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越国:华风越接成一体



  文/曾昭璇 郑力鹏 曾宪珊

  赵佗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推动中原文化与越族文化的融合。他入越俗“椎髻箕踞”,自称“蛮夷大长”,教化越人,为越人所欢迎。中原文化因而得以向南方稳固发展,,逐步形成珠江文化。   

  广州是珠江文化的中心地,珠江文化的建立,赵佗即为主要先贤之一。他是最系统、最全面把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融合起来的文化使者。他建立南越国后,采取“和亲”的办法治越,开创和平共处的局面,是在珠江流域推动的文化改革,深入人心。

  一、和越政策

  (一)改从越人之风

  1.椎髻 《史记》记南越王赵佗椎髻箕踞见汉朝专使陆贾。陆贾说他:“反天性,弃冠带”。

  2.箕踞 在汉人视为“看轻”别人的不礼貌举动,但南越人则风俗如此。

  3.人殉葬(贵族葬礼) 如广州龟岗南越王王太子墓,即有四妾殉葬,这在汉族地区,早已废除。

  4.住干栏屋 南越国宫室多为干栏式,即用椿柱承顶地板,再建宫室,如广州中山四路儿童公园东侧发现成排巨木板上,可见承巨柱柱椿。

  5.用越人治粤 南越国丞相即为顺德人吕嘉,今顺德的金陡、石涌即为吕嘉建城退守地点。石涌的节拥山下,多西汉瓦碎片,可见当日已有聚落。在鱼塘掘地每见成层牛骨埋存。

  6.和亲政策 《史记·南越列传》说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任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予王”。

  (二)输入中原生产技术

  赵佗能把中原汉人先进的组织和文化不断输入,使越人诚服,愿意跟随赵佗进行改革。

  1. 发展农业

  农业的改革表现为铁器的输入,使石铲、石锄等落后农具改用铜器、铁器制成,提高农业生力。还有由汉输入牛和羊,交通工具有马的输入,又与长沙国建立“关市”交易,改变了先秦岭南“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业.使南越国国势日强。

  2. 发展手工业

  利用随军的部属人才,又携来北方工匠,大力发展南越铜器、陶器、蚕丝、金属业等手工业。大量输入铁器,代替铜器。赵佗自称有“甲兵百万”。当指他有强大武器为依据。金银器则表现为精美工艺技术,如越王墓出土金花泡饰,均用金丝和小金珠焊接成,珠小如沙,反映南越国与海外有技术交流。玉雕精美,每与金银配合,另创新风,显示南越风格,与海外文化交流有关。

  制陶业已以泥质硬陶为主(90%以上),即继承几何印纹陶系发展起来的,已近原始瓷(1280℃)了。建筑用砖瓦,亦与中原无异,如南越王宫的道路铺地砖、印花砖及印有“万岁”二字的瓦当,砖质窗棂,彩釉砖雕(朱、緑色残件),都是咸阳宫中学来的。陶文出现如“|”、“||”、“|||”、“×”等正好和今天仍用的南越王字相同,即今天所谓“花码字”的“一、二、三、四”,表示南越土邦已有雏形文字。

  蚕丝纺织工具也在南越王墓出土,如铜制印花凸版(有学者称为世界纺织史上最早一套彩色套印工具),可见专家们说赵佗立国丝绸大兴,原匹的或分别识出的即有绢、罗、纱、锦等,每种还有多种,如绢类中有“黑油绢”,大量丝织品可见不是输入的。

  漆器方面,越王墓出土也有饰金盒、盘等高档产品,表示的手工艺之精,可能为贵重出口商品之一。最早存世“番禺”二字真迹,即在广州西村石头岗l号墓出土漆奁上,桂林郡治布山城墓葬中,显示漆器为南越土文化一种,亦当为外贸一主要商品也。

  南越王墓出士平版玻璃牌、小串珠、耳珰等器物,可能亦为当时出口贸易的商品。因当时赵佗彩陶釉已属高温玻璃釉,故玻璃亦当能造,一如精巧玉器与中州玉饰不同(如构图灵活,动物动态逼真等等),但对外销至为蕃人所喜。

  赵佗治国手工业比南越土邦时期有了一个飞跃,故问汉使陆贾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着汉?”(见《史记·陆贾传》)可见先秦分散土邦文化已为中原封建文化所代替。

