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广交界地区“儿”尾地名的分析



  文/宋长栋

  地名如同化石,一经命名,便世代传承。运用地名材料可以探索民族古代文化。两广交界地区有不少“儿”尾地名,本文试作其民族学分析,从中显示汉族南迁的情景。

  一、分布

  广东、广西两省区地图册中的“儿”尾地名有:青山儿、东坑儿、北儿亭、岭儿寨(连山)、方田儿、岭头儿、河儿口、雀儿塘(封开)、山儿、塘儿头、猫儿坪(德庆)、雀儿垌(罗定)、车儿、军田儿、鸭儿塘、木儿桥、车儿头、士并儿、山儿城、岭儿头(化州)、坡儿头、沙洲儿、田儿地、俄儿村、挖儿村(吴川)、猫儿山(资源、兴安)、宅儿、火烟儿、冲儿口(贺州市)、竹儿、猫儿项(昭平)、寨儿(苍梧)、河儿口、羊儿冲(藤县)、竹儿根(平南)、新村儿(桂平)、桥儿(贵港)、山儿(容县)、辣儿(岑溪)、江儿口(灵山)、鸭儿塘、水儿(合浦)、塘儿、双岭儿(北海市)等。

  其实,“儿”尾地名比地图册中更多。例如,封开县除上述方田儿等地名外,还有车儿(都平、莲都各一)、铺儿、风车儿(白垢)、勿儿、步水儿(七星)、岗头儿、龙公儿、埇儿口、河儿江、岗儿、朱儿垌林场(渔涝)、牛儿塘、乌儿山(杏花)、埇儿口、邓儿口、柴儿背、富竹儿(大洲)、岭头儿(杏花、长岗各一)、桥儿埇(封川)等;德庆县除上述山儿等地名外,还有上山儿、下山儿、官塘山儿(新圩)、山儿(新龙)、山儿尾、冲儿佛(官圩)、岭头儿(沙旁)、独山儿、新庙儿、埌儿、塘儿各(高良)等。

  地图册中没有“儿"尾地名的地方也有这类地名。例如,钦州有鸭儿田(那思乡)、侬儿咀(大番坡)、鹅儿坪、山儿冲(那彭乡)、屋儿岭(久隆乡)等。

  “儿”尾地名在岭南地名构成中非常罕见,藴涵着重大学术价值。

  二、命名

  西方一位语言学家说,衡量一种语言强弱有三个指标,第一是人口,即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数量;第二是典籍数量;第三是经济实力,即这种语言使用者的物质财富数量。其实,除人口数量外,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优势均为“强势语言”因素。在岭南壮侗语地名层之上运用汉语“儿”词尾命名地名均是“强势语言”所为。例如:

  德庆县境内山儿、琅儿等“儿”尾地名不少。这里古为百越地,秦属桂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初名端溪县,属苍梧郡。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北方战乱不已,外逃避乱者纷纷南下,“吏民流入交州者甚众”。东晋初年,“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逃逸渐多”,故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不得不在县境新设晋康郡,立侨县,以示为迁入岭南汉族侨民而立。明瞭为南迁汉族人设郡立县的事实,不难理解“儿”尾地名的产生。

  又如,封开县南部汉代属苍梧郡广信县。这里曾是岭南首府。《后汉书·郡国志》:“苍梧郡、广信、刘昭注;汉官曰:刺史治”。《宋书·州郡志》:汉武帝元鼎六年开百越交趾刺史治龙编(今河内)。汉献帝建安八年改交州,治苍梧广信,十六年徙治南海番禺及分广州治番禺,交州还治龙编。

  历史人物多。两汉三国时期,封开学者陈钦代表岭南文化的最高水平。陈钦师承黎阳贾护,专研《春秋左氏传》,自成一家之言,着《陈氏春秋》。王莽从钦受左氏学。其子陈元继承父业,亦攻《左传》,建武初为学者所宗。陈氏父子最先倡道《左传》,自是以后在学术上的地位日益显着,于中国学术思想影响很大(屈大均《广东新语》)。

  牟子,东汉末三国初人。汉献帝时随母从中原到交州,后落籍广信,精通儒、道、佛三家,抬高佛教,维护道家,贬抑儒家,着《理惑论》,是我国第一个弘扬佛教的大学者。《隋书·经籍志》、《新塘书·文艺志》均记有《牟子》二卷,流传甚广。

