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鉴江文化是茂名地域的母文化



  —茂名市特色文化调研报告

  文/黄伟宗

  2004年秋到2005年春,笔者与多学科的专家一道,在云浮市发现南江文化走廊之后,紧接着又对云浮、阳江、湛江、茂名等市进行了考察,提出了这粤西四市同属南江文化带的观点,受到四市领导和学者的重视。在这次“茂名特色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我想更进一步地以这个观点探讨茂名特色文化问题,提供大会讨论,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水 文 化 理 论 与 珠 江 文 化

  十多年前,我提出珠江文化的概念和理论,是从现代西方世界通行的水文化理论出发的。这个理论的核心是:水决定人的生命基因、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等。其实,也是我国早有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思想。自古人类大都聚居于有江有河地带,大多数省、市、县、镇、乡的地名或分界标志都与水相关,通常都称其相靠江河为“母亲河”,以江河的名称作为所在水域文化的称谓等等现象,即是佐证。现代西方世界,称海洋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以海洋大国自居,论断非海洋大国注定落后。而这些国家,也都是以本土的主干江河作为本国文化的代称,如:美国称密西西比河文化,英国称泰晤士河文化,法国称易北河文化,德国称莱茵河文化,印度称恒河文化,埃及称尼罗河文化等等,也是佐证。

  我们要与世界文化接轨,也应当以水文化理论重构我国的文化体系,以江河文化为系统,重新梳理全国各地域的文化结构,以大江大河水系流域及其相邻或辐射水域为网络,整合文化领域,从而既在总体上体现和强化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系统,又在分体上更鲜明地体现和发挥各种江河文化的特质和优势,在更大深度和广度上体现并开拓“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文化壮观,使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以古老而又生气勃勃、丰富多彩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西方国家的文化学术界,早己将黄河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称。我国文化学术界也早认同这说法。确切地说,这说法也是从我国开始的,因为我国早己宣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后来又增加长江也是“发祥地”之一,以及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说法。这说明从西方到我国,早从大江大河水系流域的观念,去看中华文化的形成和概念了。珠江是我国第三大河,是中国南方的母亲河。由于过去对其名称和水系流域状况欠缺瞭解,直至1944年经科学勘察,才确切知其是支庞大水系,才为其定为珠江之名。所以,知者不多,传闻不广,称其为一支水系文化,是我们近年才做的事;将其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大江大河水系文化并列,共同构成中华水系流域文化体系,更是我们近年才自觉而着力研究的事情。所以,近年学术界对我们的作为感到陌生或持保留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我们进行这项研究起步迟、时间短,但由于观点新、路子对,所用的理论和方式方法科学而实际,我们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带根本性的是:我们以水文化的江河文化系统,以珠江水系流域为基础确定珠江文化的覆盖范畴,以珠江水系流域及其邻近江河流域为其文化带,并以各地江河的主干流及其邻近江河流域为网络,去整合各地的文化板块,使在珠江文化系统中,又包含着各分支流地带的文化,即:在珠江文化中,包含东江、西江、北江等分支流的文化,并将在自然地理上本来不属珠江水系的韩江文化归入珠江文化范畴,将海南及其他南海岛屿、以至沿海江河流域的文化,也列入珠江文化之中。因为水系流域文化包括其邻近及辐射地域文化,正如北京不属黄河流域但却是黄河文化中心的道理一样。也是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发现南江文化带,并提出在粤西四市共同打造南江文化的倡议。

  二、 南 江——鉴 江 文 化 的 界 定

  我们在研究珠江水系结构的时候,发现其分支流名称之定名,是以其汇流中心地广州的流向而定的,即:自东流向者为东江,自西者为西江,自北者为北江,而环绕广州的水道则称珠江三角洲,却不称南江。那么,究竟是没有自南流向的河流,还是本来有而无南江之名呢?在郁南县有南江口启发我们:有南江才能有其江之“口”,可能是古有而今已改名。从而查找资料证实正是如此。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在2002年第3期《罗定史志》上,发表《西江流域南江水系的人文地理概述》一文的附函中说:《广东百科全书》中“缺‘南水’一条,这么重要的河川,竟没有一字记述,可叹也!”他在文中指出:“南江即罗定江,汉时在交州治所(封开)西江德庆附近南岸附近流入得名。……古代以其水多江滩急,称为泷水……最早不名南江,称端溪。因汉灭南越设端溪县于南江口北,南者端中,故当时即称端溪”。可见南江之名古已有之。清代学者将南江与西、北、东江并列为粤地四江之一,范端昂《粤中见闻録》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之水又次之,南江独短”。屈大均《广东新语.水语》中说:“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实际道明瞭:南江与北江都汇合于西江,但“双江”仍都是并列的大江。从这些论述也可见,古人并不是以江河的长度和流量的大小,而是从水系分布的方位上看其地位的。据此,我认为应当从方位学上看南江在珠江水系中的地位,将其作为自南流向广州的江河代表,或者是作为西江以南的沿海地带江河的代表,同时,从文化学上也即是粤西南水域文化带的代称或代表。这样,作为珠江水系的文化结构就完整了,纔可使珠江名副其实地像来自东西南北的多龙争珠,或者像光芒四射(而不是东、西、北“三射”)的珍珠那样的光辉形象。

