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创造进化论

  二十世纪初,贝纳德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无机物的状态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生物在多变的环境中却能保持内部状态的稳定性。贝纳德把普遍具有“内稳态”的性质,看成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须具备的能力。他同时意识到,所有生物必定拥有某种共同的“内稳态机制”。贝纳德的猜想引导人们从新的视角理解生物适应性的本质。在贝纳德发现的基础上,美国哲学家坎农对适应性做出了全新的阐述。他说,生物的适应性,并不总是生物个体通过改变自身的性状,而被动地适合环境。恰恰相反,生物的适应性表现为在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生物个体能够保持内环境不变的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建立负反馈基础上的“拮抗”机制。为了说明这种机制,我们先从理论上说明一般系统的稳定性。

  当气温下降的时候,人体内部的氧化过程加强,除了供给人体正常的能量消耗而外,多余的热量用来维持体温。当气温升高的时候,人体内的氧化过程减弱,使体温不至于超过正常值。所以不论夏天还是冬天,人体的温度都保持在摄氏365度左右。其实,所有恒温动物保持体温不变,都遵循这个基本原理。这是生物利用反馈系统适应环境的一个例子。所有负反馈机制都可以归结为上图所示的理论模型。当外部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引起生物体内环境改变的时候,体内状态参数会出现偏差。通过比较器将当前状态参数和正常值对照,得出偏差的性质与偏差的程度,从而选择性地驱动效应器,及时通过机体内的物理化学作用,纠正因为外部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偏差,以实现内环境不变的目标。

  负反馈系统的确很有效。设想冬天用火炉取暖的情形:在需要考虑空气的流动性、墙壁透热、以及煤炭的燃烧值和火炉的效率等因素的情况下,即使室外气温维持零度不变,每天应该使用多少煤,什么时候向炉膛里加煤才能使一间特定大小屋子里的温度严格控制在25度?这个问题,恐怕连最高明的物理学家也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可是,采用暖风空调就太容易了。空调机随时对室内空气进行取样测试。一旦样品气温低于25度,暖风机开启,向室内供热。当室内温度达到25度,偏差消除,暖风机停止工作,即使室外温度大幅度变化,室内温度也能够控制在25度左右。

  事实上,这种反馈装置就是对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着的,后果对原因反作用的人工模拟。空气从气压较高的地带流向较低的地带形成风,空气流动的结果会使高压带的气压下降,低压带的气压升高,削弱两地间的气压差,风力逐步下降。这就是后果削弱原因的负反馈典型。稳定的自然系统内部,必然存在负反馈装置。如果后果不能削弱原因,系统的稳定只能依靠外界条件的稳定来维持,这就是无机物的状态总是随环境变化的原因。如果后果总是加强原因,状态参数不断向一个方向偏移,系统就会走向崩溃。这就是正反馈作用的结果。可见,负反馈是稳定性的重要来源。坎农的研究将人们对生命活动本质的认识,朝着机械化的方向大大推进了一步,为揭开所有组织系统的稳定性的秘密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贝纳德发现内稳态机理的同时,柏格森创立了“创造进化论”。和拉马克一样,柏格森反对生存斗争推动生命系统进化的学说,把造物主赋予生命的原始冲动看成生命进化的根本动力。他指出,进化是生物个体主动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环境变化迫使其接受的事实。尽管每一个生物个体的努力都只是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但是,他们所创造的新的生存方式,却促进了它们的后代以及整个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格森把自己创立的进化学说称为“创造进化论”。柏格森认为生命的进化过程是合目的的。这种目的并非出自一种设计,也不由环境决定,而是出自生命本身的能动性。由于生活环境千变万化,也由于生物对进化路线的不同选择,生物界涌现出多种多样的进化趋势,地球上才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生命光华。

  他看出,正因为环境的变化是偶然的,因此,对环境的适应只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而不能提供生物向高级方向发展的充足理由。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中,各种生命形态选择各自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发展方向以不同的生存方式相区别,从而形成生命系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植物发展麻木、昆虫发展本能、以人为代表的高等动物发展意识和智慧。在创造进化论中,生命系统不再排成一个长链,他们的发展路线也不会形成互相平行的直条,而是排成树枝状结构,叫做“进化树”。在这种进化系统的枝状结构中,会出现若干个“制高点”。于是,生物形态上先进与落后的区分不再具有絶对的意义,人类只能看成在发展智慧的高等动物行列中最为成功的范例,不能看作所有生命形式进化的顶峰,人类中心主义再次受到严重的挑战。

