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干体港



  文/李瑞声 钟定世 苏景道 苏立柽

  西汉时期,朝廷使者率领一支船队,从徐闻、合浦出发,远航至南亚各国,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合浦,曾经是一个繁盛的港市。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沧海桑田,合浦港昔日的辉煌已成陈迹。

  追溯这段历史,并非简单的回顾,而是为了发掘珠江文化本来拥有的海洋文明。

  一、“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港口(码头)多元化

  国内外知名的“丝绸之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条陆上丝绸之路,它由渭水流域经西北地区穿越西域阿拉伯半岛扺欧洲地中海转达罗马各地。从公元前2世纪至此后的千余年间,这条翻越戈壁荒漠的贸易通道上响彻了清脆的驼铃声。另外,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从北部湾沿岸的日南(今越南境内)、徐闻、合浦扬帆起航,经南海海上航路,扺达东南亚、西亚、中非和欧洲各国。在这条航线上满载着珍珠、琉璃、黄金、丝织品的船只穿梭往来。汉代初年,合浦更是“邻接交趾,扼两广西路边枢[1]”的一个东南大都会,合浦环珠令人称奇不已。

  合浦,古称:“合浦郡,莽日桓合,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户。都尉治。”这是《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所称。《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虽然合浦不是首县,但设关。王莽政合浦郡为桓和郡,也把合浦县的关名改为‘桓亭’。‘关,要塞也。’可见,西汉王朝把合浦看成一个要地。”“建武十九年(43年),交趾平定后,合浦郡治由徐闻迁至合浦境内的旧州。[2d]”

  据历史资料,有进出口对外贸易业务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发祥地,应该是广东省境内的徐闻、合浦。《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很清楚:“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行船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至少到目前,这是我国南海海上对外贸易的最早记録。它与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同时形成。它的输出品以中国特产“杂缯”为主,故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其中日南(今越南境内)、徐闻和合浦均在北部湾沿岸,同是这条航路的始发点、起锚点,是祖国最南端的港口。合浦作为中外交通贸易必经之道,成为我国最早进出港就顺理成章了。总之,徐闻、合浦都是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从目前已知史书和发表的文章来看,还未发现有疑议或不同意见,更没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近年来,沸沸扬扬讨论得较多的是出海古港口(码头)的问题:

  (一)徐闻出海港口(码头)有今徐闻南端和海康(今雷州)之间争论。目前较为认同的是徐闻讨网港。

  (二)番禺(南海)港:“东晋南朝时,中外商船在广州贸易均在西来初地和坡山两个内港码头进出(西来初地在今十八甫。坡山在惠福西路,又称‘坡山古渡’)。隋朝在广州镇建南海神庙,也为出海码头[2a]。”广州日报:“南海神庙,海上丝路千年始发港。”指出:“广州港四易港址,南海神庙是最早港址,也是历史港市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建筑,史载是吴晋南朝时期各国来广州者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地方”[4]。南方都市报:“黄埔港在今黄埔村,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外港,历代相传,是唯一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港[3a]。”

  随着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繁盛,内外港港口(码头)也进一步扩展,内港向外移动,外港向城内靠近。并增加一批外港[2f]。南方都市报:“唐朝时代又分内外港码头,内港包括光塔码头,并设光塔作引航灯塔,内港还有兰湖码头。外港包括今天香港的屯门和黄埔南岗的海神庙。明代广州的内港已移至城外岘子步(十七甫)的‘怀远驿’码头[3b.2f]。”

  “近海外港,宋元时代的‘扶胥港’因淤积等原因,逐将港码头移至黄埔洲(今海珠新滘的黄埔村)琵琶洲(琶洲)一带,并建琶洲塔、赤岗塔。这二塔与番禺莲花塔成为广州的三支桅杆,成为明代河道上往来船舶的航行灯塔。此外还有在今花地附近的大通港及南濠街一带的东濠、西濠码头。”

  “除上述的港口(码头)外,从专用方面分析,单从今天的荔湾区就有12个古码头,西汇关、泥城(又名西场)、同戈船澳、绣衣坊、白鹅潭、浮丘石、怀远、十三行、米埠、谷埠、海鲜、联兴等十二个港口(码头)[3c]。”

  列举广州港口(码头)目的是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地理条件等的变化和功能用途的不同可以得出一个理解,即同一时期有几个(种)港口(码头),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多个港口(码头)。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发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变化发展,既有新的出现,又有旧的被淘汰;既有长盛不衰的,又有衰落消失的。“每个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有条件的。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发展,又在一定的条件下趋于灭亡,条件是十分重要的[6]。”