  三国时的士燮,祖籍山东汶阳,其先避王莽之乱落籍苍梧广信,六世至士燮。士燮亦攻《左氏春秋》,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领交趾太守,政绩卓著。燮弟壹领合浦太守,次弟黄有徐闻令领九真太守,黄有三弟武领南海太守,士家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是岭南实力雄厚的大家族。

  此外,唐代封开的莫宣卿为岭南第一状元,后任翰林院编修,赐内阁中书学士;五代十国南汉皇帝刘氏也从封开起家。

  如此历史文化,也不难理解这里“儿”尾地名之多。

  再如合浦,一,两汉时期,合浦郡即是流放罪人的重要地方。如汉成帝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京兆尹王章被专擅朝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风设陷处死,其妻则流放合浦;哀帝时(公元前6一1年)流放合浦者有孔乡侯傅晏、方阳侯孔庞;平帝时(公元1—5年)有光禄大夫董恭、附马都尉董宽信、京兆尹毋将隆、太仆史立、尚书令赵昌、关内侯张由和中山王后卫氏等。他们多带家属随行落籍合浦。自汉末至五代亦不少。二,避乱落籍合浦。合浦一带(包括钦州在内)“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周去非《岭外代答》也谈到钦州(约今钦州市、灵山、东兴等县)“民有五种……二曰北人,语言平易,而杂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占籍于钦者也”。三,汉军落籍合浦。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起事,“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十八年,伏波将军马援(扶风人)率兵南征,事平之后,兵留广西以戌边。嘉靖《钦州志·溪峒》云,青州人黄万定随马援军南下,家留合浦,其后裔世代充当溪峒首领。

  岭南“儿”尾地名的命名显现其移民语言状况,各有其历史,恕不赘言。

  三、源流

  岭南“儿”尾地名的命名者来自何方?现从地名分布求证。全国“儿”尾地名数量多、密度大的地区集中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由之向周边辐射,南及四川、湖南西北、湖北和河南;东至河北、山东;东南到安徽、江苏等地;东北地区也有,越远“儿”尾地名越少,形成一个有核心的庞大地名群。请看:

  山西有楼儿、羊儿山、猫儿尖、梁儿上、吾儿峁(古交)、车儿岩、岔儿上、鸦儿岩、窑儿上、峁儿上、庄儿上、家儿岩(娄烦)、峪儿、庙儿沟、井儿梁、井儿沟、庄儿上、鸦儿旋、庄儿梁(阳曲)、坟儿、寺儿、塔儿(大同市区)、树儿里、安儿沟、鹊儿岭、井儿沟、井儿洼(左云)、塔儿、北寺儿、鱼儿涧、南寺儿上(大同)、河儿口、碾儿屯、桃儿沟、猴儿路(阳高)、官儿湾、碾儿岭、盆儿井、塔儿村、渔儿洼(天镇)、女儿沟(灵丘)、河儿庄(长子)、庙儿沟、庙儿脚(屯留)、窑儿头、鸦儿堙、毛儿尖(武乡)、鱼儿泉(沁源)、免儿水、寺儿沟、黄儿庄、井儿上、雒儿庄(朔州)、鸡儿安、鹊儿沟(应县)、鱼儿池、猫儿岭(晋中)、狗儿堙、九儿地、井儿洼、磨儿垴、树儿岭、庄儿上、寺儿沟(寿阳)、沟儿岭(榆社)、鸦儿坑(忻州)、洞儿口、咀儿上、寨儿梁、东寺儿沟、扑鸡儿、闹儿沟、汶儿水、塔儿沟、北咀儿上(五寨)、泉儿上、碾儿沟、安儿沟、寺儿沟、井儿上、杏儿咀(偏关)、上铺儿、桥儿上、井儿上、咀儿上(神池)、树儿梁、臭儿窳(河迪)、鸡儿墕、小鸡儿窳、鸦儿湾、井儿上、维儿沟(岢岚)、杏儿沟、桥儿上(临汾)、庄儿头(闻喜)、花儿沟、碾儿凹(浮山)、蒿儿梁(繁峙)、桥儿沟(五台)、阁儿山(交口)、马儿山(石楼)、猫儿会、窑儿上、毛儿沟、吴儿申、庄儿上、姚儿湾、望儿山(兴县)、宜儿(文水)、庄儿上(襄汾)、刁儿洼、洪儿峪(翼城)、鸡儿梁、洞儿上、寺儿沟、太儿凹、院儿上(乡宁)、台儿上、北儿岭(吉县)、磨儿沟(古县)、桥儿沟(绎县)等地名。

