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西地区的冼夫人崇拜现象

 

  文/高惠冰 周敬阳

  历史上,受到人民群众推崇和景仰的人物为数不少。但是,有多少人能像冼夫人那样,在其生前死后受到历代朝廷敕封、入祀国家祀典,既受到官方组织的祭祀,又享民间百姓的拜祭,庙宇广布。为何对冼夫人的推崇会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为何会形成这种自上而下的崇拜现象?

  一

  冼夫人是我国古代岭南少数民族首领,她历经梁、陈、隋三朝,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岭南地区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隋朝冼夫人逝世开始,直到明清时期,封建朝廷多次敕封冼夫人,文人学士为她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辞,在粤西和海南岛,冼夫人庙广布于城镇和乡村,各地民众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和祭祀仪式,形成了多层面的冼夫人崇拜现象。

  从文献记载来看,冼夫人崇拜现象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朝廷的敕封和官府的祭祀;二是文人学士的推崇和赞美;三是民间百姓的怀念和祭祀。

  (一)朝廷的敕封和官府的祭祀

  对冼夫人敕封始于陈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当时,冼夫人还在人世。由于她协助陈朝平定广州刺史欧阳纥的叛乱有功,陈朝对其大加封赏,“诏使持节,册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1〕(北史作“高凉郡太夫人”〔2〕)。“赐绣幰、油络、驷马安车一乘,给鼓吹一部,并麾幢旌节,其卤簿一如刺史之仪。”〔3〕

  至隋朝,由于冼夫人在隋朝统一岭南中的重大贡献〔4〕,朝廷多次赐与冼夫人封号。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统一岭南,冼夫人带领岭南百越归附隋朝。其时,她“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入至广州,岭南悉定。表魂为仪同三司,册夫人为宋康郡夫人。”〔5〕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冼夫人又领兵协助隋军平定王仲宣的叛乱,且大义灭亲,把违反命令不肯进兵的孙子冯暄囚于监狱,幷亲自披甲乘马,陪同隋使巡视各地,稳定了岭南局势。隋朝给予了更高的敕封:“拜盎为高州刺史;仍赦出暄,拜罗州刺史;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以宋康邑回授仆妾冼氏;仍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6〕追赠已故的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授予她在紧急情况下自行处事的特权。随后,冼夫人揭发了番州总管赵讷贪赃枉法的罪行,安抚诸俚族,“高祖嘉之,赐夫人临振县汤休邑一千五百户”。〕

  以上为冼夫人在生时朝廷的封赏,其逝世后,历代朝廷仍多次给予敕封:

  隋朝仁寿初年,冼夫人去世后,朝廷“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8〕

  南汉时追封冼夫人为清福夫人。

  南宋时,宋高宋赵构给冼夫人“封显应夫人,名其庙曰宁济。”〔9〕

  明朝初年,朱元璋又给予册封。电白县境浮山岭南“诚敬夫人庙”中刻有崔翼周撰写的《谯国夫人庙碑铭》,碑文中明确记载:“明洪武初,敕封高凉郡夫人。”〔10〕

  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广东巡抚郭嵩焘奏请加封号”“奉旨钤出慈佑”〔11〕

  历代政权不但给予冼夫人封赏,而且还把冼夫人纳入官方的祀典,让其享地方官府的春秋二祭及诞祭。自隋朝初年冼夫人去世后,即“官置祠祀之”,至清代,官府致祭不絶,据清光绪《高州府志》记载:“冼夫人庙,每岁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诞辰。本府率官属致祭,议同名宦。”〔12〕官府祭祀还规定了一套具体的祭祀程式和礼仪,庄重虔诚。

  (二)文人学士的推崇

  冼夫人在文人学士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她一生为国为民的精神受到了历代文人学士的推崇,因此历代都留下很多歌颂冼夫人历史功绩和对冼夫人崇拜的文章歌赋。

  文人学士的文章歌赋内容广泛,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记述冼夫人事迹的史料性文章

  史籍中关于冼夫人的记载,首推唐朝魏征等撰写的《隋书·谯国夫人传》和李延寿的《北史·烈女传》。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将冼夫人事迹记入其中。他们都从赞美的角度,真实具体地记载了冼夫人的事迹。