  (三)关于合浦出海港口(码头),刘明贤先生在《最早的合浦港在哪里》文中指出:“由北大、清华、剑桥、澳门、香港、复旦、中大等名校数十名教授参加的全国性的“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后,对遍布于北海各地的众多港口参观研究,专家们各说不一,亦各有道理。”“上述专家和史籍提出的始发港总的认定是古合浦港(即三汊港)。然而具体的港口有廉州、廉州海门、海角亭畔、干体港、海门、冠头岭、北湾、总江口、西洋江、英罗港和大廉港等十一个之多。”并指出:“学术研讨会已经明确的观点:‘同一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始发港,不同时期都有始发港。’上述港口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同时期的合浦始发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必褒此贬彼[5a][11]。”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是辨证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上述广州番禺港所指出的始发港口(码头)的变迁就说明这点:且始发港港口(码头)不一定设在县城,也不一定是港口不可能脱离城市相对密集的人群而存在的。更不应过早地“锁定”某处就是最早的始发港。

  提出不同港口(码头)所在地,各有其理由、用途和根据。当然也有真伪之分,应由历史文献为依据,特别是考古资料来肯定。我们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徐闻、合浦港。但每个港口就不止一个码头,而可能是多个码头。港口的形成就要以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外贸需要而自然形成,而变迁、淘汰、消失或发展完善、兴盛甚至长期不衰。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人们对于周围事物认识的发展,都必须从具体材料出发,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加以分析研究。社会、生产、生活也处于不断的运动的变化中,没有一个社会是永远不变的。没有社会生活社会形态的不断运动、变化就没有人类的历史[6]。”上述观点是符合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的。

  船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秦代岭南沿海地区的造船技术虽已达到对外贸易航运的要求,但直到西汉造船技术还落后,指南针技术尚未应用于航海事业,风帆也未出现,航海主要也必须利用海流。黄伟宗教授《应当重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一文中明确提出:“汉代时的航海业刚刚起步,不可能有完整的航海条件,也不会有今天这样完善港口,而且始航是群众自发的,是零散的,只要是适合于出航或停船的地方都可作出海港[39]。”而且当时“船的吨位也比较小,因此船靠岸的要求不高,港口(码头)要求也比较简易,港口(码头)不像近代的完整,甚至是江岸坭坎,但水深达到靠岸即可,用跳板搭岸即可装卸收购货物,如距离太远,尚可跳板搭跳板,低落高上无大碍[5b][38]。”我们年幼时从干体坐船去北海有这亲身体会,因此在当时同一港口有多码头的论点是可行的。

  《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孟尝传》称:“(合浦)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晋书·陶璜传》五册1561页云:“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农田,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往来,以珠贸米。”合浦盛产珍珠,驰誉于世,过去当地人民常和外商以珠贸米,进行物物交换和贸易。从这些史书记载材料可知,仅出珍珠而不产粮食的合浦,商贩常通,郡民可用珍珠买换粮食。正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所说:“合浦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形成一个港市,这里所生产的珍珠,水边居民多以采珠易米为主[2b]。”林宝光先生提到:“北海和合浦一带地方有句老话:‘生长海隅、衣珠食珠。’也就是说,采捞珍珠是当地人民赖以生活和致富的基础[8a]。”

  值得一提的是采珠的条件和技巧,《岭外代答校正》一书所述:“宝货门、珠池,合浦产珠之地,名曰断望池。在海中孤岛下,去岸数十里,池深不十丈。蜑人设而得蚌,剖而得珠。取蚌,以长绳竹篮,携之以没。既拾蚌于篮,则振绳令舟人汲取之,没者亟浮就舟。大幸遇恶鱼,一缕之血浮于水面,舟人千恸哭,知其已葬鱼腹也。亦有望恶而浮,至伤股断臂者……[7]。”这表明能采珠要有一定的条件、技巧及危险性,不是任何海边的地方都可以进行。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珠民是分散于产珠的海边,珠贩分散到珍珠产地收购珍珠。没有什么集购、集散、物流的要求,更没有什么前仑后码头的集装箱的需要。珠民采到珍珠就以珍珠“贸籴粮(换粮食)了。”这事更说明港口(码头)的“分散”、多港口(码头)的存在,产珠比较集中的地方就可能有码头的存在。当然随着时间的迁移,造船技术的进步,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业已兴起,政府加强贸易的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的变化,港口(码头)也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淘汰、消失一些,发展兴盛完善一些,也有可能出现一些新的港口(码头)。前面讲述古番禺港的码头变迁就是多港口(码头)观点的例证。更说明码头(港口)不一定在县城的旁边。正如黄启臣主编《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所写:“综之,徐闻、合浦、番禺均可以成为西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从理论层面说,在一般情况下(特殊者除外),凡是港口,均可以载货出海,都可能成为始发港之一。港口本身没有垄断性。所以始发港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2c]。”因此,合浦干体港(三汊港)初期形成的港口(码头)具有分散性、多元性是存在的。

  其实合浦县(郡、州)的建、废、复也是不同时期而变迁的。包括廉州府在内的合浦县的废复就有多次。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记载:“合浦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治所在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县南)。东汉时移治合浦县(今合浦县东北旧州),三国吴黄武七年(228年)改为珠官郡,孙亮时复名合浦郡,南朝齐又还治徐闻县,梁仍移治合浦县,隋开皇时废,大业初复,改禄州为合浦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又改名越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廉州为合浦郡。干元元年(758年)复名廉州[9]。”