  从广东的文化成分及其分布的实际上说,每条江河大都是寓有某种文化成分为主的文化带,如: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以广府文化为主,东江流域以客家文化为主,北江流域是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各半,韩江流域主要是潮汕(福佬)文化;粤西南地区的文化成分芜杂,但总体而言以尚留的百越(南越)文化较多、较重,而这种文化,正是地道的本土文化,是岭南文化之根,而以南江文化称之,即既有其名,又副其实。前引曾昭璇教授语:南江原名端溪,是古百越之名,“南者端也”,因汉平南越设端溪县(今德庆县)而易名南江,其义仍如原旧。所以,用此统称粤西文化带,既符实际,又可与其他江河文化带并列,尤其是代表并突现了岭南文化根之所在,更有特殊而重要的文化意义。

  从粤西四市的江河结构和文化成分的分布状况上说,提出南江文化为代表或总称也是有道理的。总体而言,粤西四市的主要河流,在河道上是处在地域交叉、流向各别、互不贯通的状态,但其座向和流向上,是以南北相异而大体相同或相似的,其发源地或流经地也是大致相同或相互交叉的。如:今被改名为罗定江的南江,发源于茂名市信宜,流经云浮市罗定、云安、郁南,于南江口流入西江;鉴江也是发源于茂名市信宜,流经高州、化州,于湛江市吴川黄坡入海;黄华江也是发源于茂名市信宜,向北流入广西藤县,与北流江汇合入西江;漠阳江则发源于云浮市富林镇,流经阳春至阳江入海;湛江市的遂溪河、东海河、南渡河也都于本市地域入海。这些状况说明,粤西的主要江河大都位于西江以南,部分自南向北流入西江,部分向南流入南海;可见这些干流虽然互不贯通,但发源地或流经地则是相同的或交叉的,因而不同水系却又是相同或相近的水域,所以,以南江为其代表或总称是言之成理的。

  就茂名市所辖茂南、高州、信宜、化州、电白等地域的水系而言,在北部信宜县境,主要有属珠江水系的黄华江、罗定江(即南江);在南部主要是鉴江水系,也发源于信宜,穿流高州、化州、茂南,于湛江市吴川出海。这些江河虽不相通,但发源地相同,可谓同一水域,亦可称其为南江水域地带。但考虑到鉴江在茂名市境内流域面积广、比重大,是全市江河主干流,所以,对这文化带的称谓以“南江—鉴江”之名较宜。这名称既可标志出茂名文化在珠江文化总体中之所属和地位,又体现出茂名全境有这两江主干流的实际,还可以此为标志而界定清晰,更显特色,并以此与其他南江文带所属地域区别开来。例如,湛江可称“南江—海港文化”,阳江可称“南江—漠阳江文化”,与乐昌可称“北江—武江文化”、南雄可称“北江—浈江文化”等等,是同一道理。

  三、 南江——鉴江文化内涵及其总体特征

  茂名地域的文化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内涵丰富,表面上看似乎异彩纷呈、各不所属、不成结构,实质上是有主有次、有根有枝的关系和层次的。我们提出以“南江—鉴江文化”之名而称谓茂名地域文化,正就是以水文化理论去梳理其内涵成分和种类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的。以此而论,南江—鉴江文化,就是茂名地域的母文化、根文化。它既在珠江文化体系之中,是南江文化之一支,又是整个茂名地域各种文化或文化成分的中轴。所以,它既有珠江、南江的共性文化特征的体现,又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下列特色文化上:

  (一)冼夫人文化。冼夫人本名冼英,南北朝时高凉俚族人。俚族是岭南地区人数最多的民族之一,冼氏家族世代为其首领。冼英自幼勤劳檏实,聪明能干,尤其善于带兵打仗,甚受族人敬佩,嫁汉人高凉太守冯宝为妻,协助冯宝处理政务,秉公办事,治法严明,尤其是从南朝梁末,到陈朝、隋朝,她都为国家统一而平定了多次叛乱,团结各族,体贴百姓,甚受爱戴,被册封为谯国夫人,被誉为“圣母”,死后粤西多地建庙祭祀。在粤西四市都有冼夫人庙或关于冼夫人的传说,可谓南江的共有特征文化之一,隋代所建旧庙在高州。冼夫人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因其是南北朝俚族人,即岭南土著百越(南越)族后裔的一支,可谓岭南土著文化代表、也可称其为岭南文化根的体现;冼夫人一生致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又是作为一个民族的首领,作为一方州府的官员,更体现其业绩的伟大,从而使其也成为一种值得倡导的文化;冼夫人是南北朝时代高凉人,体现了中国上古(秦汉至隋)年代粤西多民族的生活历史,也是高凉文化的代表;再就是冼夫人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人物,周恩来曾为其题辞“巾帼英雄第一人”,由此,也当以其中国女性文化的代表之一。冼夫人文化寓有的这些文化内涵,都是源于并体现其文化之母:南江—鉴江文化。

  (二)海上丝绸之路与驿道文化。茂名市所属电白县濒临南海,秦汉时高凉郡年代,在水东、博贺、莲头、赤水、南门等港口,有海运航线东达广州、宁波、泉州、漳州,西至海南,以及越南、菲律宾、缅甸、印度、欧洲与非洲诸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和通道。史料记载:俚族人被作为“生口”(奴隶)大批买卖运往国外,又经此大批迁涉海南。粤西四市早与海南进行米粮、牛畜交易,从海南运回槟榔、沉香、椰子。《宋史.食货志》有“高、化商人不至,海南遂乏牛米”的记载。明永乐至宣德年间(1436一1449),郑和下西洋,其中一支船队从电白南海堡起航,最大的船长108米。明正德十二年(1517),葡萄牙船队至广州被逐,遂至电白放鸡岛、莲头半岛进行“市舶贸易”。明正德十四年(1519),广州市舶司移至电白。明嘉靖十九年(1540),海上走私贸易集团在电白造的大船,“巨舰联防,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可见在明代电白既是重要商港,又是广东四大造船中心之一。另据史载:在唐代开通了番禺(广州)经高州、化州、雷州的驿道。这古驿道也即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也都属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这种文化在茂名地域的产生和发展,也都是由于南江—鉴江文化是其母文化而带来的,因为其河道贯通山海、江海一体,正就是这种文化的温床。这在南江文化带、以至整个珠江文化系统,都是有普遍性的。因为江海一体、海洋性特浓,正就是珠江文化的最大特色。

  (三)地矿特质文化。由于南江—鉴江文化带的自然水土有自身特质,有自身地殻构造和地质的特殊因素和条件,使其得天独厚,藴藏丰富的、独特的地下资源,如油页岩、玉石等;人们开采这些资源,又形成为一种行业或工艺,也即构成为一种经济和文化;又因地方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及传统的独特,也使得这种行业、工艺及其经济成为一种独享风骚的品牌,并相应地形成其品牌文化。如:信宜的“南玉”、茂名的“南油”,被称誉为“岭南玉都”、“南国油都”就是如此,既是南方特质经济,又是南方特质文化。这种文化也是南江—鉴江文化中的子文化,又是在南江文化带中唯信宜、茂名独有的品牌文化。

  (四)传统特产文化。因各地都有独特的自然水土条件,使各地都有自身的独特物产;即使各地的物产同类同种,也因自然条件和耕作技术或习惯的不同,而形成特产各异,也造成传统特产文化的不同。南江—鉴江水域特产丰富,传统特产更有特色,声誉和经济效益都很大,如高州荔枝、缅茄,化州橘红、蚕桑,茂名香蕉,信宜山楂、田七,电白龙虾、膏蟹等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州的荔枝和缅茄。因为两者都有自古的故事传说,使其更有文化底藴和价值。因高州有自古盛产荔枝的贡园,而唐代著名太监高力士是高州人,传说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他派人从家乡取去的,所以荔枝有“妃子笑”品种。这传说显然可信度甚低,但也未尝不是传统特产文化的一种体现。由缅茄树引出的侍女传说,既体现了传统的坚持清白气节,也以其树种来自外国和罕见而寓有丰厚的文化意藴。这些传统特产及其文化,既是南江—鉴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其特色体现之一。