  什么叫麻木?麻木就是关闭一切感觉器官,使任何外来刺激都不会引起感觉,从而放弃了运动能力的生存方式。大树生就一副“强健”的身板,终生处于“休克”状态,

  任何形式的刺激都不会引起感觉。即使被大风吹断了树干,它还能从根部重新发出嫩芽。只要环境变化不影响它们吸收养料和水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无论酷暑严冬,也不管日晒雨淋,照样“幸福地”活着。由于植物能忍受任何形式的刺激,对环境的要求也就很低,

  所以能够在自然条件迥异的广大地区生长。当然,植物没有行动能力,即使获得了危险报警,

  想逃避也不可能。因为思考对它们来说无益于对环境的适应,

  只能带来“烦恼”,是一种多余的负担。它们唯一需要的是努力造就强健的身板,降低对环境的依赖性。可见,植物在发展麻木的同时,放弃发展思维和运动能力,是非常“明智”的,也是很成功的。

  我们知道,动物的感觉系统是接受外部世界信息的通道。当出现危急情况的时候,感觉会向主体报警,以便适时躲避。不过,动物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刺激往往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随着接受特殊刺激的时间延长,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会逐渐降低,以至完全消失。“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并不是异样气味减弱了,是人的感觉迟钝了。对刺激的适应性,可以保持人体内部状态的稳定。但是,人的“适应性”能力有极限。剧烈的疼痛可能致死人命,休克是免除疼痛的极端方式。通过休克临时关闭一切感觉,以保持体内稳定。也许,这正是人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所保留下来的一种麻木生存本领。

  无人照料的精神病患者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却很少生病,这可能和他们的感觉迟钝有关。一般来说,受凉了不咳嗽,不发烧,却不是有意装得出来的。既然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对外来刺激已经麻木了。疼痛、咳嗽、发烧、呕吐之类的保护性反应趋向于停止。然而,智能的高度发展,最终都会表现出,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而敏捷的反应。所以,以关闭感觉为特征的麻木和智力发展是絶对不可兼而得之的。

  生命的第二个主要发展方向就是本能。像许多昆虫那样,蜜蜂天生拥有一整套求生本领。“初出茅庐”的工蜂就会采蜜,就“懂得”同伴刚从蜂巢外边进来的时候所表演的“8”字舞,是什么含义。当它们远离蜂巢的时候,也知道怎样识别回家的路。其次,它们还能够准确分辨出谁是自己的同伙,谁是从其他蜂群中混进来的入侵者。一旦发现了这样的不速之客,它们会群起而攻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山林中还有一种泥蜂,以捕食毛毛虫为生。它们一旦发现猎物,便能准确地用毒刺锥进毛毛虫的第三神经节,使其迅速进入休克状态。休克了的毛毛虫并不会死去,也不会腐烂。这个“活僵尸”就成了泥蜂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享用的“保鲜食品”。

  小时候,我在校园里玩耍,亲眼看见蜘蛛捕食苍蝇的情景。那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蒲公英叶片上,苍蝇正在用前肢梳理头上的触须。一只蜘蛛突然冲了过来,围着苍蝇转圈。其动作准确而又快捷,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也是无法想象的。原来蜘蛛在围遶苍蝇打转的时候,从尾部吐出的富有粘性的丝,已经把苍蝇牢牢实实地捆住了。得胜回朝的蜘蛛跑到离苍蝇不远的地方,静静地观察苍蝇做最后的挣扎,等待时机享用美餐。

