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文化考察报告



  文/张镇洪

  2004年,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一批专家学者到云浮市及其所辖各县调查研究,发现这里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南江文化带”。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教授提出了《为南江正名,挖掘整合南江文化》的建议,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了深化南江文化的研究,今年10月23-27日,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镇洪教授一行六人,分两组沿南江流域地区作进一步考察,对其古百越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及古村落文化等进行深入探讨。本期刊发三位考古学家的考察报告和论文,以飨读者。

  一、南江及其有关问题的确定

  

  南江称谓古已有之,它是珠江下游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它汇入珠江的地方称南江口。这条江曾几度易名,汉灭南越国后,在今南江口北设端溪县,所以此时的南江就叫端溪。但南江上游有一处石峻水急的地方,名为泷喉马埒,所以有人将南江称为泷水或泷江,泷州也因此得名。明万历五年(即1577年),明军平定罗定地区的“瑶族叛乱”后,把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而南江流域几乎全在罗定州辖区内,所以后人才把南江叫罗定江。但民间大多数仍称它为南江。官方地图上一直到1949年后才以罗定江为标准,此前都称之为南江,而且南江之称更能体现它的流域性,因此称南江最为合适,这是河流称谓的确定。

  经过众多学者的实地考察之后,第二个可以确定的是何处是南江之源,大家一致认为南江发源于信宜市的鸡笼山(海拔1281米)。它的主流只有201公里,但支流众多,其水系流域面积达4493平方公里。南江主流以泷水为主,泷水上游分两源,一称罗镜河(西水),此水源自信宜云开大山区大营坳;另一源是太平河(南水),此河源出大云雾山区西南部鸡笼山北。二河北流至官渡头汇合后统称南江(泷江或罗定江)。罗镜河本身也有两支流,其中一条自西北入信宜,上至大营坳、马坑止,在分界处汇信宜北流入的太坪岭水,再往东汇信宜平塘河,又东往在镜南接受三叉顶水(海拔1002米)。而太坪河亦分两支源头,分别在白龙、银岩附近。而两支源头的无名小支流也众多。

  南江的两源北流至官渡头汇合后往下流经一系列东西低山丘陵而形成峡谷河床,到了新榕接受了西面流入的大河水,北流后又接受了连州流入的连水,再接泗纶水。到罗定后又接受西来的榃滨水,入郁南后东来的濂清水及5——6条小溪汇入。但总的来讲,东来水较少,西侧支流较多,因为西侧是云开大山区,山高林密,植被好,贮水量大,而东侧是罗定盆地,相对贮水量小,无法形成雨水河流。只有一些源于山地的支流才有丰富的水源。如源于信宜阿婆髫(1008米)的大河水,源于木兰山的连州河,源于上下赖的泗纶河和源于罗云大山的榃滨河等等。在罗定盘地内最大的一支来源于东边山区的船步水(围底河),流至郁南县才汇入南江。郁南境内还有另一大支流镇安河在河口汇入南江,此外由云浮西来的高村河在连江汇入南江。这是较大的支流,余者皆为无名小溪则甚多,无法一一列举。因为如此,所以南江水系流域面积虽然不大,但水源丰富,流量最大时可达2920立方米/秒,而最小时也可达3.7立方米/秒。其总流量仅次于南流的鉴江。尽管南江水系流经地区的地形地貌复杂,但由于水量大,遇到一些险滩,如“浪沟”、“泷喉马埒”等等,也能通过,所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内,都能通航,成为一条黄金水道。也成为沟通海陆丝绸之路的连接通道。

  从上述的情况来讲,南江流域的覆盖面应该包括当今的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地,有一部分还涉及到信宜,把南江源头确定不仅为寻找南江之源,同时瞭解整条南江流域的覆盖面,以及流域覆盖面范围内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以便为确定下列的问题提供依据。

  首先一个是,为什么在这个不大的南江流域内从古到今都如此繁荣,建立州、县如此多?

  史学、考古学家研究结果认为,南江流域古已为骆越开发的地区,并已有土邦建立,已进入奴隶制国家,其证据就是,1977年罗定太平南门垌有战国早期墓的发现,共出土青铜器136件,其中以有人首柱形器和有“王”字图象的青铜矛以及土邦祭祀用的整套铜甬钟最为突出和具代表性。同样,在罗定罗平背夫山战国时期土坑墓的发现,也是一有力的证据,这座墓出土的青铜器98件,也有人首柱形器,这些文物的出土考古学者认为,罗定出土的甬钟确有自己的特色,在鼓部铸有勾连天雷纹的纹饰是北方各地方少见的,只分布于岭南各地、而且在大小相配、身瘦、长木枚形态上也不同于北方的,应为当地自制的,不是自中原传入之物。有“王”字矛的出土,其分布较广,长江以南都有之,这与古代越族分布地区相符。人首柱形器的出土也是奴隶制的象征。此外,其他被定为“越式”的还有鼎、剑、矛等都见于此,可见当时南江中游的岩溶平原、台地区域己成为先秦时期的土邦中心地区。

  至于楚文化何时和从哪一条通道下南海之滨?