  从明代开始,冼夫人事迹入记各类史籍增多,这些史籍主要是地方志及文人的笔记文集。地方志如:明《一统志》、正德《琼台志》、清朝康熙《电白县志》、干隆《高州府志》、道光《广东通志》、光绪《高州府志》、近代的《广东通志列传》等。文人笔记如:李调元辑的《粤东笔记》卷四《冼夫人庙》、范端昂撰的《粤中见闻》卷十九《神媛·冼夫人》、屈大均着的《广东新语》卷八《女语·五女将》等。

  2、对冼夫人事迹加以歌颂的诗词歌赋和楹联

  中国历来是诗歌大国,诗词多用于赞美祖国河山、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诗词颂扬冼夫人的力度也颇大,许多当时官居高位和在岭南任职的官员纷纷赞颂冼夫人。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到访冼夫人庙,写下《冼庙》颂诗: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

  锦伞平积乱,犀渠破群疑。

  庙貌空复存,碑板漫无辞。

  我欲作铭志,慰此父母思。

  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余欺。

  犦牲菌鸡卜,我尝一访之。

  铜鼓葫芦笙,歌此迎送诗。

  苏轼这首诗歌颂了冼夫人历经三朝,坚持一心报国,为国家统一龢民众的安宁作出了贡献的高尚情操。诗中还反映了人民打着铜鼓、吹着芦笙祭祀冼夫人的热闹场面,表达了作者“欲作铭志”告慰乡亲父老对冼夫人思念之情的意愿。

  又如明代文人吴国伦将冼夫人与花木兰比较,认为花木兰的功绩不如冼夫人。诗中写道:

  昔闻木兰女,忠孝两不渝。

  岂及冼夫人,名高绩尤殊。

  木兰代父戍,功成仅完躯。

  夫人代夫将,戳力扶皇舆。

  吴国伦在诗中赞扬了花木兰忠孝双全,但认为冼夫人更了不起,木兰代父从军只是为了保全父亲性命,而冼夫人代丈夫领兵打仗保全的是国家的安全。

  在楹联方面,几乎每一座冼庙都会有一副赞颂冼夫人的楹联,不少冼庙还镌刻有碑文。这些楹联和碑文也都赞扬了冼夫人的功绩。建于隋朝的高州旧城冼庙门联写道:

  威镇边疆流芳百世

  恩施岭表纲目三书

  清代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中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给高州冼太庙的对联是:

  两郡显奇勋仰瞻巾帼英雄冠六朝百十年人物

  群生蒙厚泽永冀神灵赫濯护五岭二千里江山

  在一些碑文中,有些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如清朝雷协右营都司余飞在康熙十七年任官雷阳道,途经高凉地区,看到了有关冼夫人的事迹记载,后来在其撰写的《诚敬夫人传略记》碑文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飞出自中山武宁之后,每中夜思兴,以不能光大前业为谦。追维夫人四世勋业,彪炳于梁陈隋之间,奂食于千百岁之后,继述之怀,正自难已……项生有云:夫人虽为蛮妇,其才略气节,即世所称,烈丈夫何以加焉。”〔13〕

  (三)人民群众的怀念与敬仰

  对冼夫人的崇拜要数民众最真挚、最虔诚。冼夫人的民间崇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广大人民祝愿美好、纪念祖先的具体体现。各地人民为纪念冼夫人而建造了许多庙宇,有各种各样纪念冼夫人的活动和祭祀仪式,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冼夫人的故事等。

  由于冼夫人当时的影响达两广及东南亚一些地区,她的保境安民惠泽了广大地区的民众。因此两广不少地区,特别是广东西南部、广西的东南部、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的乡村和城镇,都建有冼夫人庙。从清代地方志记载来看,粤西的冼夫人庙最多,尤其是电白县和茂名县(包括今天的茂名市、高州市和吴川市、化州市部分地区)。仅茂名县境内就有200多座,到民国年间还有63座,分布于全县各大圩镇和乡村。〔14〕历史最悠久的是电白县山兜娘娘庙和高州旧城冼太庙,还有海南儋县冼夫人庙、琼山新坡冼夫人庙,在粤西阳春县治西的冯宝与冼夫人庙,化州县合江墟的冼夫人和冯二相公(冯暄,曾任罗州刺史)庙等。