  《广东通志》详细列举建废县城十多处,我们简单摘出其所废城的名称:越州故城;安昌故城(刘宋置郡);石秋三县(唐宋武德五年置,贞观十二年废);珠官废县(吴置);龙苏废县;封山废县(萧齐置郡梁陈间废县);蔡龙废县(唐置);大廉废县(唐置);东罗废县(唐置);廉昌废县(唐置);珠池废县(唐置);盐场废县(南汉置);石康废县(宋置);废太平军(宋置)[10]”。

  上面材料说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县治。更说明同一时期的不同的始发港口(码头);不同时期都有始发港(码头),它们均属合浦干体港(三汊港)。

  二、从有关文献资料看合浦干体港(三汊港)

  合浦古港,即干体港,而干体港即是三汊港。上面提到,刘明贤先生指出:“专家们提出最早的始发港合浦港(三汊港)有廉州、廉州海门、海角亭畔、干体港、海门、冠头岭、北湾、总江口、西洋江、英罗港和大廉港等十一个之多。”究竟汉时最早的始发港应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呢?刘提出“最早始发港的条件有五条:一、必须是横贯郡境内的南流江最早又最近的出海口;二、必须是距郡治或县治交通最方便又最近的出海口;三、必须是开拓这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船主和货主住地交易点及仓储最方便的地方;四、必须有利于造船和修船的工场和码头;五、必须具有举办出海仪式的场所和建筑物。”陈先生详细研究分析后,“可以大胆地得出古合浦港最早的始发港是干体港,而古干体港最初在今廉州镇海角亭畔的当年西门江与海交界处。干体港后因南流江的淤塞而迁至今干体水儿村一带,并建立了干江天妃庙[11]”。

  我们认为刘先生从古籍文献、史记、各种专家的论文以及地理、地质资料,并实现考察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论点是正确的。我们并认为在同一时期,廉州的海角亭畔和今天干江(即干体水儿村一带)是同时存在的港口(码头)。因南流江的淤塞,海角亭畔的港口(码头)失去作用,而干体港口却继续发展、完善、兴盛。黄家藩先生指出:“在合浦的三汊港水儿村亦发现古造船场遗址。”数年前西门江江底清淤工程意外地发现了修船工场的遗址[12]。邓家倍先生也指出:“战国时造船厂(战船)遗址,清同治年间,乡人曾在廉州九头岭下发现船厂遗址,挖出造船木材坚如铁,其中一方形大木,长达20丈。可以想象当时船厂规模之大。反证了合浦的‘越之流人’在此造船到印度去的可信程度。[37]”

  值得注意的是刘明贤先生指出:“干体港所在地是今海角亭到文昌塔和九头庙附近[37]。”广西新华通讯社网站文中指出:“而现在的廉州镇在唐代称海门镇,古称海门,意为海之门户,故称海门镇[13a]。”周胜皋先生指出:“文昌塔在干体海口”,而且是“全郡砥柱,最关紧要(已上廉江府志)[8a]”,“西门江与今下游的干江的分界线是在距海角亭不远处的今文昌塔后九头庙,九头庙与干江镇的直线距离不足五公里[11][14]。”可以得出结论:西门江口(海角亭畔)至今干江是干体港的范围。“三汊港第一汊是干体乡的出海口,干体至冠头岭一带称为海门[11][14]。”因此更进一步认为冠头岭至海角亭畔是属于干体港范围。

  黄启臣教授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书中说:“合浦港口则在今合浦县城廉州镇西南五公里的三汊港(今干体圩旁)[2d]。”

  林宝光等编着《大西南的门户—北海》书中指出:“北海港是古合浦的一个港口,当时港口主要作业区在今北海港东北约十公里的三汊港(今合浦港干体)[8b]。”

  广西新华通讯社网:“海上丝绸之路”一文指出:“合浦古为百越之地,岭南祖先(越人)生活在南流江两岸,秦灭楚后挥戈南越,统一中国,‘以卒凿渠(灵渠)而建粮道,而与越人战。’”“秦平南越后。大批移民南下,带来了中原先进技术和文化,加快了合浦地区开发。”“由于军事上需要合浦已成为通往交趾的必经之道,由南流江而下,达合浦干体港。”“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水陆并进,会至合浦、征西瓯。”“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从中原出发过湘江,入灵渠开凿桂门关入南流江,经合浦港出海,再沿岸西行……经乌雷岭达交趾。”“高骈征南诏时在合浦西门镇(今廉州镇)屯兵三万。”“高骈的军队在合浦港(干体港)沿岸西行进交趾讨伐南诏军队[13b]。”