  一连串问题在我的脑海中翻滚,小蜘蛛是怎样学会捕食苍蝇的本领的呢?即使它曾经看见过长辈这样做,复杂的技术难道不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能够过目不忘?苍蝇亦非等闲之辈。那时,我们小学生每天都有打苍蝇的任务,用手从上方扑打,几乎不能成功。蜘蛛捕获苍蝇的技术包括如何观察猎物的动静;如何抓住有利战机;怎样一边奔跑一边吐丝;怎么知道苍蝇已经就范,适时停止作业等等。然而,每个蜘蛛捕食苍蝇时的动作都异常娴熟。我还注意到蜘蛛没有语言,成年蜘蛛又是怎样指导下一代进行训练的呢?此外,刚刚孵化出来的小蜘蛛就会织网。它们编织的蛛网和成年蜘蛛的作品几乎没有差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当时我就意识到,也许蜘蛛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至少它并不需要懂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的生存有什么意义,那只是在外来诱惑刺激下发生的一系列动作而已。

  昆虫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生存伎俩。作为一种求生能力,它不需要经过训练,也用不着向长辈学习。好像它们的祖先已经知道后代可能遇到的生存问题,将如何应付这些突然事变的全套方案,作为操作程序,编成遗传密码铭刻在后代的骨子里,融化在它们的血液中,使后代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这样的说法似乎过分拟人化了。其实是昆虫的前辈在若干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以及大自然无数次选择和淘汰之后,形成的一整套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已经记録在昆虫的遗传基因里。其作用过程是一种渐次展开的诱惑,是不需要理解就能顺利应用的盲目行为能力。

  第三个发展方向,就是以人类为代表的发展理智的进化路线。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就在于我们有知觉和意志,有思维和判断能力。我们通过感觉获取来自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发挥我们的认识能力,对客观世界的现状做出判断,对未来做出预测。再从有利于生存和自身发展的原则出发,自主决定行动方案。其实,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都以智慧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存能力,只不过不一定是它们的主要行为方式罢了。

  一般灵长目动物拥有较为清醒的自我意识。它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关注自己和其他个体的生存。即使没有通过“镜子实验”的大猩猩也懂得自我保护,知道设计陷阱让同类上当。只不过它们的自我意识相对于人来说,要淡漠得多。我们相信蛇在捕食青蛙的时候,至少已经糊里糊涂地意识到解除饥饿与所采取的行动之间的相关性。青蛙同样具有求生的欲望,它才会根据环境和捕猎者所采取的策略,不断变换自己的逃避路线,求得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蛇只会按照一套刻板的本能行事,絶对不能成功捕捉狡猾的青蛙。可以断言,智力竞赛是青蛙和蛇之间进行生存斗争的主要环节。

  生存伎俩稍微逊色的物种将会迅速被淘汰,所以,大多数高级动物,都以强化器官功能的方式,增强获取食物和抗御天敌的能力。经过反复淘汰之后,一般动物的感觉器官都很灵敏;运动器官特别强健;机动性、灵活性也比较好。事实上,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已接近或者达到特化的程度。然而,絶大多数动物的理智都停留在以记忆为主的阶段。所以,强健身体的相关部位,以促进习得性技能的形成,便成瞭高等动物的主要发展方向。

  人的头角并不坚硬,手臂并非特别粗壮,腿脚也不那么强健,尤其是我们的本能极度弱小,麻木本领几乎等于零,因此不能称为适应环境的“全能冠军”,当然,也没有这样的冠军。我们特别注意到,在古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恰恰是身体比较强壮的那些南方古猿早早地灭絶了。而身材稍微弱小,头脑较为发达的南方古猿非洲种的一支却被保留了下来。这一点正好说明人类在发展智力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其实,所有人属动物都在发展智慧的道路上走了很长一段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发展强有力的肢体的传统进化模式,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生命竞赛就像一场大型运动会,设立的比赛项目很多。可是,各个项目都是单项比赛,没有全能冠军。人类只是在智力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而智力竞赛项目,是两千三百多万年前,当灵长类动物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才开始设立的。

  事实上,自然界生命系统所创造的生存方式,并不限于柏格森所提到的三种。我们还可以把提高智力作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发展方向,与高等动物增强器官功能,提高习得性技能的进化模式区别开来。此外,细菌和一般生物的求生技能也存在重大区别。它们依靠频繁变异,以不断改变性状的方式与环境相适应。在和人类的斗争中,细菌这套谋生策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为了消灭细菌,防治疾病,研制出很多强有力的药物。可是细菌的生命周期很短,繁殖力特别强,基因的偶然突变异常频繁,很容易创造出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在药物大量杀死原有病菌的同时,正好为具有抗药性的新个体腾出了生存空间。新菌种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迅速取代原有病菌,继续发挥作用。在我们看来就是引起疾病的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很显然,生命周期越短的细菌,越容易创造出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所以,我把细菌这种生存斗争技巧称为“短命武器”。