  粤西和海南各地有各种各样纪念冼夫人的活动和祭祀庆典。各地的祭祀庆典活动隆重,参与人数多,地域范围广。祭祀冼夫人的活动以冼夫人诞辰(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为盛大。据《茂名县志》载:“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夫人生辰,正日及前后数日,演戏祭奠,有庙处皆然。”〔15〕如高州的雷洞村有“姑太探外家”的活动。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清早,全村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兴高采烈地来到冼太庙祭祀冼夫人。在庙门外,每个进庙的客人要用柚叶水洗手,寓意祛除污浊,消除不吉利。祭祀完毕后还有神像巡游,称为“游神”,所到之处人们点燃鞭炮,虔诚膜拜。在这些一连数日的游神和演戏活动下,参与的群众数以万计。又如在海南民间,至今仍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海南岛“军坡节”民众参与的热情很高。它是为纪念冼夫人行军而设,以琼山新坡冼夫人庙参拜人数最多。《琼山县志》载:“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场几无隙地。”〔16〕各地的祭祀活动都有一定的程式,对祭祀活动的时间安排、祭品的品种、仪式的要求、巡游队伍的列阵内容和人数、仪仗队服饰装扮等,都有具体安排。

  冼夫人庙的广泛分布,一方面体现人们对冼夫人崇拜如神明,另一方面体现冼夫人崇拜的民间信仰已经系统化、制度化。

  在粤西和海南岛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冼夫人的传说。例如:“施仙法筑旧城”、“冼太与大谢王比武”、“驱鬼烧窑”等传说,还有在海南岛流传的“赐雨降火”、“邱俊与冼夫人庙”等传说。这些传说故事既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又带有迷信的色彩。人们在这些传说中,都赞美了冼夫人的聪明才智、公正严明、为民造福的优秀品质,同时又把冼夫人奉若神灵,认为冼夫人可以指挥鬼神,可以为百姓消灾祛祸。在高州地区,甚至还把冼夫人视为“爱神”,在爱情遭受挫折或者家庭婚姻生活出现问题时,都要到冼夫人与丈夫冯宝像前倾诉,民间称其为“和合神”。

  二

  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人民群众推崇和景仰的人物为数不少。但是,有多少人能像冼夫人那样,在其生前死后受到历代朝廷敕封、入祀国家祀典,既受到官方组织的祭祀,又享民间百姓的拜祭,庙宇广布。为何对冼夫人的推崇会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为何会形成这种自上而下的崇拜现象?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冼夫人确实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岭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她的伟大历史功绩值得赞颂和推崇。

  冼夫人是一个有功于国家的人,在南朝至隋朝的历史大转折中立下了丰功伟绩。

  ①维护大局,带领岭南少数民族归附隋朝,促进了中国的再次大统一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全国大统一的时期,而隋朝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最后促成者是冼夫人。公元589年隋灭陈后,虽然全国统一的大局已定,但隋军一时未到达岭南,于是岭南“数郡共奉冼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17〕隋高祖派遣韦洸安抚岭南,但陈朝亡将徐璒扺抗拒守,韦洸不能进入岭南。晋王杨广让陈后主写信给冼夫人,告知陈朝已亡,令其归顺隋朝。冼夫人“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入至广州,岭南悉定。”〔18〕冼夫人与陈朝关系非常密切,与武帝陈霸先很早就认识,幷且有共同作战的经历,冼夫人是陈朝在岭南地区的依靠力量之一。面对陈朝的灭亡,冼夫人没有领导抗隋起义,而是毅然作出维护国家统一的正确抉择—归附隋朝,使中国始于东汉末年的将近四百年分裂(西晋的短期统一除外)最终再次归于一统。

  冼夫人带领岭南少数民族归附隋朝的历史功绩不能低估。如果我们把这一举动放到当时全国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其意义就会看得很清楚了。在隋朝平定陈朝以后,南方的局势仍然十分动荡混乱。一方面陈朝虽然灭亡了,但其残余势力还存在,他们仍在负隅顽抗;另一方面反对统一的士族势力还不小,江南士族和地方豪强这时都趁机起兵反隋。《资治通鉴》卷177载:“江表自东晋以来,刑法疏缓,世族凌驾寒门。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士民怨嗟。民间复讹言隋欲徙之入关,远近惊骇。于是,婺州(浙江金华)汪文进、越州(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侩,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乐安(浙江仙居县境)蔡道人、蒋山(江苏南京市)李忄夌、饶州(江西波阳)吴世华、温州沈孝彻、泉州王国庆、杭州杨宝英……等,皆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陈之故境,大扺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19〕隋朝花了不少的力量才扫平这些武装反抗,所以隋朝统治者是不希望用猛烈的军事行动来解决岭南的问题。