  (五)传统风情文化。南江一鉴江一带方言有白话、客家话、雷话、海话等等,主要是粤语白话,流行区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也是其属广府文化辐射地域的一个佐证。传统风情习俗也与广府文化区大同小异。其中唯其具有者,有年例节,清代已十分流行,节时是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一般一个村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以元宵节前后居多,个别村庄在农历二月或三月。过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村街搭彩楼、画廊、彩廊,各种民间艺术表演,舞狮舞龙,上演粤剧,主旨是敬神、祭社稷、祈丰收,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他有自身特点的传统体育或艺术项目也不少。如:武术活动遍及四县,传统功底深厚;舞狮传统久远,形成自己的狮型模式和狮礼规矩,有高脚师、矮脚狮,还有白须狮、黑须狮、五色须狮、牙刷须狮;有狮子舞、龙舞、春牛舞、跳花棚舞、鳌鱼舞、麒麟舞、龙船舞,尤其是跳禾搂舞,更有百越文化遗存。这些传统风情文化,无不具有南江—鉴江文化内涵,无不具有山、海、江、土文化的体现或投影。

  上列五种文化,仅是茂名地域较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并非其文化的全部。列举这些文化,固然是为了清理其尤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成分之所在,但更重要的是探究其相互关系及其主根所在,并在总体上概括出其特质与特征。在五种文化的分列中,我们已指出每种文化的内涵成分及其与南江—鉴江文化的关系,也即是部分与整体、特色与内藴的关系,深层次则是次与主、子与母的关系。这些关系及其体现的造成,根本是在于南江—鉴江文化的总体特质与特征。其特质是:山河相通,江海交汇,多元一体,一脉相承。这就是说,虽然茂名地域有山文化、土文化、海文化、江文化,多种多样,各有其宗,但都是相通而交汇的,又都是构成为一个有机的南江—鉴江文化整体的,都是与珠江文化一脉相承的;其特征也自然是:在珠江文化具有的海洋性、包容性、共时性等总体特征的同时,又有其鲜明的顽强性、机智性、持久性等特点。

  四、研究开发南江——鉴江文化的具体建议

  (一)进一步论证茂名地域的文化定位,如果“南江—鉴江文化”的称谓得到认同,即可作为重要成果,按茂名市市委书记周镇宏同志在2005年4月27日接见广东省南江文化专家考察团时的指示:在适当时候举行“南江文化学术成果发布会”上宣布。这个会,省参事室(文史馆)和珠江文化研究会可以协助举办。茂名市可考虑正式成立“广东省茂名市南江—鉴江文化研究会”,并在这个会上举行挂牌仪式。

  (二)争取在2007年洗夫人诞辰及节日期间,举办以“岭南文化之祖—百越(南越)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争取学术界认同以南江文化带为百越(南越)文化的载体或根系所在的说法。这样,既可达到找出茂名地域古文化之根的目的,又可找到岭南文化之祖根,以填补这一学术空白。显然,这与黑龙江找到女真文化龢宁夏找到西夏文化之根,具有同等意义。这项活动,还可以弘扬冼夫人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而奋斗终生的精神为亮点,发扬古百越族的主导民族精神及其和谐传统,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精神结合起来。

  (三)必须高度重视并尽速论证海上丝绸之路及驿道文化。根据《茂名市志》提供的资科,电白县水东镇很可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电白县南海堡也很可能是郑和下西洋七次中某次的始发港。但所提供资料不具体,欠缺论证。如能组织专家考察证实,将具有增补历史和学术空白的重大意义。我们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可以承担这项任务。

  (四)举办南油文化论坛。茂名是著名南国油都,半个世纪以来为中国石油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也创造了南油文化。这种文化,既有企业文化的性质,又有地方水域文化的性质。前者已有目共睹、举世公认,亟须总结推广;而后者似乎未受注目、未有开拓,这一学术空白,似在全国油矿中普遍存在;所以,两个层面都很有研究开发的价值和意义,应当在适当时候举办全国、以至国际性的学术论坛。

  (五)举办多种特产或风情文化节,如:荔枝节、南玉节、南药节、年例节等等。举办这些节庆活动,既可弘扬南江—鉴江文化,又可招商引资,使文化与经济相互转化,推动社会发展。

  2006年10月14日完稿于广州康乐园寓居

  (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