  《太平寰宇记》云:“大观港至冠头岭之海域即称海门(宋太平兴国八年在今廉州镇曾设海门镇),它不仅是合浦军事要塞,亦是一个依山傍海的良好港口,是海疆的一大都会。”“南流江自州江分五支流入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干体港‘扼江海之交,为合浦门户’,与‘栀船泊入港之口’的北海成为海门,自秦汉至明清,此港为我国对外贸易交通之重要港口。”“合浦西海古港,多以南流江为依托,扺合浦的外围商船往中原,经干体港溯南流江而上……自汉以来,合浦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通商口岸。”“中国与外国交通,一是陆路……,另一条是从中原出发经湘江人灵渠过桂关,沿南流江而下合浦,再由干体港沿岸西行到交趾,再到印度半岛等国[15]。”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周家干先生的《合浦干体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一文详细论证“干体港是始发港[16]。”

  黄家藩先生《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云:“根据普通的看法,南流江出海口三汊港便是‘古海上丝绸之路’起锚点的古合浦港[12]。”

  李志俭先生的《北海港的形成及其发展》云:“作为扼江海之交的干体形成主要口岸。”又说:“商人由廉州海门启程扬帆,顺北风只需几天就可扺安南[17]。”

  潘阴辉先生《海上丝路的伏波古道》认为:“由合浦干体港出海,驶船到西场海面入大风港”……“这条水路交通线,史称‘伏波古道’。”《防城交通史》还指明“伏波率二万余人,楼船2000多艘,经湘江过灵渠,从苍梧到博白,沿南流江到合浦干体港,擂铜鼓操作练水军[18a]。”

  他又在《合浦古代水运交通》中引越南黎史籍说:“北风自冠头岭发舟,西南行一日,至永安州,由至山大盘塞,过永泰,万春即至国都不过五日。”并说:“安南使者扺京进贡后,回程溯湘江过灵渠……再尚南流江扺廉州构帆。落脚港口认定是“干体港[18b]。”

  他又在《舶提举司与明代合浦的航运——合浦古代水运交通史》中指出:“外国船舶经云舶提举查验后.装载着沉香、胡椒、象牙、犀角、珠玑、宝石的外国海泊安南四屯岳山水道,绕防城白龙尾,出钦州岛雷岭后,直望冠头岭到廉州干体港,货物过驳到河内长船后溯南流江入中原……[19]。”

  合浦籍的台湾教授周胜皋先生提出:“文昌塔在干体海口”,和“海角亭当时濒江临海,烟波浩渺[20]”,意认始发港是在西门江海角亭畔这个“干体海口”一带。

  《广西通志·自然地理》(276页)明确指出:“在历史上合浦港(即三汊港)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认定始发港是“三汊港(干体港)”。

  《大西南的门户——北海》一书指出:“文昌塔在干体海口”,“文昌塔”就建在古称“干体海口”的地方,而且是“全部砥柱,最关紧要(已上廉州府志)。挑明瞭今海角亭到文昌塔和九头庙附近的当年海口是干体港的所在地。”“汉代广东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形成必然促进番禺、徐闻、合浦等城市的发展。干体港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形成一个港市商业也繁荣起来[8a]。”

  苏立柽《干江述古》中说:“合浦干江,即古之干体。干体港为合浦门户,自古为中国南方军事要塞和通商口岸。”《方舆纪要》:“合浦南濒大海,西距交趾,因两粤藩篙,控夷蛮要地。”“由干体海口西过大观港、乌雷岭便到越南。”《新唐书》:“载高骈征南诏中原出发,过灵渠、越桂门关,沿南流江南下到干体港,然后西达交趾。”“宋宝佑间,倭船入寇,理宗诏廉州沿海,严申防遏。明洪武27年(1394年)太祖朱元璋下诏合廉州防倭。到了清顺治时,更在干体设干体营,置游击(相当于后来旅长)、守备(相当团长)。康熙时,干体营官兵定额1518员名。有大小兵船十一艘、灰斗船四艘、艚船七艘。康熙57年(1717年)申洋禁,在八字山建炮台。光绪11年(1885年)法军侵越,法舰窜南沥,炮轰北海,合浦戒严,干体又筑土堡红坭域、白坭城以防守。这都是干体在中国史上作为南方军事要塞的事例。”“合浦全郡之水,皆从干体港入海。港口宽广,地势险要[21]。”

  《合浦地名志》:“干体海口,是廉州门户,扼江海之交,秦汉至明朝,此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要地。”《廉州府志》也有“廉郡合浦,附郭面海背山,南十里干体海口,为廉州门户,干体至冠头岭大观港数百里海面辽阔,迫外郡城。由干体过大观港、乌雷岭便到越南。”

  《岭外代札》有“南安舟楫,自其境永安,朝发暮到,入干体港,溯江上廉州。”“合浦自古和越南地域相连,从干体来往越南,它是最近最通畅的海口,也是中国古东南亚海上交通贸易的最前站。”

  刘明贤先生指出:“上万座古汉墓集中葬于今文昌塔附近的‘干体海口’,说明合浦这个‘古干体港’与墓主人的关系微妙[22b]。”

  《廉州府志》也有“圣至威德远播,薄海从风,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山航海,源源而来。当时中国远销东南亚的商品,都从干体港出口,外贸也由干体港远销中原。”

