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蕉岭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综合组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山区和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缩小欠发达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贫富差距。为了配合省委、省政府这一中心工作,省政府参事室组织参事开展了多次调研和参政谘询活动。2004年参事室综合组对粤东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潮安县进行了调研,写出了关于潮安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去年我们综合组的参事挑选了一个发展中的山区小县——蕉岭县作为调研对象,专程赴蕉岭县进行了实地调研,特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蕉岭县地处我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边陲,毗邻福建省武平、上杭两县,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总人口22.8万人,下辖8个镇、97个村委会和10个居委会。祖籍蕉岭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约有56万人,其中台湾同胞46万人,是全国、全省重点台乡县。  

  近年来,该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积极实施“经济宽裕县、环境友好县、文化先进县、社会和谐县”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1.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2.63亿元,比2002年增长29.43%,年均增长8.98%;工业总产值实现32.68亿元,比2002年增长67.89%,年均增长18.9%;税收收入2.4亿元,比2002年增长81.9%,年均增长22.0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比2002年增长63.04%,年均增长17.7%;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26元,比2002年增长8.16%。2006年1—9月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9%;税收收入22156万元,比增31%。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新建金城、油坑工业基地,引进新项目180多个,投资总额30多亿元,龙腾能源综合利用电厂、金发纸业有限公司、新铺拦河电站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壮大了工业总量。农业效益不断提高,新建优质水果、油茶、蔬菜、烤烟、肉猪、蜂蜜等农业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该县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和省农村能源(沼气)建设示范点,农村沼气覆盖率和农村篮球场建设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新建长潭度假村、桫椤珍稀园等旅游景点,一批历史文化及生态资源得到保护龢利用,丘逢甲故居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磜土楼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故居被定为“省红色经典旅游开发项目”、长潭库区林场被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镇山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到蕉岭的游客逐年增多。

  2.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完成电池厂、一线天酒厂、锰化厂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一批国有企业获得“重生”和发展壮大,一批原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老职工生活保障、资产移交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完成撤并镇工作,全县建制镇由原来的12个减到8个,精简了行政机构,降低了管理成本;开展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一确保两考核”为主要内容的镇级财政收支管理办法,缓解了镇级的收支矛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取消和调整了一批审批事项,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和金融、保险等领域的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3. 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2002年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亿元,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2005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278.4公里,比2002年底增加498.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3公里,位居全省山区县(市、区)前列。能源建设加快,水火电装机容量达19万千瓦,比2002年增加8万千瓦;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建成一批输变电站,提高了输变电能力。通信发展迅速,全县移动电话用户、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到每百人37部和23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移动电话、镇镇通互联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石窟河蕉岭段两岸68公里防洪堤围改造及一批县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城南新区开发和府前街改造、205国道蕉城红岌子至叟乐高速公路出口段改造为重点的县城建设步伐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6平方公里扩大到7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市容市貌整洁有序,城镇化率达42%。

  4.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新建一批多功能教育设施,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县、镇、村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该县被列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铺镇被列为“省技术创新专业镇”。民心工程扎实推进,全县8间敬老院通过改建新建,全部达到省一级标准;全民安居工程“七年任务两年完成”;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3.1%。基层文化站所建设得到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和文化“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着,连续16年被省评为“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先进县”,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被省评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顺利完成煤矿关闭任务。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广播电视、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该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全国緑化模范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和“省林业生态县”、“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省文化先进县”、“省体育先进县”、“省土地资源管理先进县”、“省农村税费改革先进县”、“省殡葬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像许多山区县一样,蕉岭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总量小,粗放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仍占主体地位,高新技术型企业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不够协调,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大。城乡发展特别是镇村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面貌仍需进一步改善。山林权纠纷、矿产资源纠纷和水资源纠纷等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维稳工作的压力较重。