  3. 扩大经济贸易区

  赵佗立国后,工农业发展,政局稳定,即利用经济上的富足向外扩展。其盛时,南越国中心地区则以南海至桂林(治布山)两地为主,象郡亦偏西,又有藩属为财物控制地区。珠江流域成为一经济实体,文化水平大为提高。

  (1)北上 通过秦代开辟的五条主要山道和其他次要道路,将岭南货物北输中原。秦开的五条主要山道为:梅岭道、骑田岭道、都庞岭道、萌渚岭道、越城岭道。以上五条山道以潇水入贺最平,过山坳也是平谷地(作者考察)。越城岭道过坳为一台地,故秦已开渠(作者考察时还有秦台古迹),古代此两道称“潇湘并称”。次要的人道还有不少,如下列4条:

  城口道—仁化锦江过城口秦关通汝城耒江入耒水出湘。此道春秋末期已开通(作者考察),即沿锦江航行上可至仁化扶溪、恩村,陆行一天到汝城。

  京西大道—此道由英德沿北江直入乳源,不经曲江。上徭山西麓梅花,下坪石沿武水上临武,此路为山路,但最快速,汉荔枝运输即沿此道。

  乌径道—浈江过低谷地区入江西信丰桃江入赣水。据作者考察,此道平缓但路程远,上京者不走。

  临武道—此道由连山县东坡河星子上台地入临武,出嘉禾接舂陵水入湘,荔枝贡道,作者考察沿路平坦,走马方便。

  故赵佗仍以这些过岭山道和山间水道相接为北上主要贸易商路,与长沙国相交恶时(如吕后时),即侵略此带交通要区。

  (2)东出 赵佗向东与闽越交易,时国境已入闽南,《史记·南越列传》云:“以财物赂遗闽越、两瓯、骆、役属焉。”

  (3)西去 赵佗西方贸易亦远达云南西境,故该列传亦云:“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今保山怒江东侧,近缅甸境)。西北支跨过夜郎(今贵州大部),远达四川盆地,即利用牂牁通粤(今盘江、红水河)。西方与毋敛、句町通商(右江流域、红水河下游),亦为上云南的大道所在。

  (三)建立海上丝绸之路

  赵佗以“财力役属他人”.这些财力从何而来?海上对外贸易当为主要来源之一。始皇灭越即“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见《淮南子·人间训》),在前越相公师隅已建有南武城(即今广州),求宝货以贡魏王求保护之史实(即为“越贡奉邑)。

  《汉书·主父偃传》云:“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即秦末边疆大吏多利用职权进行外贸。赵佗将卒50万,近海口岸又多,南越先秦大墓中,铜器至多至美,足敌中原产品。表示先秦土邦已有外贸事业,故赵佗变服易俗,和辑越众,即对外贸易获利之举有利,是使他养强兵而抗汉。佗败,汉武即建为七郡,即有三大海港(日南、合浦、徐闻),成为真正“海上丝绸之路”,这实由佗奠基,而汉武加以发展。

  进口货物己发现于南越王墓中,如5支非洲大象牙,最长1.46米,最短的也达1米以上(因其直径比小而红、只堪作笏的亚洲象牙粗大得多,故可认定产自非洲)。还有银盒(高12.1厘米,腹径14.8厘米,重572.6克)为外国风格。

  秦取南越地时已“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戌。”贾人为商人,即用以为商业上开发南越之用。因贾人包括“尝有市籍者”、“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

  二、封建王朝制度的输入

  赵佗灭占象郡南部的安阳王,《交州外域记》载:“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晋人《广州记》亦说:“后南越王尉佗攻安阳王,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人。”又平西瓯、骆越之乱,《汉书·两粤传》云,西瓯向为大国,抗秦至力,故时有“南面称王”的反叛,赵佗平之,用封为王法就地处理。如苍梧王即为一例,秦苍梧守灶、尉徒惟(即屠睢)之名亦见于《奏谳书》。

  赵佗武力平越后,即自称“老夫身定百邑之地”,将秦制度引入,提高原土邦政治管理水平。

  (一)筑城池、建宫殿、设关隘

  1. 建南越王城

  秦将任嚣入番禺,立为南海郡,建任嚣城,今仓边路东侧,芳草街西侧,豪贤路南,中山四路以北的范围。周只1600多米小城,只容“中人数百余家”(见唐垌记略)。故赵佗选新址来建,地在任嚣城西侧文溪对岸,即依南武城址兴建。