  陕西有窑儿凹、苟儿村(铜川)、庙儿沟(宝鸡)、安儿坡(陇县)、千儿石(凤县)、侨儿沟(旬邑)、囤儿村、桥儿村(韩城)、塔儿湾(延安)、寺儿山、寺儿台(志丹)、井儿湾(安塞)、斜儿坡(延长)、驮儿巷(子长)、庙儿崾崄(富县)、安儿川、腰儿村、安儿村(宜川)、寺儿沟(黄龙)、栗儿坪(西乡)、上月儿湾(留坝)、不儿滩(榆林)、摇儿梁(神木)、花儿咀(佳县)、龙儿沟(清涧)、塔儿坪(柞水)、女儿坪(宁陕)、羊儿湾(汉阴)、河儿沟(平利)等地名。

  甘肃有刺儿湾(兰州)、燕儿坪(皋兰)、白岔儿、白树儿、教儿岔(榆中)、井儿弗(白银)、庙儿沟(靖远)、硖儿水(景泰)、湾儿河(甘谷)、庙儿川(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桌儿坪、坡儿下、红岘儿、毛儿刺、圈儿上、画儿沟(定西)、鹿儿坝、虎儿滩(岷县)、寺儿山、庙儿平(渭源)、山儿、赵家庙儿、罗儿坪、桌儿岔(陇西)、连儿湾(临兆)、狼儿子台台(崇信)、田儿哈(华亭)、花儿咀、安儿上(平凉)、岔儿李家(庄浪)、高桥儿(华池)、花儿泉、缪儿台、姚儿湾、庙儿坟(环县)、塔儿湾、柘儿原(合水)、枣儿原、桥儿湾(庆阳)、井儿原(宁县)、罗儿湾、川儿坝(礼县)、雪儿岭、花儿坡农场、鹿儿口、花儿滩、峪儿里(宕昌)、站儿巷(两当)、上渭儿(两和)、猫儿川(成县)、田儿坪、燕儿崖(康县)、燕儿崖、庙儿沟、枣儿(武都)、虎儿坑(文县)、花儿园(民勤)、西水儿、鱼儿红(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名。

  宁夏有狼儿咀子(中立)、周儿庄、童儿庄、陈儿庄、靳儿庄、郑儿庄、鸦儿沟上圈、庙儿岭、井儿沟、魏儿庄子、塔儿湾(同心)、潘儿庄、张儿庄、乔儿庄、叶儿庄、马儿庄、姬儿庄、马儿沟、狼儿沟(盐池)、毕儿湾、花儿湾、陈儿岔、庙儿山、陈儿沟、咀儿图、鸦儿沟、杏儿圈(固原)、马儿山、猫儿沟、胡儿岔、井儿沟、鸭儿湾、鸡儿湾、因儿观、泉儿沟(海原)、鸭儿湾、泉儿湾、雀儿庄、泉儿湾牧场、井儿沟(西吉)、咀儿上、杏儿滩、蒿儿川、毛儿刺洼(彭阳)等地名。

  四川也有梨儿坪(崇州)、牛儿铺(德阳)、女儿坟(罗江)、梨儿园(绵阳)、猫儿沟(安县)、梨儿园(江由)、猫儿咀(南江)、鸭儿包、月儿丘(开江)、马儿坟(蓬安)、鸽儿岩、太儿祠、猫儿井(阆中)、庙儿嘴、佛儿岩(仪陇)、猫儿湾、锣儿包(南部)、兔儿堡(武胜)、瓢儿寨(遂宁)、猫儿沟(大英)、猫儿沟、猫儿坝(射洪)、猫儿坝、猴儿石(安岳)、碑儿坳(简阳)、瓢儿井(内江)、牛儿湾(资中)、猫儿山(富顺)、牛儿坪(古蔺)、庙儿坪(内江)、孝儿镇、马儿垇(珙县)、猴儿洞(筠连)、袁店儿、岩窝儿、佛儿、汪坳儿、万坡儿、红坳儿山、鼓儿坝、张坳儿(乐山)、羊儿冲、红庙儿、李儿湾(井研)、侯店儿(犍为)、李儿堡(沐川)、鹿儿坪(金口河)、梨儿坪(峨边)、滥坝儿(马边)、燕儿湾、庙儿山、石庙儿(仁寿)、庙儿咀、月儿台(东坡)、梨儿湾(丹棱)、玉儿坪(冕宁)、打儿球(色达)、则儿住(炉霍)、猴儿寨(茂县)等地名。