  南江的一条较大支流叫太平河,在其上游南门垌山口曾出土一大型战国墓。出土大量铜器,其中铜斧和铜矛是原铸件,未经使用,考古学者陈大远认为这是当时的商品,是贸易上的货物,此物的出土证明太平河在战国时已是通高州入海的要道之一。在此还有旁证,今天沿太平河上游谷地南下,见有古时建立的一串村落或圩聚落,如信宜的新宝镇、合水镇都是信宜东部重要乡镇,圩日都为四天一集(三、六、九),赶集人数万以上。太平河畔的潭白即为南江流域汉人最早建立的“龙乡县”治所(晋末置)。此外,从沿雷州半岛至海南以北一线均发现可做40—50人饭的西汉六耳铜锅的事实亦可证明汉以前已有陆路通行高凉与南江罗定之间。才使汉代行军有所依托。

  还有一证据是,在罗镜河支流林垌河口一带发现了汉墓,林垌河南通入位置,与南流的鉴江上游相隔一小山。今天沿林垌河两岸就有不少圩镇,聚落,如平塘即为木船上下货物河湾地点,这是汉代南下通道之一,故汉墓在此能发现。从墓葬出土物如铜镜、金器及南朝青铀瓷器等看来都是由西江输入的制品,是由此南下高凉的货物,所以说此处为一通路。其实汉人开发南江上游地区,从晋代在此建龙乡县,以此作管理过山口的我国南北交通枢纽。随着南江的开发和内陆经济的发展,南朝以后在南江流域设置更多的郡县。这种态势说明瞭南江流域本身确是一块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地方,因而这里云集了不仅是古越族以及后来的瑶族、壮族,而且吸纳了大量的汉人,成了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随之而来的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另方面也说明瞭南江这一水道确曾成为沟通中原与粤西南出海口合浦、徐闻的重要连接通道。其实这一通道早就在史前阶段就已基本形成,它象湘桂的灵渠和潇贺古道以及西江南岸的南、北流江和鬼门关一样,都是连接西江与中原地区,沟通粤西南地区出口的重要连接通道,所以在此通道两侧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4——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留下他们的痕迹,罗定苹塘下山儿洞遗址、饭甑山遗址、封开的垌中岩遗址、罗沙岩遗址、黄岩洞遗址、阳春独石仔遗址,还有近期发现的云浮盘龙洞遗址,这些都是在南江范围内或是它的周边地区内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而且都是处在古道周边地区的文化遗址,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条自然通道,人类从古到今一直在不断开发龢利用它。

  

  二、南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次通过对南江文化资源的调查,使我们得出如下几点看法:

  

  1.南江文化资源丰富而有特色。

  之所以说其丰富,是因为南江文化中不论是物质文化或是非物质文化都相当丰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得比较好,环境污染程度比较轻,古民居建筑保留数量相当多,尤其是在新兴江和南江两大水系的沿岸,相当完整,并富有时代的特式龢民族特色,既凝聚于一个中心,又处处表现了社会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兼容性,概括起来可以说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从古到今它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又是当今广府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由珠江三角洲到广西南宁这一条带状区域内,新兴和郁南这个南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成了广府文化的中心地带,到了广西,就与八桂文化连接起来,这里成了很自然的交接地带。南江两岸,山清水秀、层林叠翠,美不胜收。具代表性的景点不少,如神仙滩生态景区,它位于郁南县建城镇冷水、车坑村交接处的大历山,到处古木参天,急流飞瀑,一派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郁南县都城镇大瑶国家森林公园是人们工作之余休闲的好去处。南江源头鸡笼山顶又是另一种风光,当您迎着朝阳遥望远处,信宜、阳春、高州三地的风光尽收眼底,且与罗定市遥遥相望,此时此刻,您会深感有心旷神怡和喝了甘泉而沁人肺腑之感。

  

  2.南江流域的文化底藴甚为深厚。

  根据上述的情况,南江流域的文化资源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存在,然后一直发展下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更为繁荣。尤其是在古建筑方面更为突出。如始建于顺治四年的罗定学宫(孔庙),建于清嘉庆年间清朝古堡光仪大屋,大湾古民居群,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岁岁封候张公庙,以及座落在连滩镇上桥村的天塘山顶上的天池庵。这些反映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比比皆是。这些古建筑既不同于北方人和客家人围屋的建筑风格,而保留了广府文化镬耳、波纹的山墙特色,这些在岭南的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只有在南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比较集中和典型,这是广府文化在建筑风格上的表现,也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类似这样的文化资源在整个南江流域内都普遍地存在着,比如在民族宗教信仰上的寺庙和宗祠,在表现民族风俗习惯上的民间歌舞和山歌,都充分表现出南江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开放兼容的特色。既保留了广府文化的特色,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是在特殊生态环境下形成的文化资源积累。也是南江流域历代居民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

