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到来前夕建议广东率先倡行“读书日”活动



  李钟声

  据悉,在今年3月刚结束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新闻出版组31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设立“全国读书节”,倡导全民多读书。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对国民精神素质提升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提案。但遗憾的是,广东参与政协报导的媒体,对此提案没有一家作过报导。故此,笔者特建议,在联合国“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即将到来的前夕,广东应调动传媒、出版、教育和公众文化等力量,大力加强倡导阅读的宣传,提倡读书风气,使“读书日”能率先在广东倡行。

  联合国“世界读书日”的渊源可追溯至17世纪初。1616年4月23日,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维加等相继逝世,西班牙人为了纪念他们热爱的文学巨匠,每到4月23日这一天,当地妇女就赠给自己的爱人一本书,男人们则回赠一朵玫瑰。这种习俗逐渐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流传。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正式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并在1996年更名为“世界读书日”。至今,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它表现了人类追求知识的共同理想。

  然而,据笔者所知,广东民众中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极少。对此,媒体负有一定的责任。改革开放日见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与世界文明接轨,媒体对联合国设定的如保护妇女儿童、关注环境、改善人类健康等各种“世界日”的报导很多,如3月刚刚过去的“世界睡眠日”、“高血压日”等,各地各种媒体都有连篇的报导。这是好事。但为了中国的发展和国人素质的提升,有必要大力倡导读书,大力加强“世界读书日”的宣传。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但在生活节奏加快、物质日益丰富和生活方式多元的今天,国人的“书香情结”越来越淡。不久前,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实施的第4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以识字者总体样本为基数,2005年阅读率比1999年下降了11.7%。全国有阅读能力的人有读书习惯的大概只占5%左右。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不到犹太人的64本、前苏联的55本和美国的50本阅读量的十分之一。阅读率连跌6年(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新闻出版报》3月13日报导)。

  不管这个调查数据是否完全精确,但其传达的信息却令人深思。当今国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多元,旅游、健身、影视、网络等,抢占了人们的文本阅读时间。许多人强调“没时间读书”。许多基层的政府官员和发了财的富人忙于应酬、夜夜笙歌而疏于阅读,疏于经典。最近,易中天、于丹讲经热现象,从某方面折射出国人阅读功利的短视,是阅读死亡的回光返照。生活节奏加快也许是少读书、不读书的客观原因,但市场经济下世人心态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才是不读书的真正原因。

  不读书带来的心灵沙漠化,是值得我们担忧的。人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一个人的心灵发育史就是阅读史。我们只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体制,严重地伤害了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笔者在一些学校图书馆看到,多数学生都在埋头做习题,真正进行素质阅读的学生很少。笔者接触的一些官员承认日常阅读只关注报纸和上网,越来越少接触纸质经典图书。这最终肯定会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

  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首先要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广东有条件走在全国前面,率先倡导实行“读书日”活动,与世界文明接轨,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应大张旗鼓地倡导读书。各级领导应该以党中央对领导干部思想建设的要求率先垂范,“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第二,传媒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据笔者所知,广东主流媒体如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每周都专辟有“阅读”版面,推介新书,宣传读书。但总的是声势不够、合力不够、影响不大。应该像宣传消费者权益保障那样的声势来宣传读书,我们民族的素质提高才有希望。第三,学校、出版和其他相关的文化单位、社会团体等要共同努力,加强指导,使全民阅读质量逐步提高。出版部门要提高图书质量,降低图书成本,降低书价,使读者买得起书。图书馆可经常向社会发布阅读人气指数和重点书目推荐报告。共青团、妇联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总之,动员各方力量,政府与民间联手,培养风气,就一定能将国民的素质阅读推动起来。

  

  (2007年4月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