  冼夫人带领百越民族归附隋朝,使隋朝基本是以和平的方式统一岭南。这一行动顺应了统一的历史发展方向,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灾难,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她既得到了统治者的肯定和褒奬,也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赞扬和敬重。

  ②多次领导平定叛乱的斗争,维护地区安定

  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地区多次发生地方官吏和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事件,为了维护地方安定,冼夫人多次领导平定叛乱。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朝发生侯景之乱,梁朝政权岌岌可危。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趁机起兵叛乱,并企图通过联合冯冼家族势力以取得成功。冼夫人审时度势,识破了李迁仕的阴谋,阻止丈夫冯宝前往会见李迁仕,并使用妙计大败李迁仕,支持陈霸先北上讨伐侯景。陈朝时,冯宝去世,“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20〕陈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反,陈朝派车骑将军章昭达讨伐,欧阳纥企图诱使冼夫人的儿子冯仆参与叛变。冼夫人当机立断地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21〕她立即部署军队拒守,率百越酋长迎接章昭达,与其内外夹击,平定欧阳纥的叛乱。隋朝时,地方豪强王仲宣和陈佛智叛隋,围困韦洸在州城,冼夫人派遣孙子冯暄前往解救。而冯暄与陈佛智素有交情,违反命令停滞不前,冼夫人大义灭亲“遣使执暄,系于州狱”〔22〕与隋朝将领鹿愿合力平定叛乱。多次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叛乱,不仅造成岭南地区社会动荡,而且关系到地方与中央激烈的权力斗争。冼夫人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

  ③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汉化”,为民办事

  粤西和海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和越族的关系以及越族各部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当地民族问题的关键。冼夫人经常劝说部族之间和平相处,积极传播汉文化,劝说族人遵从朝廷政令,教导族人学习汉人礼仪习俗。利用其既是越族首领又是汉人“郡守夫人”的特殊身份,深入反复教化民众,不断地改变着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并最终促使民族融合以及百越族接受中央政权的管辖。〔23〕

  事实证明,冼夫人是古代岭南百越民族中少有的卓絶首领,她一生致力于本地区的安定发展和积极推动百越族的“汉化”,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该地区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这奠定了冼夫人深厚的群众基础。

  冼夫人的功绩卓著,影响深远,无论是统治者、文人学士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希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所以,有功于国有功于民的冼夫人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肯定和文人学士的歌颂,也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怀念,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封建朝廷的敕封推动了冼夫人崇拜的形成

  前面已提及,历代封建政权多次敕封冼夫人,并把冼夫人入祀国家祭典。封建朝廷的敕封,扩大了影响,增加了冼夫人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严感, 推动了冼夫人崇拜的形成。封建统治者敕封冼夫人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陈朝和隋朝时的敕封主要是表彰冼夫人对国家所做的贡献,但隋朝以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由于冼夫人在岭南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封建统治者想藉助冼夫人的形象稳定民心,维护统治。隋朝以后,历代政权对冼夫人的敕封都是在非常时期。

  南汉政权是五代十国时期在岭南建立的割据政权。当时,中国又一次出现了大分裂的局面。在全国大分裂、大动荡的情势下,南汉政权统治下的岭南地区,阶级矛盾也很尖鋭。南汉统治者极其奢侈,幷且刑法残酷,有刀锯、支解、刳剔等酷刑,因此,激起人民的反抗。为稳定统治,统治者封冼夫人为“清福夫人”,利用冼夫人的影响维护统治。