  重庆市的鱼儿溪(巫山)、猫儿堂(云阳)、猫儿坡(秀山)等。

  湖南的牛儿界、瓦儿岗、花儿湾、周儿湾、双儿尖、高儿皮湾(桃源)、庙儿山、猫儿峪、象儿桥、火儿垭、言儿坡、打儿岩(慈利)、马儿岭(大庸)、竹儿岭(石门)、七儿桥(张家界)、海儿塔、水儿里、雀儿迪(桑植)、过儿坪、貌儿湾(澧县)、猫儿坪(常德)、仓儿总(汉寿)、雀儿寨、狗儿寨(吉首)、雀儿溪(泸溪)、羊儿山(凤凰)、姚儿界(沅陵)、猫儿寨(花垣)、雀儿潭(古丈)、上猫儿溪、苗儿滩镇(龙山)、苗儿冲(桂阳)、猫儿冲(郴县)等,多在省的西北部。

  湖北的塔儿湾(隋县)、月儿湾(保康)、女儿兵(英山)等。

  河南的月儿湾(驻马店)、塌儿湾(信阳)。

  河北较多,有营儿(赞皇)、牛儿庄、街儿庄(邯郸)、常儿寨(馆陶)、井儿头(魏县)、梭儿峪(邢台)、营儿、南菅儿(柏乡)、下庄儿、井儿峪(顺平)、庙儿沟、庙儿安(滦源)、立儿、草庄儿(易县)、黑儿口、庄儿上(涞水)、西海儿洼、东海儿洼、塔儿村(宣化)、井儿湾、庙儿沟、西庙儿沟、牛儿湾、东庙儿沟、窑儿沟(万全)、井儿洼(赤水)、嘴儿图、窑儿沟、庙儿梁、井儿沟(阳原)、治儿山村、树儿湾(张北)、茨儿山(怀来)、塔儿寺、贾儿岭、寺儿沟、千儿岭(涿鹿)、孩儿岭、汉儿庄(迁西)、沟儿湾(昌黎)等地名。

  山东有台儿庄(枣阳市)、高儿港(东菅市)等。

  还有江苏的安儿浜(吴江)、虾儿坟(南通)、觉儿塘、猫儿桥(如东)、吓儿湾、兔儿塘、掉儿口(海安)、鹤儿湾(宝应)、奋儿庄(淮阴)、松儿铺(高淳)、马道儿(通州)、井儿头(宿迁)等。

  安徽的茶儿垄(黄山)、与儿街(霍山)等。

  黑龙江也只有帽儿山(哈尔滨东南)等地名。

  应该看到一些“儿”尾地名是演变的结果,例如:北京的土儿胡衕,明代称土胡衕,只以单字为称,清干隆后加“儿”,即今土儿胡衕;帽儿胡衕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清称帽儿胡衕;雨儿胡衕明代称雨笼胡衕,清代改作今称。

  综而观之,上述地名与岭南“儿”尾地名的源流关系清晰,显示岭南“儿”尾地名的命名者来自那里。

  四、特征

  “儿”尾地名有形、义、音三方面共同特征:

  一、构词形式一样。岭南和北方“儿”尾地名的构词基本形式有三种:①×儿。例如岭南有山儿(桂、粤)、水儿(桂)、岗儿(粤)、塘儿(桂)、寨儿(桂)、宅儿(桂)、铺儿(粤)、车儿(粤)、竹儿(桂)等地名,跟北方地名山儿(甘)、峪儿(晋)、楼儿(晋)、寺儿(晋)、塔儿(晋)、坟儿(晋)、枣儿(甘)等构词形式一样;

  ②××儿。例如岭南的青山儿、独山儿、岭头儿、岗头儿、坡头儿、沙洲儿、方田儿、军田儿、新庙儿、风车儿、富竹儿(均粤地名)、双岭儿、新村儿、火烟儿(均桂地名)等地名。也跟北方白岔儿(甘)、上铺儿、北寺儿(晋)、红岘儿、西水儿、白树儿(甘)、红庙儿、岩窝儿(川);等地名形式一样:

  ③×儿×。岭南有猫儿山、山儿冲、冲儿口(均桂地名)、岭儿寨、河儿口、塘儿头、木儿桥、车儿头、雀儿塘(均粤地名)等地名,北方也有千儿石、寺儿山、庙儿沟(陕)、河儿口、鱼儿泉、羊儿山(晋)、虎儿坑、鹿儿口、田儿坪(甘)、马儿庄、鸭儿湾、鸡儿湾(宁)等地名。

  它如官塘山儿(粤)、赵家庙儿(甘)等都由之演变而成。

  二、“儿”尾词义相同。“儿”的本义是“小儿”,《说文解字》:“儿,孺子也”。“儿”字用为词尾是从“小儿”的意义发展而来。开始可能作为小字(小名)的词尾。例如:

  吾不用黄儿之言……(考证:纲目正误。男女始生为黄,黄儿犹小儿也)。(《晋书·赫连勃勃》)。

  世祖武皇帝……小讳龙儿(《南齐书·武帝本纪》)。

  梁高祖武皇帝……小字炼儿(《南史·梁本纪》)。

  其母……生敬儿,故初名狗儿,又生一子,因狗儿之名,复名猪儿。宋明帝嫌狗儿名鄙,改名敬儿,故猪儿亦改为恭儿。(《南史·张敬儿传》)。

  词尾“儿”进而演变为小称。上述地名山儿、水儿、峪儿、塘儿、宅儿、铺儿、店儿、寺儿、塔儿等均有小意。这也显示用以命名地名的语言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小称“儿”尾现象。

  词尾“儿”容易由小称发展为爱称,感情上带有喜爱色彩,如小孩儿、小手儿、老头儿便是。地名月儿湾、月儿丘不是指小月湾、小月丘,而是指像月亮一样的河湾与田丘。

  三、语音演变各异。《广韵》“儿”汝移切,止开三,平支日,专家拟定中古音为ńzje(见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68页)。受诸多因素影响,“儿”字的语音在不同地方产生不同的演变。

  岭南“儿”尾地名中的“儿”由中古音         演化为        。如化州称小牛为            ,称小鸡为      ,“儿”均读为

   。个别地方“儿”的中古音演化为  ,如北海市称小猪为        ,称小鸡为。

  北方的词尾“儿”则由中古的              演化为

    。以山西长治方言为例,其语音特征是儿化,在一个音节上附加卷舌动作,使这个音节发生音变,像鸟儿niar434,鱼儿洼yar24ua42,猫儿站         等的“儿”,不是独立音节。

  五、时代

  探索岭南“儿”尾地名产生的时代,应先瞭解词尾“儿”的起源。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如果作一个比较谨慎的说法,应该说词尾“儿”字是从唐代才开始产生的。例如:

  鹅儿黄似酒。(杜甫诗)

  惊起沙滩水鸭儿。(李群玉诗)

  菱花罥雁儿。(王维诗)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金昌绪诗,见《唐诗三百首》。《佩文韵府》、《千家诗》均说是《盖嘉运诗》)。

  小车儿上看青天。(宋邵雍《小车吟》)。

  但以上都是书面语。

  “儿”尾地名的产生早于唐代。从地名学观察,地名的发展经历了体语(通过手势等肢体语言表达)地名、语言地名、图案地名到文字地名等形式。从“儿”尾的语言地名到“儿”尾的文字地名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例如:

  吴儿城,在陕西绥德县西北。十六国时期,夏主赫连勃勃父子破刘宋军后,强徙南汉人建吴儿城集中监视,《元和郡县志》称“赫连勃勃破刘义真于长安,遂虏其人,筑此城以居,号吴儿城”。

  吾儿峪,在山西黎城东北二十五里,亦作吴儿谷。《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年)赵德钧自吴儿谷趋潞州”。胡三省注:“吴儿谷在潞州黎城东北,《元史察汗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分兵屯上党,塞吴儿峪。”

  狼儿口镇,在直棣沧县南,接南皮县。《元史河渠志》:“沧州民告往年御河水溢,万户恐伤其屯田,筑塞狼儿口,故水无所溢,浸民田卢,乞遣官疏辟”,即此。

  沈儿峪,在今甘肃省定西县西北,车道岘南。《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巩昌府安定县车道岘,沈儿峪在其南,明初徐达败王保保于此”。