    

  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南江流域的文化资源不管是物质或是非物质的都相当丰富,我们应该如何去开发龢利用呢?在此我们想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因为近十年来我们有机会接触和参与有关文化资源的开发龢利用的项目,特别是为建设文化大省而努力开拓旅游业。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的产业,过去一般人以为搞旅游就只局限于吃、喝、玩、乐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群文化素质的提高,人类对文化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通俗的比较低层次的文化内容已经不适合也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游客的要求,而是要求更高层次的文化表现和追求,这些追求不仅反映在景点的内涵上,包装上,更体现在整个景区的经营和管理上,在此前提下,有几点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

  

  1.别以为只要有文化资源,旅游业就能发展,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我们只能说有了文化资源总比没有文化资源的好,等于人们要做饭必须有米才行,但有了米不等于你一定能做好饭。开发好文化资源,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尤其是身处领导位置的人。在此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省英德市是一个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英西峰林、十里长廊、宝晶宫、通天岩、地下河、石门台国家原始森林、长湖、大小北江、温泉、大峡谷等等都是他们的,可以说应有尽有,土特产十分丰富,单茶叶一项已世界有名,英德红茶英女王都赞赏,但始终都没能把这些宝贵资源开发利用好,为什么?经一番调查后才知道,关键问题是领导班子看法不统一,自行其事,因为要办好这么大的一件事,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其涉及到旅游局、文化局、宣传部、国土局、环保局等等,内中有一个部门的领导不认同,事情就打折扣,两个部门不认同,事情办起来就踢皮球,人的精力大量浪费在内耗上,结果是事情没办好,还破坏或浪费了资源。因此,首要问题是领导层有一个统一而又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关键。这点是不能质疑的。

  

  2.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整合,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抓,哪个主哪个次,应该有个明确而周详的计划,不能无头苍蝇乱碰。条件成熟一个上一个,不成熟的瞭解清楚问题出在哪,从而想办法把条件促成,使其健康地发展起来。在开发南江文化资源的时候要有一个全局的观点,不是单一个郁南、一个罗定、一个云浮、一个新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应该看到整个南江流域范围内的各市县,都有密切互相拉动的关系,我们应该在一个统一思想指导下,各自做好本市县的有关景点或景区的建设和开发工作,做好各行业相互配合的工作,让这些景点、景区和行业成为充分表现南江文化内涵的品牌,起到互补的作用。

  

  3.在开发好南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好以人为本的精神,单纯是政府行为以行政手段去办此事,不充分调动基层和普罗大众的积极性和不照顾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时,这个开发的工作是做不好的。大家不要忘记,大量开发的具体工作是依靠老百姓去做的,要依靠基层去贯彻的。没有他们的支持,事情是办不好的。因为我们的领导千方百计去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其目的就是要体现我们干部的政绩,如果干了半天,老百姓一点好处也得不到,这样还能说是我们的成绩吗?人民群众不认同的东西,我们当干部的就要去宣传,去教育群众,但宣传教育之后人民群众仍然不认同,我们就要问一个为什么,千万别强行去做。

  

  4.现在我们掌握的文化资源大部分是原生态的资源,如果要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或景区去开发就要经过一定的包装,在此过程中,我们很可能要请一些科研单位或公司来承担,根据多年的经验证明,追随当今流行的,特意请一些北方南下来淘金的单位来承担设计和规划的作法没有多少个是成功的。往往是到头来货不对板,不单是使项目不能按原来的规划完成,还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这点不能全责怪领导或决策人,因为往往来投标的北方公司,来头不小,名声也大,有时还有一定的社会背景,通过上级或熟人介绍,难于拒絶,所以容易中招。其实大家都忽视了一点,我们国家大,南北各方面的条件差异大,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我们现在要开发的地域文化,这差异更加大,不可能经过短期的接触和瞭解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瞭解不深刻和不全面,要做好一个设计和规划真有点强人所难,我在此举一个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当年英德市石门台国家原始森林要开发,经别人介绍请了北京市某科学院一班有名专家学者来搞规划,结果规划中没有谈到南方特别要注意的防涝问题,却大谈特谈防沙化问题,结果使规划无法通过。这是南北生态环境的差别,不了解南方文化的特点,而用北方的模式来套,这怎么可能成功呢?类似的情况到处可见,因为现在社会的所谓商品经济化已经侵入到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有钱挣,许多人连职业道德也不顾了,有人说这是现在的时兴呀,但我认为,不能因为时兴而把最起码的原则也不要,我们要牢记,我们现在搞开发建设用的钱,是广大纳税人的钱呀,不能轻易花掉。

  

  (作者单位: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