  南宋高宗时期,正值金兵南下,北宋政权灭亡,南宋政权初建的时候,统治者极需稳定南方局面,以应付北方金兵的威胁。但这时,岭南并不平静,阮元《广东通志·前事略》的记载: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八月“盗入梅州,杀守臣沈同之,大掠而去”。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四月“陈颙围循州,焚龙川县,命江西安抚司遣将捕之”。同年八月,“江西统制傅枢讨平南雄贼吴盅、邓庆、刘军一等”。十一月,“陈颙犯梅、循二州。是冬,虔贼谢达犯惠州。”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正月,陈颙围潮州不下,引兵趋江西。同年二月,虔贼周十隆犯循、梅、汀州。”“时虔、吉盗连兵寇掠循、梅、广、惠、英、韶、南雄……”。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十一月,“广贼区稠围韶州乐昌县。”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正月,“海贼朱聪犯广州”,“闰二月,海贼陈感犯雷州,官军屡败。”〔24〕此后的绍兴年间,岭南还发生了多次的动乱。在此情况下,宋高宗赵构将冼夫人抬到神的位置,在海南儋耳人请求为冼夫人赐封号时,为儋耳宁济庙作庙额诰,册封冼夫人为“显应夫人,赐额曰宁济”,后又加封为“柔惠夫人”。从庙额诰中,我们可看到宋高宗的用心:“弥寇攘之患,格丰登之祥,惟神之功,宽朕之忧”。〔25〕

  封建统治者还利用“神化”冼夫人,编造“显灵”神话,帮助镇压农民起义。例如:清朝时曾发生加封号的事件。据光绪《高州府志》的记载: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军陈金刚部进攻高州府,在十一月二十四日的南山战役中清军击败太平军。“冬十一月贼自南山来攻营,副将卓兴大破之……毙贼百余(此为卓军第一战功)。”〔26〕于是地方官绅借此编造冼夫人“显灵”的神话,大肆宣传。他们把清军战胜太平军的原因归结为“时北风烈动,忽转南风,贼愈不支。相传是处为冼夫人降生地,而是日又夫人诞辰,故灵应如此。”〔27〕时任广东巡抚的郭嵩焘即以此为据向清廷奏请敕赐封号,同治帝加封冼夫人“慈佑”。在这当中,掺杂了迷信色彩,统治者借此推行愚民的统治政策。

  由于统治者的多次敕赐封号,再加上隋以后开科举取仕,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封建统治集团,利用民间对冼夫人的崇拜,大力赞扬冼夫人的功绩,推动民间信仰更深入更广泛发展。

  第三,民间信仰的形成促成了冼夫人崇拜现象长时间的广泛的存在

  岭南地区人民历来重视对祖先对英雄人物的崇拜,粤西和海南人民以崇拜冼夫人为多,并形成了广泛的民间信仰。前面已提及,该地区建有很多冼夫人庙,每年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人们把冼夫人奉若神明,把她看作是救灾救难的神。人们都相信冼夫人可保佑他们,每逢诞期都到冼夫人庙烧香跪拜,祈求消灾得福。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信仰具有功利性的因素,凡求一事,必有一神应之,这使得冼夫人崇拜具有了植根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一方面是由于迷信思想不能消除,这为冼夫人崇拜广泛扩展提供了精神支持,使得冼夫人崇拜现象长时间的广泛存在,并形成了广泛的民间信仰。 

  三

  广东地区存在着多种民间信仰人物神形象,如:珠三角地区北帝、南海神信仰;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粤西悦城龙母信仰、粤东的三山国王信仰等。民间信仰影响着该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为传统的文化增添浓厚的民俗色彩。每逢祭祀和诞日,各种活动和庙会热闹非凡,当地人组织祭祀、庆典和表演,参与人数很多,作为盛大的节日来庆祝。冼夫人信仰与广东其他地区的民间信仰既有不同的地方,但也有相同之处。

  (一)冼夫人与其他崇拜对象的区别

  首先,与其他信仰人物相比,冼夫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冼夫人的历史事迹均有正史记载,是真实可靠,有据可考的。其他信仰人物有些虽见于某些笔记或地方史志之中,但难免会有编造的嫌疑。他们对于是否存在该历史人物提不出有力的史料证据,有些则纯粹是虚妄的“神”,只是依靠群众口头传说和封建统治者推崇得以推广。

  其次,冼夫人崇拜有家族崇拜的意义

  冼夫人崇拜最初就是以家族祖先崇拜的形式出现的。至今冯冼家族仍然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例如:高州长坡镇旧城村冯冼氏后裔和海南岛的冯冼后裔都要在冼太诞期间举行游神活动。相比之下,其他民间信仰很难找到家族后裔的祭祖活动,它们的祭祀活动都是由信徒和香客组织参与,缺少了家族式的祭祀活动。