  从上看到,除吴儿城地名产生于十六国时期外,其它“儿”尾地名的产生均早于文献纪録。

  根据晋穆帝分苍梧立晋康郡,为大批迁入移民设郡立县的史实,可以认为岭南“儿”尾地名的产生至少从东晋就开始了。唐张籍《元嘉行》:“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亦可佐证“儿”尾地名产生的语言背景。

  六、结语

  “儿”尾地名是古代移民的见证,它在岭南汉语地名层中显示汉族南迁的情景。有“儿”尾地名的地方,无疑是当时南迁移民的聚居地。一个化州冯姓学生说他们的先人就是北燕时期从北方迁来的。作为遗迹,亦可据以追索其历史。例如,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为南迁移民在潮州地区析置义安郡,接着又在新置义安郡立义招县,《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八引《南越志》说,此乃“昔流人营地”。那么,义招县位置今何在?史载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析潮阳置普安县,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改为普宁县,属潮州府。清沿明制。今普宁广太镇有“儿”尾地名如富儿、富儿寿等,或许晋代义招县在今普宁县境,尚待专家考证。

  一般而论,“儿”尾地名群内居民使用词尾“儿”字,粤方言其他地区絶对不使用词尾“儿”字,广州人不说山儿、水儿、鸡儿、鸭儿等词语。

  将“儿”尾地名与现代粤方言比较,可看到社会发展,群体迁移与语言演变。例如“儿”尾地名群西面的南宁市没有“儿”尾地名,但市内街道、工厂居民多说“白话”(粤方言)。据载宋狄青征侬智高后留戌“逾二万四千人,以四千人屯邕州”(今南宁市,见《南宁府志》卷二十一),至今有平南村,居民说平话。明代南宁城很小,城里以平话为主,官府衙门说官话,白话势力很小。清代,下廓街官话是南宁普通话。后来广东人为了经商,沿西江而上到南宁定居,越来越多,南宁成了白话的天下,平话则退居郊区,而下廓官话则被压缩到一两条小街去了。同样,岭南一些地区没有“儿”尾地名,方言却使用词尾“儿”字。例如博白县称小猪为猪儿、称小鸡为鸡儿,但境内没有“儿”尾地名,也显示语言的演变。

  关于粤方言的起源,有学者说形成于西江中部。岭南“儿”尾地名群的北部正处于该地区。至于为什么“儿”尾地名未随粤方言的长期发展而向广州等地扩展,有待研究。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县图》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广东省国土厅,1989.9

  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6

  3、广东省封开县《标准地名録》封开县人民政府,1984.4

  4、广东省德庆县《标准地名録》德庆县人民政府,1981.10

  5、《钦州市地名图》(内部使用)钦州市地名委员会编印。

  6、《山西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2

  7、《陕西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4

  8、《甘肃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1

  9、《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6

  10、《四川省地图册》成都地图出版社,2004.2

  11、《重庆市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4

  12、《湖南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74

  14、《河北省地图册》地质出版社,2001.1

  15、《山东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1

  16、《江苏省地图册》江苏地图编辑组,1978

  17、最新版《江苏省实用地图册》成都地图出版社,2004.1

  18、《江西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10

  19、《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

  20、《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1982

  21、《资治通鉴》卷八十六。

  22、《晋书》地理志、庾翼传、赫连勃勃、晋书载记等

  23、《宋书·州郡志》

  24、《后汉书》郡国志、陈元传、马援传

  25、《汉书》地理志、儒林传、有关传表

  26、《隋书·经籍志》

  27、《新唐书·艺文志》

  28、《三国志》士燮传、薛综传

  29、清阮元《广东通志》

  30、《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三

  31、周去非《岭外代答》

  32、嘉靖《钦州志·溪峒》

  33、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

  34、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页68

  35、邵慧君《广东茂名粤语小称综论》《方言》2005第4期

  36、周祖瑶《广西容县方言的小称变音》《方言》1987第1期

  37、陈晓锦、陈滔《广西北海市粤方言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8、《长治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85

  39、《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40、刘熙《释名·释形体》

  41、饶秉才《广州音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42、《南宁市志·方言志》广西民族出版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