  此城东依文溪,西止广大路(有宋城遗址出土处),下接七块石(南汉宝石桥),下药洲药西湖,北界文溪西支南岸,南限中山路南西湖路北,周约10里(和高固五羊城相若)。内有宫殿区,已由考古发掘出。

  2. 建宫苑

  (1)御苑 在中山四路北儿童公园东侧掘出一口石水池,约4千平方米,其南面发现有石曲渠长约150米,组成园林水景。其西又有一水井,山土大批砖瓦、焦木、木简、石等宫属建筑构件。石水池南边石板有三处刻字(一为“蕃”字),还有鎏金铜半两、四铢半两、秦半两出土。池中有石柱残留,似有亭台建筑于此。池水当为引东侧文溪支流水,文溪沿仓边路南下大塘、长塘街,故溪水最易引入御苑。石水池的水今暗槽石曲渠水源于北面,石曲渠在激水地点建立渠陂,使流水成小滩瀑布之状,水声潺潺。御苑中另有一井(1996),井深残存8.8米,壁圈外径1.1米。

  (2)宫殿 赵佗是建宫殿能手,任龙川令时即于今老隆镇郊五华山建长乐台,广东省考古所证实其为汉代早期建筑(1991),面积达1400平方米。南越国都城火毁于汉楼船将军杨仆,今仍存烧毁宫殿的遗址,宫庭走道上残存大量残瓦当(有些有“万岁”字样),朱色或緑色的砖雕饰,还有炭屑,红烧土层厚达0.1米,覆于这层残瓦片层之上,与《史记·南越列传》中“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的记载相合。

  南越国都宫殿区规模颇大,即东西约500~600米,南北约500米。西到广大路与广仁路交界处己出土一段宋城残址,当即赵佗城西址。在前中山五路新华电影院下,发现成层板瓦,筒瓦,云纹与“万岁”瓦当等宫殿建筑残片,东段则御苑以尔即无宫殿遗址可见。北面在儿童公园北有几片红色砂岩发现,表示为山岗地形,而在省保险公司大楼地基下曾掘出一列小桩、原板组成码头护岸结构,隔开河滩和红十分布范围,故城北当止于越华路南。

  南面在广州百货大楼的地下为红砂岩台地,高出北京路2米;而九思亭所在的番山下亦为红砂岩小匠,《水经注》所称“城倚其上”之处,即为城南界所在,故拱北楼即越城南门。

  宫殿为“干栏式”,即宫殿建筑采用越族方式兴建,下由木桩顶承,木桩以柎为支座,平行排列,其上铺板置柱础联成一直线,支撑上面的宫殿建筑。组成的方阵式“柱阵”与西安秦汉宫殿柱群一样(戴开元,1982),柱础底有圆榫与柎上的卯眼相合,由“柱阵”可知宫殿面阔在12间以上。

  残万岁瓦当图案有四种篆体,可见宫殿数量不少、分布范围较广。宫殿至少有7座,分布在中山四路和中山五路之北,东西可联成一片宫殿区。

  宫殿间走道建筑宽2.25米,长20余米,走道和宫殿平行方向延展,为宫殿间的交通要道。各宫名称,已知有“长乐宫”等。越王墓出土陶器上有“长乐宫器”印文,见到完整的已达28块以上,字体早期多用“鸟篆”体,并有明显的由篆书变隶书趋向,说明宫殿建筑群是由秦末到汉初逐步加建形成的。

  3. 建关隘

  赵佗立国即置关隘防汉兵南下,首先是针对北方的强国长沙国。在通向北方的主要大道大兴土木,建关隘固守,并以私党替换担任守、将、吏之职的汉人。

  (1)横浦关 《南越列传》所谓“秦所通粤道”,后来又称为秦开“新道”,地点在大庾岭上的“梅关”。据《淮南子·人间训》,秦驻一军守“南野之界”,路经梅岭较陡而狭,一过梅关路平而宽,故为过五岭要道。今梅岭道五里、十里仍置风雨亭。

  (2)城口关 由仁化至汝城必经之山口。据笔者考察,仁化水路到夫溪(吴时征夫至此别妻起陆),过白石岭(600米)至恩村上城口(恩村为谢恩地点)。秦时在山坳建关城,今仍存,有温泉。由此下汝城半天可达,有船出汝城,全程一日,今亦有五里亭、十里亭和松林夹道,略次于梅岭,但只有一座城门,井非真正一座小城。