  再者,在冼夫人崇拜中,加入了某些宗教成分。例如:在高州民间就流传着《冼太真经》和《冼太新经》等掺杂着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经书,这样就使人民群众淳檏的为追求美好的信仰变成了半宗教化的信仰活动,逐步改变了当初人民对冼夫人出自内心感恩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二)冼夫人崇拜与其他民间信仰的相同之处

  1、将 信仰的主体神化,渗入封建迷信色彩,使他们成为“万能神”

  无论是冼夫人、妈祖、北帝还是南海神、龙母、三山国王等,在形成民间信仰的过程中必然将信仰主体神化。在传统习俗基础上,配合封建统治者的敕封,掺杂迷信成分,使他们成为保护一方,有求必应的“神”。

  民间信仰存在明显的功利色彩。“岭南各地的民间信仰,从形式上看,包容了各种神奇古怪的咒语、神符、占卜、巫术等手段和仪式,而从其信仰的内容看,也是庞杂纷繁、无所不包的。然其信仰基础大都不离世俗生活。求神拜佛的出发点也是源于世俗的功利目的,或求加官进爵、或求招财进宝、或求生子添丁。”〔28〕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哪一个信仰主体都起到相同的作用。很多民众到冼夫人庙拜祭也是为了功名前途、招财消灾、生子添丁。

  在各种民间信仰中,许多信仰主体都受到封建朝廷的敕封,使已经神化的对象蒙上政治的外衣,民间信仰得以“合法”的符合礼教的形式发展下去。如:妈祖信仰,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特封灵惠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护国明着天妃”,“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诏封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北帝又称“真武”、“玄武大帝”等,宋真宗封“真武灵应真君”,元成宗加封“元圣仁威玄天上帝”。〔29〕朝廷的加封,更巩固了其神的地位。

  2、民间信仰的共存和包容。广东民间信仰不是单一的信仰,与宗教信仰比较,广东民间信仰具有多样性,信仰的对象是纷繁复杂的,各种各样的人物、鬼神都有。同时,各地不同信仰之间还有包容性,人们在信仰一种神的同时,还可以信仰多种不同的神,同时拜祭不同的神只。在粤西地区,很多地方不但有专一的冼夫人庙,而且有既祭祀其他神灵,又供奉冼夫人神像的综合性庙宇。这与其地方庙宇同时供奉多个神只的情况是一样的。

  四

  千百年来,人们对冼夫人的崇敬之情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直到今天粤西和海南岛的人民仍然纪念她。冼夫人崇拜现象成为这一地区重要的传统文化现象。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现象,我们应该加以充分肯定,以此作为对人民群众及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首先,必须大力宣传冼夫人的真实事迹,让百姓从正面瞭解冼夫人是一个历史伟人,而不是神。虽然,史籍记载的冼夫人事迹并不是很多,但毕竟还是有一些具体的记载,我们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冼夫人的伟大历史功绩,让人民群众瞭解冼夫人的真实事迹,知道冼夫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些有关部门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其次,合理、科学地看待民间传说。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冼夫人的传说,其中有的是根据世代口头相传的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编造的“显灵”之事。我们必须深挖民间传说中合理、科学、可信的成分,进一步探求冼夫人这一历史人物,让其走下神坛,树立其本来真实、光明、进步的形象。

  例如“巧判耕牛”的故事。传说有两兄弟双方因为一只牛死了,在赔偿问题上发生争执,冼夫人建议:“生者同耕,死者同宰”,解决了失去牛的那家人的耕种问题,使大家心悦诚服。又如“帅堂斩孙”的传说,说的是冼夫人在平定王仲宣和陈智佛叛乱中,因其孙子冯暄与智佛友好,按兵不动,夫人将冯暄下狱,在准备将他斩首时幸得皇帝圣旨才免冯暄一死。这些传说反映了冼夫人作为岭南地区首领,在维护本地区人民利益和社会安定中,公正地处理人民之间纠纷,纪律严明,执法不避亲疏,使政令得以有效施行。这些真实性虽然已无从考证,但其反映的形象,基本是与史籍记载冼夫人的品德是一致的。