  二、搞沼气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经验

  1. 政策引导多方扶持 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发展沼气,我们很满意!”、“以前要上山打柴烧,现在用沼气很方便!”、“使用沼气我们既省钱又方便,感谢政府!”……在该县调研期间,调研组所到之处,都可听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的肺腑之言。近年来,蕉岭县委、县政府立足山区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沼气建设为切入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多方扶持,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沼气建设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至去年10月底为止,全县新建沼气池1746个,联户使用1602户,据统计,目前全县沼气用户达到了8687户,农户覆盖率已达20%。同时积极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灶),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畜—沼—鱼” 等生态农业模式。沼气建设产生了显着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沼气建设使全县4万多群众直接受益,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算清沼气发展的经济帐。一是节约劳动力。每户每年节省上山砍柴劳动力90—120个工日,使劳动力可转移到其它岗位,增加收入。二是节约燃料费。据测算,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户每年可节约燃料费1100元左右,按全县现有8687户沼气用户,每年可节约燃料费956万元。三是增加收入。一般一个以沼气技术为核心的“猪—沼—果(菜、鱼)”等能源生态模式户,综合利用,发展种养业,年增收节支达2000元左右。四是生态效益显着。一个沼气用户基本可以满足一家4-5人的日常生活用能,每户每年可节约用柴2500公斤,相当于封山育林5亩,保护了共3.3万亩山林。

  蕉岭县财政专门增加了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资金,把沼气建设补助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给予全县建池户每户补助400元;县林业局从生态公益林基金中拨出专项资金,给予每户补助100元;各镇在镇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给予本镇每户补助100—200元;县民政局专门出台对低保户建池的扶持政策,给予每户补助300元;县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32.8万元支持沼气建设;各挂钩单位、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也纷纷对所在地的新建池户给予不同程度的奬励。通过多方的大力支持,使蕉岭县农民建沼气池有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每个新建沼气池至少可无偿得到600—1500元的资金扶持,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建池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沼气建设。

  在沼气建设过程中,蕉岭县注重以干部先行示范发挥带头作用,以典型创新模式发挥样板示范作用,逐步推广,稳步推进沼气建设。一是各镇均规划选择了2—3个村作为沼气建设示范村,组织农民到示范村、示范户参观,让农民真正看得见、摸得到、学得会。二是镇村干部、农民技术员带头建池搞示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达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如:文福镇制定奬励政策,充分调动镇村干部、农技员、计育专干的积极性,使2006年下半年的建池进度迅速加快,据统计,文福镇有30多位干部带头建池,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的沼气发展。三是引导扶持大户建设大型沼气池集中供气给附近农户使用,扩大沼气使用覆盖面。如:广福乐干村建成了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集中供气给122户农户使用,使附近90%多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四是产业带动沼气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如:财政局挂钩蓝坊镇高场村,规定建1个沼气池奬励3头乳猪,以养猪业带动沼气的发展。这些示范村、样板户的建立,为全县农村沼气的快速普及起到了较好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农村沼气,不但缓解了农村能源紧缺的问题、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保护了生态资源,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节支增收,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同时沼气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