  刘明贤先生《最早的合浦始发港在何处》(上)也提到:“作为扼江海之交的干体形成主要口岸……马伏波……到合浦干体港擂铜鼓操练水军和征交趾时由合浦干体港出海。”又说:“干体港是横贯县境的南流江最早的主航道(即第一汊)仅次于海门镇的最早又最近的扼江海之交的出海口;也是距郡、县治所仅次于海门镇的交通最方便又最近的出海口。合浦三汊港的干体港的水儿村亦发现古造船场址,可以造船和修船[22b]。”

  《广东考古辑要》写道:“过高沙斜阳岭……北有小水注之,又西行十里,北有英罗港受小水注入合浦县境内,又西行四十里过望断池、仙姑沙围周墩,折北东行十里转东行四十里,北有三汊港(干体港)[23]。”

  《广东海图说》卷八十六地略图的附图中标明合浦县府以南有九头岭、干体营、八字山炮台等,并指出:“冠头岭在县南八十里,西南临江,东北去干体营……。合浦七十里……在合浦归德乡、通广西山诸寨乃木头岭、猺獞山出没之所为干体营。……合浦县鹿井、三村二寨,在县西南干体营[25]。”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出版的合浦地图,还标有三汊村、汊陇村的地名。它们距今干江只有1-2公里。

  综合所述,合浦干体港早在西汉时已形成为重要港口,它既是一个重要对外贸易的商港,与越南、缅甸、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欧洲有进出口贸易,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军事要港。以后,从西汉到清末,干体港不断发展兴盛,曾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对外贸易和军事港口。

  三、汉墓的地域分布基本上属古干体的范围

  汉墓是当时遗留下来考古证据,墓葬的多少、级别高低、规模、陪葬品的多寡、工艺、原料等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那时该地方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社会面貌,故汉墓是有说服力的。

  陈瑞业先生《古墓分布与汉代合浦港遗址》一文中指出:“从《汉书.地理志》记载可知,汉代合浦港是一个海外贸易商港,历史近千年,云集了众多富商巨贾、达官贵人,而汉至南朝几个历史朝代的墓葬盛行大封土之风,这些人死后,必然按当时世俗修筑坟墓,构筑大封土,所以在古港郊外必然遗下成片当年的墓群而留存至今。”“这些地方正好处在南流江下游冲积平原的边沿丘陵地带。这里数以万座的古汉墓全部分布由北偏南流去的州江入县域河段的西门江东岸(左侧)。”“而西门江西岸(右侧)则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却一座汉墓也没有[26][27]。”

  梁思奇先生《合浦古汉墓郡——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作证》说:“约70平方公里的汉墓群保护区内埋藏着数千座汉墓,如果你在平坦的地面看到一个突起的土堆,当地人会告诉你,这封土堆是汉墓的特殊标识。与有编号1200多座有封土堆的汉墓相比,平地下的汉墓数量更多[31]。”

  广州合浦学社会科学通讯“关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讨论研究综述”提及:“合浦汉墓群规模大,数量多,且出土文物之丰富,档次之高,据合浦博物馆介绍,合浦县域廉州镇附近的汉墓群有封土可数,并已作标号的为1056座,以通常1:5.3的比例计算,连地表下的共6000座(已清理挖掘为数百座)。北插江一带是1:8到1:lO。此外,至今有40多条自然村和多家厂场建在古汉墓葬区内,覆盖了大片大片地下古墓。”“合浦原有古汉墓估计在1万座以上[28][29]。”

  《合浦县志》中介绍:“合浦古汉墓群主要分布在环城乡、中站、杨家山、禁山、平田、廉南、廉东、冲口、堂排、廉北、清江10个行政村的范围内,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8公里,地面尚存的封土堆千余座,已清理的墓葬400座。”

  周胜皋编着《何日珠还合浦》认为:“合浦古汉墓群是以如今的文昌塔附近为主要地带的,而‘文昌塔’在干体海口[20][14]。”

  刘明贤《最早的合浦始发港在何处》(下)指出:“上万座古汉墓主要集中今天文昌塔附近的‘干体海口’,说明这个‘古干体港’与墓主人的关系微妙[22b]。”

  上面论述过“冠头岭至海角亭畔是属于古干体港的范围”。所以《县志》所列的环城乡、中站、杨家山、禁山、平田、廉南、廉东、冲口、堂排、廉北、清江等十个行政村都属于古干体范围,其中包括丰门岭、北插江等。具体看,合浦博物馆《合浦汉墓出土文物》中所提及的墓葬地包括:望牛(州)岭、文昌塔周围、黄坭岗、风门岭、盐场堆、凸鬼岭、北捭江、红旗岭、母猪岭、双江桥、草鞋村、白花垠、九头庙、日头岭、高岭、洗鱼水、水磨、烟楼、东边坡、干塘等,以及近年挖掘墓地的罗屋村[30]和准备挖掘的“四方岭”土堆范围的汉墓。因此可以大胆地说:当时合浦(廉州)和干体的关系与广州和番禺、佛山和南海、江门和新会、肇庆和高要的关系相似。

