,签署了《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协议》,推出三方协调模式“联席会议—专业委员会—具体工作组”推进区域经济金融合作。2008年4月三地又召开了“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协调发展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签署了“信用长三角”合作备忘録,区域金融合作协调互利共赢的局面基本形成,并为全国其他经济金融区作出了样板。在“长三角”金融区的规划中,上海作为主中心,南京、杭州或两省其他经济金融发达的城市可作为副中心,并在功能上统筹安排,使金融资源充分整合,有效利用。

  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珠三角”金融区

  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珠三角”经济区是近3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外向型程度最高的地区,金融集聚程度十分明显。这一金融区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有香港这样一个世界公认的、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虽然它离4大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金融活力和前景非常可观。伦敦著名的谘询公司z/yen 2008年3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香港紧随伦敦、纽约、排在第三位(上海和北京分别排在31位和46位),目前国内没有哪一个城市的金融表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比得上香港。这一地区还有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广州在银行、保险业方面有优势,深圳在资本市场、创业投资方面有优势,而且两市为建设金融中心也作出了相当长时间的制度和政策准备。

  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不仅缩小了香港与“珠三角”大城市的距离,而且使双方都充分认识到协调合作、互赢共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香港回归以来更是开启了两地经贸往来的新篇章,到2007年末,港资银行在粤总资产已近1000亿元人民币,广东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也达65家,QFII和QDII业务的开展更加联通了两地的证券市场,香港和广东分别开展了人民币和港币支票结算业务,如果政策进一步宽松,金融合作将会有更大突破。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建设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龙头的“珠三角金融开放试验区”既有现实要求、客观基础,又有制度创新的有益尝试,并希望通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将香港提升到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珠三角”金融区的功能特征突出展现在其外向、开放和国际化,除国际金融业务和创新可以在这里开展外,人民币合理的利率、汇率机制的形成,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区域化、国际化也可以在这里试点,为内地金融国际化提供实验基地和经验总结。

  当然,和前两个金融区相比,“珠三角”金融区的构建困难更大,条件更不成熟。首先,中央政府如何规划、布局定位中国的金融中心和金融区,这是建设金融区的大前提;其次,香港和内地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和金融制度,法律规范差异大,加上人民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金融合作难以有实质性突破,这一层面也要中央政府来定夺;再次,广东省内广州和深圳两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的金融发展如何协调定位,以香港为龙头共建“珠三角”金融区是否达成共识,这一层面的问题则要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地方政府来做工作;最后,具体落实合作框架、协调模式、操作程序等也需要周密策划、精心安排。

  三、以世界眼光、战略高度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竞争力

  温家宝总理2007年3月16日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是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作为我国目前现有的、唯一的、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内地与海外资金双向流通的管道,是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和国际化的试验田和缓冲器,在当前的政治、经济、法律框架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香港难以替代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公认的全球银行集中地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股票市场在2006年的集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三,香港拥有完善透明的金融监管制度,尤其是香港拥有大批具备现代金融、投资和法律知识的专门人才。因此, 在目前内地各个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领域中,香港都有比较优势。香港一直是内地与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窗口,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目前中国的货币、金融制度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于是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内地其它城市很难替代的。

  2. 目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正面临挑战

  随着亚太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竞争对手不断地崛起和发展,尤其是新加坡,更是香港最直接的对手。新加坡在时区和经济结构上与香港有很强的相似性,而新加坡的金融业的整体水平比较高,在外汇市场和金融期权的发展规模上已超过香港。韩国的首尔、印度的孟买金融中心发展势头也很猛,直接威胁着香港。此外,台湾地区近几年也在不断加快金融的发展,提升金融竞争力,加上台湾有较为强大的产业支持,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台湾可能也会对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构成竞争和挑战。上述这些金融中心都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作支撑,而香港地域狭小,成本高昂,本地金融服务需求有限,又缺乏雄厚的工业产业作为后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港金融的后续发展,对此香港自身也有一种紧迫感。

  3. 从战略高度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竞争力

  香港和内地虽然“一国两制”,但它毕竟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的,更是中国的,它代表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它也是世界的,面向全球提供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务。因此国家在考虑金融中心布局和定位时应从全局出发,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放到一个战略高度来重视,促进其提升到与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并列的世界级金融中心位置,这也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应有的气魄和胆识。目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巩固和提升特别需要大陆、特别是珠三角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从区域经济角度出发,建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龙头,广州、深圳为支撑,珠三角为腹地的“珠三角金融开放实验区”是一种可行的方略。由于这一金融区的特殊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广东、香港要协调合作达成共识,广州、深圳要从大局出发,淡化中心名份,作为该金融区的副中心,主动承接香港金融辐射与转移,并从该金融区的总体布局出发选择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为推进“珠三角金融开放实验区”的建立,各种准备工作应先行,比如,国家金融机构、广东、香港三方的协调机制;广东、香港与两地金管部门和大型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香港、广州、深圳三地的协调机制;推进金融区建立的工作进程和操作方案;建立“珠三角金融研究院”、“珠三角金融论坛”,为金融改革创新、金融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政策建议、舆论准备和人才培养;论证香港、澳门、广东在珠海横琴岛共建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珠三角金融中心具有超前性和实验性,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又要认真求证、仔细规划,力争办成。

  

  2008年6月17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