  (3)赵佗城 在乐昌峡出口处武江西岸,任嚣于此建城聚兵名任嚣城,为准备南攻南越之用,峡口正当乐昌盆地中,刘远铎《乐昌县志》卷19说佗立国后又在对岸修建乐昌赵佗城,今在城南武水北岸洲仔发现遗址,城基由鹅卵石砌成,还有石柱,绳纹板瓦、筒瓦等,认为即此城(朱非素,1991)。

  (4)阳山关 骑田岭上新道南下首关,在阳山县故名。其下游即洭浦关,上接南风坳道(东陂河上游)即古都庞岭道(新道),今大锣岭下(1322米),古为通湘潭大道,容闳《两学东渐记》云:“湘潭及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交通皆以陆,劳动工人肩货往来于南风岭者不下十万人。”

  (5)湟溪关 连州西北连江上,为南下水关要地,古名湟水,具体在阳山、连县接界处老溪口,属秦新道。汉初不归南越国管,后来汉伏波军即出此关攻打南越国。

  (6)洭浦关(即诓口关) 在连江口处水关。具体位于连江与北江汇口处的连江岸上,今汇口连江北岸江口咀村后山,土台上有秦汉瓦筒残件发现,计连江三关连建,可知佗的军事措施。

  (7)秦城 在广西兴安灵渠地区,史禄凿亦属秦新道之一,谢启昆《广西通志》卷230云:“秦城在县(指兴安县)北四十里,旁有秦皇庙,秦始皇筑以限越。”

  (8)严关 谢启昆《广西通志》还说:“城北近严关,群山环之,鸟道不可方轨。”

  (二)建立封建郡县制

  赵佗按秦制首先建立郡县制,故先秦士邦全为郡县管辖,使中原制度文化普及推行于全珠江流域。分述如下:

  1.南海郡、县

  《汉书》称“佗王此地”。即番禺县,据徐恒彬指出番禺陶器早已知名,先秦又是宝货集中之地。辖县已知有下列7个。

  (1)番禺县 吴建南武城,后为越相公师隅修建,楚高固再增为五羊城,即已成诸侯辖下的小城,故名“都”。秦任嚣加建秦城于其东侧文溪东岸,佗建都城于其西岸,郡不设守,由尉管之,西建行宫别馆,如王子宅(今光孝寺)及迎陆贾的泥城和越华楼于司马涌口处;于象岗建朝台,于越秀山建越王台等等,又开九眼井于越秀山下,保存至今。

  (2)龙川县 佗初入越即任龙川令,辖地粤东,相传建有城及官衙,今在龙川老隆南有陀城(古龙川城)遗址,城中有越王井。在龙川郊区五华山即发现1400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即长乐宫故址。又教民开垦荒地业农,开井今存,把汉族文化传入越人地区,提高生产和知识水平,奠定治粤的方针策略基础。故受任嚣赏识,提为南海尉。

  (3)博罗县  即古缚娄国(土邦)地,博罗即出土先秦缚娄国酋豪大墓,出土铜器甚多,有成套6件的铜甬钟礼器出土,即有两套。封建制一吏即可管数国(土邦)和数十部落,故佗按族系分立为县以统治之。

  (4)揭阳县 《史记》已记有“揭阳令定”,地当今揭阳县以东到福建西南部沿海,故高昌候赵建德即在该地伐木造船。

  (5)浈阳县 据《清远县志》称:“赵佗划浈阳峡以上者为浈阳县”,地即今英德市地。

  (6)含洭县 据《清远县志》卷一。亦云佗划小北江以内者为含洭县,即今浛洸地,连江下游小盆地,亦有建关在内,即洭浦关。

  (7)洌江县 《清远县志》提及清远县秦名洌江县。

  2.桂林郡、县

  郡治在西江谷地中最大一块平原地区,今天仍为广西农业中心地带,有二县。

  (1)布山县 秦时置,南越国因之,为桂林郡治。在贵平县西南古城。因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出土漆器上有“布山”烙印文字可证。出土铜甚多,显为奴隶主阶级大墓,因出土器物有铜鼎、铜三足鼎,铜盆、铜桶、羊角钮钟及铜鼓二个,一大一小。

  (2)四会县 秦时立,南越仍之。地当今四会县地。先秦已有大墓发现,如高地园1号墓,分前后两室,有台阶式墓道,铜器有鼎、鉴、人首柱形仗头,显为奴隶主身份,即四会当时亦可能为越人小国地方,故秦立为县。