  病菌抗药性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四五十年前,只须给肺炎患者注射十几万至多几十万单位的青霉素,便可治愈。在反复使用青霉素以后的今天,肺炎患者的用药量动辄就是几百万单位。青霉素的质量没有下降,人类体质也没有下降,而是肺炎双球菌的抗药性能提高了。我们今天对付的肺炎双球菌,已经不再是四五十年前的双球菌,而是在我们大量使用青霉素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具有抗药性的变种。

  感觉器官的灵敏程度对于本能与智慧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自主能力会妨碍本能的有效实施,强大的本能也会抑制智能的发展。严格按照既定本能模式行动的昆虫,不会容忍智慧的生成。所以,就像麻木不能和本能同时发展一样,本能与智慧的发展也不能兼容。人类之所以能够走上发展智慧的道路,就是因为自己的本能和器官功能都很差,不得不依靠施展巧计来维持生存。对于拥有尖牙利爪的豺狼虎豹,强有力的捕食工具提供了生存保障,并不需要在多种行为模式中做出选择,也就没有发展智力的必要。因此,发展器官功能的进化模式与智力的发展也是不能兼容的。也许在生命发展的未来进程中,还会开辟出新的发展方向。然而,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一个物种无论选择了什么样的进化方向,就不再有回头路可走。人类正是在发展智力的道路上,对一般高等动物的进化方式实施了有效的背叛。

  看来生物的进化的确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只有在较长的地质年代中,就整个生命系统的完整性、复杂性、以及物种之间的协调性得到增强而言,才有絶对的意义。与特殊环境相适应的因素,往往会造成对另一些环境的不适应;器官功能的特化提升了物种在特殊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同时也预设了因为环境突变而导致灭絶的危险。适应中包含着不适应,进化意味着退化,创造同时孕育着灭亡,这就是生命系统演化的现实。

  还应该看到,物种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生存斗争来概括,它们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因素。生存斗争可以促进新旧物种之间迅速替换,生存合作为物种的壮大和巩固创造了条件。蜜蜂与开花植物,人类和豢养动物、栽培植物之间的关系,是生存合作的典范。虎狼既捕食牛羊,也帮助牛羊淘汰劣种,遏止牛羊种性的退化。当牛羊因被捕食而减少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自我保护能力会很强,虎狼捕食牛羊的成功率会随之下降。它们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决定了虎狼的数量受到牛羊发展规模的限定。虎狼至少不至于把牛羊消灭乾净,这是生存斗争与生存合作达到动态平衡的典型例证。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活资源的争夺,是人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每一个人属动物都将别的人属动物看成与自己争夺同一生活资源的敌人。不同人属动物之间基本上不存在合作关系,都把对手作为捕食对象。由于现代人在智力发展上超过其他人种,其斗争的结果,必然把其余人属动物消灭乾净。这正是在所有的灵长目动物中,惟独现代人没有婊兄妹的原因。

  中生代结束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种灭絶了,生命系统大倒退。接下来,却诞生出了更多的生命形式,创造出了更多新的生存方式。正是恐龙的灭絶,为鸟类和哺乳类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机会。是开花植物的出现为蜜蜂的繁荣提供了契机。进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生命形式都在不间断地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生命系统的发展往往是不连续的,具有突发性、无规则性。大量灭絶和大量创生,促成了生物群落的复杂与和谐。发展本能,必然失去发展麻木和智慧的机会。发展智慧,必须放弃麻木和本能。生物物种的“先进性”没有确定的标准。进化中包含着退化,退化中也包含着进化。有的时候,恰恰是某种看上去极为不利因素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只是在不断创造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系统结构的复杂化意义上,进化的含义才是确定的。

  正是物种之间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使整个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协调性不断增长,在多变的环境中逐渐壮大。对于个别物种来说,无论发生进化还是退化,甚至走向灭絶都有可能,对于整个生命系统的发展往往都是有利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