  《合浦县志》在地理篇中写道:“南流江河口,古称三汊港,在汉代即为中国与东南亚交通贸易重要口岸,南流江分五条支流在县城西南入海。它们是:干流河口、木案河口、汊陇江河口、大风江河口。”刘明贤《最早的台浦始发港在哪里》指出:“三汊港第一汊是干体乡的出海口。而第二汊、第三汊的地质勘探资料证明这里原是一片汪洋[11]。”所以到目前为止汉墓的发现(掘)均在第一汊干体出海口的沿岸范围,也就是《县志》所列出的lO个行政村的范围内。

  从已知的地理地质条件分析,风门岭海拔51米,佛子岭61.7米、罗屋村附近红岭头43.8米、望牛岭34.4米、凸鬼岭30米,关冲、九头庙(岭)等均在“文昌塔”附近海拔30米高处,以前称高岭。这些地方均是红土层地质。上禁山、下禁山、杨家山以及冠头岭等地都是红土层。现今干江郊外的在中法战争所筑的红坭城更是红土层的代表。这说明古干体附近的丘陵地带,不是所谓“海边淤塞地带”。既然古干体是“出海江口”,周围又是丘陵地带,汉代人死后葬于这一带是很自然的事。

  再从挖掘的“合浦汉墓群是规格极高数量极多的汉墓群”来分析,据《合浦出土文物展》解说词及史书记载:如1971年发掘望牛岭一号西汉墓出土的245件文物中,其中有风灯、铜屋、三足盘、铜仑、龙首铜魁等。物展中有五件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先后到日本、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墨西哥、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参加展览。除已知望牛岭一号墓为西汉墓外,还有风门岭盐堆l号、文昌塔153号和凸鬼岭17号、22号、30号墓等出土有玛瑙、穿珠等。

  1978年北插江1号西汉墓出土铜足盘、盛水器、铜博山炉、铜鍪、铜鼎、饮食器及容酒器。

  1998年红头岭34号西汉墓,出土深蓝色玻璃杯、湖蓝色玻璃杯及玻璃碟等。

  1978年凸鬼岭1号西汉墓也出土玻璃器皿。

  1975年堂排村发掘四座西汉墓出土了270余件器物,文物级别极高(略)。

  1979年在县城东南郊北插江的盐堆,发掘一座男女合葬西汉墓,陪葬品有陶器、铜器、漆器、玻璃壁、琥珀、玛瑙、水晶等97件。

  此外还有西汉与东汉交替时期的墓及东汉时期的墓。其中有风门岭、凸鬼岭、炮竹厂、罐头厂、五旗岭、文昌塔生资仓、橡胶厂、母猪岭等地挖掘的汉墓。

  苏立柽的《干体述古》也指出:“干体圩旁禁山,村内曾挖掘一古墓,为汉代墓葬,禁山村外,似此古墓小丘,丛簇不少,都是豪封巨葬,多为汉代墓群。有待挖掘[21]。”

  在现干体中学内,解放前曾在开辟操场(即烽火台旁)时曾挖去一批古墓,可惜当时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古墓物变成私人财物,甚为遗憾。

  还值一提的是,梁思奇先生《合浦古汉墓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作证》提到:“去年8月份发掘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了三枚刻有墓主名字‘黄超’的印章[31]。”

  据合浦博物馆解说词中介绍:“合浦古汉墓出土文物极多,每墓出土十件到几百件。”“目前合拥有国家一级国宝2l件,是县级之最。”“合浦墓出土的舶来品品种繁多(杂)、数量众多,规格极高,这就证明瞭两汉时期合浦与海外贸易的昌盛繁华。”因此可以说,合浦(干体港)这个著名“古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当之无愧的。

  四、文化古迹说明干体港曾是一重要的兴旺发达的港口

  汉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形成,必然促进番禺、徐闻、合浦等城市的发展,干体也随之发展形成一个在当时十分繁盛的港市,干体的文化古迹,就是干体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物证。

  干体(今干江)的文物古迹很多,先从官道说起。周德叶先生《合浦至北海的“官道”与泥城》一文指出:“合浦有一条从县城经干体到北海的小道,被称为‘官道’。这是因为干体港和北海港不但是廉州府所属,同时又是合浦县城重要门户,所以廉州府、合浦县的官员到干体北海视察时,这条小道是必经之路。久而久之,这条道路被称为‘官道’。官员出巡一般从南城小南门出城,先经府学宫、车沟底、冠带桥(又称官带桥,位于今草鞋村附近)、金鸡岭(今廉南路农机公司附近)、急功兴学牌坊、三界庙、高岭(今望卅[牛]岭)、封诰牌(为清末任皇帝蓝翎侍卫韩烈彪夫妇的生平事迹碑,两碑立于旧称扒沙的地方)、禁山、山边、干体、沙墩、烟楼、叉路、庙山、高德、拉车头、茶亭、北海。这条官道不但是一条接连合浦与干体、北海的交通要道,在军事上也是一条沿海防守要道。这条官道,后人又称‘廉干大道’。”由此可见干体(港)在当时的重要地位[32]。

