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整合名优资源打造珠三角文化——佛山市及其禅城、南海、顺德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广东文化研究组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珠三角文化研究开发项目组

  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经济发达和富裕地区,而其历史人文资源如何?“家底”怎样?如何定位?如何整合为文化软实力和发展竞争力?如何凝铸出与生机勃勃的珠三角经济相匹配的珠三角文化?是当今关系广东持续发展的迫切问题。为此,最近我组部分成员赴佛山市及其禅城、南海、顺德等区,进行了文化资源考察,兹作调研报告如下:

  一、佛山禅城区一一中国陶瓷文化之都和南方市镇文化发祥地

  按历史概念,佛山市的范围是当今的佛山市禅城区,迄今已有五千年陶瓷历史、五百年陶瓷辉煌!在佛山贝丘遗址中,证实本地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掌握当时较先进的制陶技术;唐宋时期陶瓷业发达,明清时期鼎盛,当时已有陶窑107座,从业者达6万多人,陶瓷制品分为日用、艺术、园林等五大类二十四行。在石湾至今仍存明代的南风古灶,幷且仍能继续生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龙窑,载入世界吉尼斯记録,被誉为500年长寿的“活文物,移不动的国宝”。古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称,迄今仍是如此,其生产规模,占全国陶瓷百分之六十二,占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五。所以,无论经济力或文化力,佛山的陶瓷生产均为全国之冠,故被誉为“中国陶瓷之都”。佛山陶瓷文化,既是经济企业又是文化产业,产品都有一流艺术又有独特艺术风格,既有被称为“石湾公仔”的传统陶塑又有现代的艺术陶塑等特点,更使其具有深厚丰富文化内涵,从而亦可并称其为“中国陶瓷文化之都”。

  在唐宋年代,佛山已被列为全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代跃居四大名镇之首,是南部唯一名镇。其他三个名镇,分别是在北部(河南)的朱仙镇、在中部(湖北)的汉口镇、在东部(江西)的景德镇。当时被誉为“名镇”,标志着这些地方的手工业和商业,是全国前列并是各方领先地位的经济中心,同时也即是市镇或市民文化兴起或发祥之地。这在封建社会中,不仅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而且意味着市民经济和市民意识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从史料可见,佛山在当时不仅以陶瓷辉煌天下,而且以生铁铸造业冠全球,是西方工业革命前,接受中国出口铁器的最大生产地和出口港,从而可以说,佛山自唐宋时代起,即是工商并茂的名镇,亦是代表先进经济和先进文化的历史名城。从文化学的视角上看,佛山的陶瓷、炼铁等传统工业是熔铸性的,商业是交汇流通性的,其文化也相应是包容性、共时性、通俗性的。所以,佛山陶瓷文化是这些特性的典型体现,佛山禅城迄今尚存的其他名优文化资源,也大都具有这些特性。

  例如,佛山古代生铁铸造业的辉煌,虽然已成为历史,但与其同类的现代钢铁铸造业—不锈钢产业已在佛山兴起,成为后起之秀,取代了传统铸铁业在全国和世界的领先地位,近年被评为“中国不锈钢名镇”、“中国不绣钢商城”,可见工业上的铸造文化和商业上的共时文化传统,仍在发扬光大,誉其为“永不生绣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名正言顺的。另方面,在民间文化上,作为市镇或市民文化的传承和体现,以佛山公仔和佛山剪纸两项民间艺术最为典型,近年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诸如粤剧、龙舟等名优文化,都代代相传,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明初以“我佛山人”为笔名、著名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这部小说和这位作家,早以其对社黑闇的无情揭露,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当时的南方市镇或市民文化意识,而被写进中国近代文学史。其所体现的市民文化特质和共时性、通俗性艺术传统,在前些年颇有影响的《佛山文艺》及其倡道的“打工文学”,以及以韩英为代表的“微型小说”创作中,都是有清楚和新的体现的。所以,堪称佛山禅城是南方市镇或市民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地。

  二、 南海区一一南海文化都会

  南海,是南中国海的名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设南海郡,为岭南三郡之一(另两郡是桂林郡和象郡),其地域大致是今广东省。汉代以后,郡名及地域均变动甚大,南海虽然不再是郡名,而只是县名县治,但其名始终千年仍在,其辖区也变动不大,直到前些年,南海先后改称市、区,也仍然是名不变、地小变。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至今在南海区中,传承两千年前南海郡所开始的传统历史文化特色是尤其明显的。又由于地理上处于南海之滨的优势,使其较直接而及时地吸取西方现代海洋文化,幷且能够将传统的南海文化与西方现代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内陆与海洋结合的特色文化。以南海文化为其名称,是最确切的;称南海区为南海文化都会,也是最恰当的。它拥有作为岭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六项名优资源,堪称其为六件“南宝”:

  一是“南学”,即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吸取西方现代文化的岭南思想学术。南海在古代曾有两个状元,一位是五代十国时南方政权—南汉国首位状元简文会,另一位是曾着文称“南海,广州之首邑也”的明代伦文叙,两人的经历与学问都有“南学”特色。最典型的是号为“康南海”的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出生、求学、办学都在南海,至今南海故居犹存。其代表作《大同书》,尤其是倡道的戊戌变法改良运动,充分体现其继承中国传统又吸取西方现代思想的特点,可谓开“南学”之先河。梁启超等历代岭南后学之子,其思想学术均源于此。

  二是“南拳”,即岭南武术。南海是“南拳王”黄飞鸿故乡,迄今故居犹在。在“黄飞鸿纪念馆”,展出从清末至现代先后出版的10多部关于他的传记书籍,有近百部描写他的戏剧或影视片,在海外影响很大,开南方武术文化之风。

  三是“南纱”,即以香云纱为代表岭南的丝绸产业及文化。南海自古是“桑基鱼塘”的农耕地,盛产丝绸。清代南海人陈启源利用本地这些特质,研制出特有丝绸产品一香云纱,并在自已家乡简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国人自巳办的机器缫丝厂一继昌隆,是首家民族资本工业,开创了中国“南纱”生产和文化的新纪元。中国当代著名电影家吴天,在20世纪60年代写的电影文学剧本《缫丝女》,以及香港电视片《自梳女》等,都是表现“南纱”文化的著名作品,可见其源远流长。

  四是“南狮”,即岭南龙狮文化。有史料称,狮崇拜最早由非洲传入中国,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国一种传统文化。龙是民族之灵,狮是民族之魂;前者是偶象崇拜,后者是精神体现。在岭南,往往龙与狮是崇奉一体的,故既有舞狮,又有舞龙,龙狮并舞。南海有划龙舟传统,近年又被称为“南狮之乡”,并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故这也是一种名优文化之宝。

  五是“南道”,即岭南道家文化。在晋代,南海西樵山曾是著名道教领袖和理论家葛洪修道炼丹的名山之一,当时葛洪来往于粤东罗浮山与西樵山之间,故将罗浮山对称为东樵山,可见两山在道教名山中具有同等地位;葛洪在这里完成其重要道学理论著作《抱朴子·内篇》,是很有岭南文化色彩的,故南海也可称为“南道”之源。

  六是“南佛”,即具有岭南色彩的佛教。印度僧人多从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洋渡南海而进入岭南。所以,佛教在岭南的传播历史特久、传播特广,而且特有南海色彩,称普渡众生的观世音普萨为“南海观音”就是典型例证。迄今仍在南海区海边屹立的巨型观音塑像,就是“南佛”文化的形象化;著名作家欧阳山在系列长篇小说《三家巷》第二卷《苦斗》中,对南海震南村农民过观音诞节的精细描写,也生动地表现了“南佛”文化的特色和普及广泛。

  三、顺德区一一南粤水乡文化都会

  我们为顺德作出“南粤水乡文化都会”的文化定位,是因从历史到今天,顺德的南粤水乡特色文化资源全面而丰富,并具有古今众汇的风貌。其名优文化资源繁多,主要有:

  一是桑丝文化,即桑基鱼塘和丝绸文化。顺德是珠三角最早以桑基鱼塘方法而围海造田的开创地,又是现代机械缫丝的发祥地。据史料载,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翌年,顺德也创办了机械缫丝厂,光绪18年即拥有42家,十九世纪末达100家,拥有6万多产业工人,超过当时上海1万多人。桑基鱼塘成为顺德农村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丝绸生产和丝绸贸易,使顺德也是中国三大丝都之一“广丝”的基地,也是“广丝”文化之乡。尤有特色的是,当时缫丝工人以女工占多数,工资较高,经济独立还尚有盈余,于是逐渐衍生出终生不嫁的“自梳女”族群。这是女性对自身价值觉醒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草明(顺德人),在20世纪20年代曾撰着长篇小说《缫丝女工》,描写了这种文化现象。当今这现象巳成历史,但自立意识较强的女性文化传统仍是在承传着的。

  二是曲艺文化,包括粤剧、粤曲(含南音、粤讴、龙舟、木鱼书)等地方文化艺术,以粤剧最为辉煌。早在明代民间已有粤剧活动,戏班常乘红船穿梭水乡农村演出,所以亦可谓一种水乡文化。数百年来,粤剧已发展为南方一大剧种,被誉为“南国红豆”,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堪称岭南文化一宝。值得骄傲的是,在现当代粤剧史上最有影响的艺术家,如:“花旦王”千里驹、“伶王”薛觉先、“泰斗”马师曾、“小生王”白驹荣,以及罗家宝、李香琴等名伶,都是顺德人;著名粤剧剧作家徐若呆、望江南等也是顺德籍人。在顺德城乡,粤剧活动普及,戏迷极广,进入千家万户,具有“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盛况。粤曲的普及面也是如此,几乎人人都会唱龙舟歌。