  2. 突破农村信息不灵瓶颈,积极开展山区信息化建设

  从2005年以来,蕉岭县探索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新路子,帮助农民群众突破信息不灵通这一致富瓶颈,逐步形成了以县级平台为龙头,贯通镇、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该县积极搭建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方便群众从网上获取科技信息,掌握市场行情。一是去年投入20万元,完成了网络设备的升级改造,完善网站主页的设置、内容安排,开通了“中国·蕉岭”网站。二是投入资金44.7万元,建成县信息培训中心,并配备了配套设施。三是组建了以各基层党委为主的30多人的信息员队伍,及时提供全县各方面的基本信息。四是重点抓好蕉城、三圳两个镇信息示范点和8个基层(村级)信息服务点的建设。为寻求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经济的有效结合,该县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为农民群众提供农科知识和市场信息服务。同时在网站及时发布农副产品供求信息,积极为当地农副产品走向市场牵线搭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县志龙菜业有限公司与部分菜农组建的招福蔬菜合作社,通过在网上发布供求信息,发展种植无公害蔬菜,并辐射带动三圳、文福、新铺以及平远东石等镇的松散型农户1200多户,连结和辐射带动蔬菜种植面积2380亩,生产的茄子、冬瓜、淮山等特色品牌蔬菜产销两旺,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一是拓宽了群众信息来源渠道,广大农户可通过网络或信息发布栏方便快捷地得到信息。二是农民得到了实惠,通过信息直通车向外界推介农产品,农产品的销售面广了,销售额提高了,群众的收入也提高了;通过网络或是信息发布栏,农民学到了更多的科技知识,提高了种养技能。三是提高了效能,充分发挥了华农大驻招福村的优势,组织了本村农技员、部分种养户20多名通过网络视频与华农大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专家们不必走出学校就能够为农户们开展技术谘询,既节约了科技传授成本,又为农民及时解决了在生产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同时,该县通过网上推介政策环境、资源环境、人文环境,实行网上招商,有力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如梅州皇马水泥有限公司通过网上查看蕉岭的投资环境,到蕉岭实地考察后,在该县新铺镇投资7亿元兴建水泥生产基地;通过电子邮件沟通方式,促成投资总额为1000多万元的广福建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落户。实践证明,山区信息化是山区摆脱区位劣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关于加快山区县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山区发展要注重引入“生态循环经济”新理念

  生态循环经济的根本就是可持续发展。它通过城镇各子系统及其内部的物质循环使用、能量高效利用和信息充分共享,形成一套城镇经济发展的生态战略系统,以此来调整城镇空间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一句话,就是在生态建设中把经济建设这个最重要环节纳入生态的轨道,使生态城镇成为一个完整的实体而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通过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模式起到城镇发展的基础调节作用。生态循环经济要求城市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各产业之间按照生态规律,形成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产业链,幷且其物质和能量能够建立起良性的循环体系。生态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战略性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鋭冲突。

  应该及时跟进并引入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以前着眼点总是放在经济增长上,但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等各方面联系,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源动力,要想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就必须具备循环再生的能力,因此只有及时引入生态循环经济才能为全县的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增长的稳定基础。

  以科技为发展工具,使生态型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把生态循环经济新理念置于三大产业发展之中,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由过去盲目抓、自发抓变为理性抓,由增量抓、一阵风抓变为科学抓,产业单打一抓、片面抓变为统筹抓。通过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整合产业优势,使各大生态产业之间形成互为资源、互为促进、互为支撑的良性循环态势,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走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推进生态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合理布置生产区域、合理统筹产业发展,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高度统一 。

  大力推行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中,还注重合理布局区域经济,根据各镇经济条件、自然资源、产业基础诸要素将蕉岭县划分为两大经济区,在东西部山区镇重点生态发展,重点发展环保生态产业。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建设緑色产业。205国道沿线镇重点要引进循环经济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选择污染少、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托现代服务业,通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包括资金服务、物流服务、商业连锁、资讯服务、科技服务等,为全县的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基础。

  2. 山区发展要注重采用网络信息的新手段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年来,我省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组织实施了山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和广播、有线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平台为龙头,贯通镇、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信息员队伍正在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得到较好应用。从蕉岭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看,今后我省应继续加大力度,把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新任务,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推进。

  (1)以“四项建设”搭建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网站建设、培训中心建设、队伍建设、信息示范点建设等四项建设,重点抓好镇信息示范点和基层(村级)信息服务点的建设。通过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便群众从网上获取科技信息,掌握市场行情,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

  (2)搞“三个结合”强化农村信息化服务。通过农村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及与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相结合的“三个结合”策略,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的优势,加强与各地网络信息的链接,为农村干部和群众提供政策法规、致富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中增长知识,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强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能力。

  (3)网络互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通过发布信息,推动大宗农产品进入市场;通过投资环境的宣传推介,实现网上招商。通过网上推介政策环境、资源环境、人文环境,实行网上招商,有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调研组成员:

  成 员:彭 赟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巡视员

  郭 岳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

  甘子钧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馆研究员

  叶 梧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

  刘凤英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业务处处长

  黄莹莹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业务处科员

  执笔人:叶 梧

  

  (2007年4月1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