  文昌塔,它建在望牛(卅)岭,是古称“干体海口”的地方,且是“全郡砥柱、最关紧要(廉州府志)”、古地辖干体,距干体7.5里,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为廉州知府陆基虞创建,塔为八角叠涩重檐的楼阁式,塔层垒七级,楠有葫芦、空心砖塔,高十丈有余(约34米),塔基外径约8.7米,壁厚约2.75米。塔的造型挺拔、宏伟壮丽、巍然独特[21]。

  《县志》云:“郡城南隅无高岗,江流斜去,形家所忌,故民无储蓄,科目也寥寥。故建塔以镇水口、与郡城小南门遥相照,取丁火之义。形象谓之文笔[21]。”“塔南望大海,北抚城垣,东有东山郁郁苍苍,西临倒流、河水荣带。”牛角岭一名望牛岭,又称望卅岭,文昌塔就建在望牛岭旁。

  “文昌塔东越官道,有三界庙。”“三界本为佛家所谓的欲界、色界、五色界,是凡夫生死往来的世界,人们把它拟人化,望神像代替,故庙联有‘灵通三界’的说法[21]。”

  “文昌塔东北有双贞亭,是纪念两个贞女的建筑。亭里有碑传其事,但亭已拆去,碑表也失。现知道的只是倒流村侧贡林炳章的幼女一人,女幼许某氏,迄长,某氏家贫且不仁,阴谋娶女后把她卖给青楼,女悲愤,夜投江死。检尸,衣服遍体密缝,发绾髻不乱、凛凉有生气。事出嘉庆癸酉六月二十一日。其一也姓林,今已失传[21]。”

  文昌塔、三界庙、双贞亭三足鼎立,远近闻名。

  文昌塔南行,有金山桥,小桥流水,人间的幽境。刺斜面南行,有九头庙,也称天后宫。九头庙因九头岭得名。《廉州府志》谓九头岭“脉自大廉山,远府城东,折而西,过廉江,江行见之,其头有九,故名山。麓有天妃官(即九头庙)。”庙旁有汉马援征交趾的造船修船厂址。

  合浦旧有“一寺三庵十二庙”,干体则有六庙八社和六宗族祠堂[21]”。现仅存天后宫(即天妃庙)和东西楼(即文武庙)。六庙是:

  ①天后宫即天妃庙。干体为渔村,村人朝夕在海上作业,所以对天祀后很虔诚。干体六庙中也以天后宫建筑宏伟。“天后宫”是船主及渔船出海前叩拜天妃娘娘保佑的出海仪式不可少的理想场所。可惜“文革”之初,指为四旧,一夜之间尽成斋粉,良堪浩叹。现仅存一间空小厅。

  ②文武庙,后辟为干体学堂,即今干体中学前身。祀潼梓文昌与义勇关圣,两人出生相隔千年,现在幷坐在一起。中座供至圣先生(即红庙),两庑供乡先贤牌位,为宾兴所在地。宾兴馆在乡设宴以待应举之士的地方。文武庙现已改建,仅留左右两楼,北曰吕仙阁,南曰藏书楼。过去地方有警在此设指挥部,以节制红坭城。周德叶先生《干体东西楼》所指即文武庙。东西楼原为文武庙前两栋相向而立的阁楼建筑,两楼相距15米,干体人根据两楼的座向,初称东西楼,西楼阁用来供奉“八仙”中的吕洞宾,称吕仙阁;东楼用来存放经书,称藏书阁。后来将楼辟为小学和中学,今为干体中学。校内仅收藏一块碑刻,是记载筹建工程若干块碑刻的最后一块,不但记载了建庙时间(同治十年),还有建筑师名。东楼宽8.3米,长8.5米,两层,底高4.75米,正面为中间大两旁小的三个拱门。拱门为宽1.2米的前廊。顶层高约4.5米,三面廊,歇山顶,是较典型的阁楼。正脊、垂脊、饯脊和二楼栏杆原来安装各种饰物,各种饰物都是吉祥物或某一故事的人物。可惜这些饰物在“十年浩劫”中被毁。东西楼建成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依然能完好挺立在干体的高坡上,可见设计和用材质量的优势。这两楼不单是古色古香的特色,又是近代中法战争和近代干体中小学发展的历史见证。[35]。

  ③龙王庙。龙王六手蓝面,乃海神,是“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唐宋民间信仰》一书中写道:“海神天妃的传说起源很早,在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载,《山海经》中就多提到海神:人面马身、珥两黄蛇、践两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皱处东海,是为海神。”庙旁十五户祠,后与十五户祠共辟为“海汇小学”(今干江中心小学)。庙前有字纸亭,上塑“敬惜字纸,功德无量”八字。是集全村销毁字纸的地方,可见当时已有一定文化修养。门前建有戏台,节日有戏表演以示功德[36]。

