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甄姓与钧瓷文化



  甄丰瑞(甄丰瑞,嵩山甄氏文化研究会。)

  钧瓷,始祖舜的渊源杰作,甄氏以为荣耀的珍宝。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故禹州又称“钧都”。禹州的钧瓷由于造型端庄,胎质细腻,色彩缤纷,开片神奇,艳美絶伦,常常被当做国礼馈赠于外国元首总统,故它有“祖国光彩”、“火世之冠”、“艺术之光”之美誉。

  钧瓷创烧于唐,盛烧于宋,绵延千年经久不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历来为民众所青睐。特别是北宋徽宗年间,钧瓷以其釉色莹润、叩声如罄、美仑美奂之奇妙备受皇室之宠爱,进而竟将钧瓷垄断为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品,钧瓷一举成名。再加上当时文人雅士的各种溢美词赋,钧瓷身价如日中天。在宋代,钧瓷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当时“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名瓷蜚声宇内,远播海外,特别是钧瓷其釉色青如蓝天、白如美玉、红似海棠、紫如玫瑰、洁如玛瑙的色彩,凝重深沉,韵味无穷更是让世人叹慕不已。

  钧瓷集科学技术、工艺美术、胎釉配方、装饰技法、窑变万千和东方美学于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很多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有的还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王朝的更替。所以有人说钧瓷也可镜鉴历史。

  如今的钧瓷秉学人之精华,集各家之所长,萃时下之工艺,扬华夏之美名,让国人感喟不已。“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黄金有价钧无价”、“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诸多箴言给钧瓷增添了诸多光彩,从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钧瓷的稀珍。然而很少人关注钧瓷的历史,更鲜有人考证它的过去,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做为甄姓后裔,有理由站出来知会世人以钧瓷和甄姓的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的陶瓷有近万年的历史,按其发展史是先出现陶,然后又在陶的基础上衍生升华出瓷。据瞭解,制陶时通常是通过用手拉坯捏塑成型。注重圆、扁、方、长、曲、直、缩、张等等,这一点与瓷初制基本相仿。瓷在其基础上又多了刚柔相间、虚实得当几道工序,特别注重古檏典雅、美观大方、浑厚庄重、装饰简练;  线条明朗,棱角突出,起伏恰当的艺术效果,陶器的坯体烧结程度差,结构不致密,断面粗糙无光彩,机械强度较低,吸湿率大,敲击时声音沉浊。随着技术不断完善,工艺不断创新,逐渐出现了烧结程度高,坯体坚硬致密,断面细腻而有光泽呈石英状或贝殻状,基本不吸湿,机械强度较高,敲击时声音清脆的新一代产品——瓷,也就从那个时候起瓷开始步入艺术品的行列。

  可以这么说: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钧瓷是陶瓷大家族的一个分支,是瓷器的一种。陶是瓷的前世,瓷是陶的今生。应该提及的是甄姓的先祖最早从事制陶业。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做什器于寿丘”。《陈留风俗传》记载:“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望出中山河南”。舜帝即位后,派了一个儿子去管理制陶业,于是他管理制陶的儿子就姓甄了,甄的本意就是陶器和做瓦轮轴。《汉书·董仲舒传》载:“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东汉许慎《说文》“甄,陶也,从瓦,垔声,居延切。”在《纲鉴·五帝纪》中也提到“舜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于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于河滨,河滨之器不苦窳”。尤其令人称道的是,禹州神垕有座窑神庙亦称伯灵翁庙,至今犹存。庙内供奉着三尊主神,中间是土山大王,左边是伯灵仙翁,右边是金火圣母。据古书记载:“土山大王为司土之神,实为大舜。”还有文献记载:“伯灵翁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之异,乃与时人传烧窑甄陶之术,于是匠士得其法,愈精于前矣”。这说明,窑神庙的建立与神垕钧瓷的烧造历史有关,甄姓与钧瓷有缘。——众多的史实证明,是甄姓的列祖列宗创制陶器,使人们从蛮荒走向文明,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中华文明的发展,甄姓功不可没。

  时下我们在欣赏那些巧夺天工、飘逸虚幻、淳檏文雅、韵味无穷的钧瓷时,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瓷的前身——陶,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开创中国制陶业,为华夏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甄姓宗族及其始祖虞舜圣君。

  做为甄氏后人,伏案撰此文的目的是让人们瞭解钧瓷,增加人们对钧瓷的认知,体味钧瓷文化的内涵,提高人们鉴赏钧瓷的品味,尤为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瞭解甄姓,记住甄姓。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