  又如“倡导垦植”、“仙泉修渠”等。这类传说都与生产和生活有关。如:“倡导垦植”的传说反映的是,当时海南地区生产方式落后,冼夫人到海南以后,引导当地人民利用中原和岭南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垦荒地,种植优良品种,发展生产。“仙泉修渠”的传说是冼夫人带领人民修建水利灌溉工程的写照。另外还有“冼太和大谢王比武”的传说,说的是冼夫人用“神鞭”打出二十四条坑,后来形成二十四条村子,相信这与冼夫人带领百姓开荒造田,垦植耕种,以及建立移民居住地有关。“驱鬼烧窑”的传说应该是粤西地区陶瓷生产发展的一个缩影。当时随着岭南地区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陶瓷的需求量增加,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鬼神是不可能为人间制造砖瓦的,冼夫人也没办法调动天兵天将,驱使鬼怪妖魔来筑城。真正能赶制砖瓦,修筑城墙的是人民群众,是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

  虽然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已无从查考,而且有些还带有神奇的色彩,但我们也要看到,有些传说应该是有合理成分的,有些可能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再作加工的,对于这些传说要向人们说明其合理、科学的成分,分析其神化地方,让人们在传颂冼夫人中既瞭解冼夫人的真实形象,又能从文学、民俗学的角度得到文化享受。

  隋朝时期,粤西与海南岛的人民因冼夫人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恩惠,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对冼夫人感恩戴德,从内心上深深地怀念这位英雄,所以,冼夫人的事迹在他们心中广泛流传,冼夫人庙也成了他们怀念冼夫人的地方。这种怀念之所以会向神化方向发展,原因在于:

  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代人生活的时空发生了变化,生活的时代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冼夫人这个历史人物对于他们来说逐渐变得有些遥远和生疏了,人们只能从前辈人口中知道一些冼夫人的事迹,但他们已经没有了那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冼庙被他们看作是一个祈求平安,祈求消灾除祸的地方。

  二是历代朝廷的敕封,更增加了冼夫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严感和神秘感。中国人历来对统治者都有一种敬畏的心理,皇上“圣旨”是不可违逆的,等于“天条”。因此,朝廷敕封无异于上天降下来的封号,被封者也就成了“神”一样的人物,人们把冼夫人看成是神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是在科技和文化教育都很落后的封建时代,人民群众没有什么科学知识,也少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往往归咎于神。他们渴望神灵能保佑平安,能消除灾祸。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地位不高,他们受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受各级官吏、地主及恶霸无赖的欺压,但无处申诉,渴求有人为他们伸张正义,为他们惩治恶人,所以把冼夫人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当成了能解救他们的神人。冼夫人变成了一个既能保佑平安,消灾除祸,惩治恶人,又能求子多福,实现愿望的万能神,人民群众对其顶礼膜拜,深信不疑。不过,在这些现象中还可以看到人民群众为追求美好的善良愿望。

  四是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和推广,一些人又在对冼夫人的崇拜中加入了宗教的内容,在随众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宗教观念也渗透到了当地民众的思想中,使人民群众纯朴的,为追求美好的信仰变成了半宗教化的信仰活动。对于这些神化现象,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说理和疏导,让冼夫人“走”下神坛,还其真实和伟大的巾帼英雄形象。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3〕〔5〕〔6〕〔7〕〔8〕〔17〕〔18〕〔20〕〔21〕〔22〕《隋书·谯国夫人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

  〔2〕《北史》卷九十一,《烈女》

  〔4〕〔23〕参阅高惠冰:《论隋朝统一岭南》,《岭南文史》2005年第3期

  〔9〕〔25〕明正德《琼台志》卷二十六,《坛庙》

  〔10〕[清]崔翼周撰:《谯国夫人庙碑铭》

  〔11〕清光绪《茂名县志》卷二,《坛庙》

  〔12〕清光绪《高州府志》卷十五,《礼典》

  〔13〕此碑镶于高州冼庙中殿西侧碑墙上,被收入卢方圆、叶春生主编:《岭南圣母的文化与信仰――冼夫人与高州》,第24-25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

  〔14〕庄昭、高惠冰着:《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第103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7

  〔15〕清光绪《茂名县志》卷三,《礼典》

  〔16〕清干隆《琼山县志》卷五,《坛庙》

  〔19〕《资治通鉴》卷一七七,《隋纪》

  〔24〕清道光《广东通志·前事略》,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李默校点单行本,第110-112页

  〔26〕〔27〕清光绪《高州府志》卷五十一,《事纪五》

  〔28〕李权时主编、李明华、韩强副主编:《岭南文化》,第525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版

  〔29〕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第104页,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