  三是武术体育文化。顺德古时是南越人聚居地之一,土著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尚武划舟之风代代相传。明代时,顺德出了113名武举人,10名武进士,1名武状元,名为朱可贞。在清代,全国共出武进士8千人,顺德竞有60人之多,其中有一位名列武探花,名叫胡经纶。此外,緑营总兵黄廷彪、水师游击梁禹甸,也都清代有名的儒将。顺德在清初也是南拳发祥地之一,两位顺德人将明末蔡九仪所创南拳在顺德开宗立派;福建少林寺至善禅师所创的莫家拳、武当道姑五枚大师所创的女子行咏春拳,也自清初起在民间流传至今。现代旅美华人李小龙在家乡顺德习得咏春拳,在美国独创“截拳道”,形成“无形之形,无式之式”,“以无限对有限,以无法对有法”的风格,将武术提高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和武术哲学的高度,被推举为世界“功夫大王”。李小龙这种承传民族武术、又吸取西方武术而独创一道的精神,正就是南粤水乡文化包容性的典型体现。划龙舟是南粤人“便于用舟”的体育运动,也是顺德水乡的传统习俗,群众性极广,连年在全国或国际性比赛中都获前列名次,很有声望,前些年被誉为“中国龙舟之乡”,也是一种品牌文化。

  四是书院文人文化。顺德自古书院多、藏书多、文人多。广东文状元共九个,顺德占了三个,是总数最多的县;历代名家辈出,如:明代首席诗人孙贲、著名《三字经》作者区适子、画坛奇士李子长、名列“后七子”的梁有誉、重振南园诗社的欧大任、岭南三大诗家之一陈恭尹、名列“岭南三子”的诗人胡亦常、“三絶”奇才黎二樵、杰出画家苏六朋、画坛怪杰苏仁山、岭海大儒简朝亮、诗雄岭表的北大教授黄节等等,仅从这些文人的桂冠即可见其在岭南的影响和水乡特色,所以这也是一条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五是花卉园林文化。顺德陈村是有千百年历史的花卉之乡,清晖国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典型体现了南粤水乡的花卉园林文化。

  六是饮食风俗文化。有谚云:“食在广州,厨在凤城(顺德县城)”,点现了顺德饮食文化的特色和地位,即善于烹调,历史悠久,名师辈出,获“中华餐饮名店”、“中国烹任大师”等称号者连年迭增,2004年全县被授予“中国厨师之乡”称号,这是“鱼米之乡”和文化之乡的条件分不开的。风俗人情也很有水乡特色,如:建祠堂,自梳女、观音诞,尤其是日娘诞,即农历八月廿五,是本地一位名叫日娘的刺绣女诞辰,因为她教会许多女子刺绣,死后化为神,所以拜祭她。这风俗特有水乡文化色彩。

  四、相关战略性和政策性的建议

  (一)“软实力”是当今国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是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政方针和前途命远问题。“软实力”即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良性循环的推动力。所谓文化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媒体等的生产力和影响力相加的综合竞争力。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定位,打造出一定区域或水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和品牌,是提高文化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梳理佛山市几个区名优文化资源,正是为增强该市文化实力提供参考,也借此向省市领道提出建议:希望将研究开发珠三角文化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或课题,列入政府工作日程,拨出专款,成立专门研究机构,首先突出研究:在珠三角经济已成全省经济龙头的形势下,如何使珠三角文化也成为文化龙头?这是有战略意义的事。

  (二)请佛山市考虑是否可以用“珠三角文化”为主题,禅城区是否可以用“中国陶瓷文化”和“中国市镇或市民文化”为主题,南海区是否可以用“南海文化”为主题,顺德区是否可以用“南粤水乡文化”为主题,分别在适当时候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论坛,以确立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定位,藉以提高知名度和文化实力。对此,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和珠江文化研究会可以提供合作和协助。

  (三)建议全省各市或区、县的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特别注意各地文化资源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并将这些发现和成果,尽可能列入本地建设规划之中,作为有机组部分。这将会更大提高本地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品位。

  (四)多年来,一直有各种外商进入我省各地投资,珠三角地区尤其多;这些企业现又逐步向内地转移,全省开始了发展转型期。鉴于外商企业,大都设有赞助媒体或文化事业的专项经费,按政策,政府对其每项支付都要抽税。如果政府将这些抽税所得,直接转归宣传文化部门,用于宣传文化事业,会更增强文化实力。如能实行这项政策,对珠三角是“锦上添花”,对内地山区是“雪中送炭”,皆大欢喜!这是政策性的好事,也是战略性的实事。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