  ④康王庙。毗近龙王庙,庙前有古榕树两株,大约要十多人合抱这么大,枝叶扶疏,根干虬曲,风景絶佳。两大树在大跃进期中已被砍去烧炭炼铁。康王庙有祝工,常年香火不断,解放初期仍兴旺,崇拜者甚多,为干体邻近乡民远来朝拜者之所。

  ⑤三婆庙。甚为民拥,居民心事前往求之;天旱之年,抬三婆游行求雨。现已作民房。

  ⑥观音堂。原名接龙观。现置入干体中学校里。前祀真武帝,配祀十八罗汉,罗汉塑像艺术很好,后祀观音,观音对面有护法韦驼。房有藏经阁,过去曾有女尼潜修其中。观名“接龙”,是形象地说干江的龙脉,来自东山,龙气从东方来,经过这里,然后蜿蜒南行,结于文山里(干江圩尾),为莲花地。因龙气所经,故庙颜“接龙观”。庙联“山势接正龙”便是这个意思。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

  本文得到中山大学历史系黄启臣教授的热情指导,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海上丝路 广州日报 1998.5.10(十版)方英。

  [2]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 黄启臣主编 广州经济出版社 2003.5

  a)第90页 b)第66页 c)第49页 d)第43页 e)第90页 f)第393页 g)第57页

  [3]南方都市报

  a)翻开一段尘封的历史:黄埔古港历史在江对岸轮逥 2003.11.28.D101

  b)古代广州港口的发展脉络  2003.12.1 C81

  c)荔湾古码头  2003.12.4 D89

  [4]南海神庙  海上丝绸之路千年始发港 广州日报 2003.8.26.B9

  [5]最早的合浦始发港在何处  刘明贤

  a)(上)北海日报  2002.3

  b)(下)北海日报  2002.4

  [6]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  人民出版社1978.3.北京

  [7]岭外代札较正  第104页  中外交通史籍丛书  中华书局  [宋]周去非着  扬武泉校正  北京冠中印刷厂  1999.5.版

  [8]沿海经济特区和开放港口城市丛书:大西南的门户——北海  林宝光等  海洋出版社

  [9]中国历史地名辞典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6. 南昌  第325、95页

  [10]广东通志  (清)阮元修、陈昌齐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  初刊1822年,壹、1864年、1943年、1988年12月卷二百十七(第3849页  古迹二、城址二、建置二)

  [11]最早的合浦始发港在何处  北海日报  2003.3  刘明贤论文集第16页

  [12]南海“海上丝绸之路” 合浦始发港具体所在刍议 黄家藩  北海日报  2002

  [13]广西新华通讯社网:景点名称:海门 a)  b)

  [14]周胜皋:何日珠还话合浦  第120(引自道光版广州府志卷五,舆地志古迹第七页)

  [15]摘自《太平寰宇记》(来自刘明贤论文集)

  [16]《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98-103页  周家干论文

  [17]北海港的形成及其发展  李志俭(来自刘明贤论文集)

  [18]摘自潘阴辉《海上丝绸之路的伏波古道》

  a)来自刘明贤论文集:《最早的合浦始发港在哪里》一文

  b)摘自潘阴辉:合浦古代水运交通

  [19]泊提举司与明代合浦的航运——合浦古代水运交通史  潘阴辉  北海日报  2002.3

  [20]何日珠还话合浦  周胜皋  第260页

  [21]《干江述古》北海文史  十六辑  第168页  苏立柽

  [22]《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索开通和发展》  a)(上)北海日报  2003.3  b)(下)北海日报  2003.3

  [23]《广东考古辑要》第五卷  水道  光绪十九癸巳岁,春开雕

  [24]《广东海图说》两广总督张之洞  光绪十五年十月  广雅书局刊

  [25]《广东通志》卷八十六 舆与略图  (清)阮元修、陈昌齐、刘彬华等慕初刊  1988年(重三)

  [26]古墓分布与汉代合浦遗址  北海日报  2002年  陈瑞业

  [27]西汉合浦郡治初探  北海日报  2002.3.22  陈瑞业

  [28]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讨论研究综述  广州合浦学会社会科学通讯  2003. 四期 第11页

  [29]引自陈瑞业《合浦古墓知多少》(来自刘明贤论文集)

  [30]光明日报  2003.12.8 A2

  [31]合浦古汉墓群——为合浦海上丝绸之路作证  梁思奇 北海日报   2003.7.28

  [32]合浦北海的“官道”与泥城(珠城史话)  周德叶  北海日报  2002.12

  [33]合浦禁山烽火台史话  周家干  北海日报  2002.1

  [34]干体牌坊追忆  周德叶  北海日报  2002.6.17

  [35]干体东西楼  周德叶 北海日报  2003

  [36]唐·宋民间信仰  贾二强着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

  [37]合浦,中国海上“丝路”的最早起点  合浦学会社会科学通讯 第二期第12页

  [38]合浦北海与海上丝绸之路 刘明贤论文集第30页 2004.2.1

  [39]《应当重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黄伟宗  (引自“合浦北海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第45页 2004.2.1)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