  3.象郡、县

  赵佗主南海尉后发兵袭秦时象郡,《汉书》称郡治临尘,今广西左江崇左洞谷地。为左江流域中心地点,农业发达。地当要冲,西入龙州,南下友谊关,入骆越,居高临下,一路开敞,东侧明江过爱店,更是大路平坦直通越南,故在龙州、宁明间为壮族中心地,岩画最多,沿明江左江岩壁,至为壮观,如宁明花山壁画最佳,雒越英雄、祭司及舞人形象,像有狗、鹿、人等,铜鼓、皮鼓等乐器也多。

  (1)象林县 据《晋书地道记》、《汉书》、《水经注》可证此县确存在于秦代。地当今越南广南至岘港。其南即外国地方,象林县治即汉日南郡治。

  (2)武宁县 此县见于晋《交州外域记》,即安阳王都,地当今古螺城附近。

  4.交趾郡

  《水经注·叶榆水》云:“秦始皇开越珠江,立苍梧、南海、交趾、象郡。”又引《交州外域记》称:“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可见赵佗破安阳王后即立交趾郡,其地即当今越南北部,清化江北地区。

  5.九真郡

  地即今越南清化、文静二省地。

  6. 苍梧郡

  苍梧郡见于“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称当时苍梧郡有守名灶,有尉名徒惟,此批简多记前220年2月前,即苍梧到乡叛乱,及秦镇压事,故徒惟(即屠睢)被杀,即发生于此。故《水经注·叶榆水》云:“秦始皇开越珠江,立苍梧、南海、交趾、象郡”。

  (三)推行封建官制

  秦、汉官制,佗全部依据施行。如郡设守、尉、监。赵佗本人即为南海郡尉,桂林郡只有监,如监居翁,他能命令“谕告瓯、骆40余万人口降”。郡守如佗令二使者典土交趾、九真二郡,即名为守。

  汉制更多应用,以适应时局变化的需要,如汉封王、侯之法,佗即应用。如在强盛的西瓯地区,即封苍梧王和西于王。

  1.官禄等级制度

  封建政体的官禄制度到秦代已很严密,故佗开南越即用为管理南越三郡,比南越土邦时期奴隶制大大进了一步。故佗之有条有理见称当时,且能执政67年,一生受福。

  佗受命为王,中央大臣即有丞相、内史、御史、中尉、大傅。次一级官员由佗发印信。从考古文物得知有19种,皆沿汉制。南越国地方官爵系统中的官号还有:假守、郡监、使者、令、啬夫。

  封建家庭制亦表现于皇室家族组织之中,已知有立太子之制和立后妃之制,盛行汉式葬礼。

  2.币制及度量衡的统一制度

  秦统一了文字、道路和度、量、衡。比奴隶制国家大大进步,使中国成一大统。佗立国后,仍袭秦制,使国家经济跟着前进,汉越再现融合。

  (1)币制  “半两”一直沿用至国灭,保证了国家经济稳定。

  (2)长度 南越国亦奉行秦制。

  (3)容量 南越铜器多有容量刻铭以利计算,此亦秦制。据计算其1升=197.655毫升。

  (4)重量 重量据铜器刻铭换算,秦、南越、西汉初基本相同。

  总之,从币制和度、量、衡都表示中原封建帝国文化对珠江流域各地的影响,至今仍未大变,可见今所谓珠江文化实为汉越文化融台的结果。

  三、结语

  赵佗一生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推动中原文化与越族文化的融合。赵佗愿与越人共处一生,入越俗“椎髻箕踞”,自称“蛮夷大长”,教化越人,为越人所欢迎,如今天向西方学习一样。他本人为求政令能行,久安越地,而自立为国,变服易俗,终身与越人共处。没有想到这样把汉文化带来,使越人文化大大提高,使汉朝以后岭南越族成为中华民族一支。中原文化因而得以向南方稳固发展,逐步形成珠江文化。

  史有先例如周末太伯奔吴,以投奔入越人之中,示不再用,以求自保。但这样变服随俗,以德化越人,从之者数千户,后立为吴国,卒成春秋大国而争霸中原。

  后世粤西俚人首领冼夫人与汉人冯氏联婚,在她说是嫁得佳婿,冯氏则求得政令可行。婚后得汉文化的教化,管理土邦成绩大增,使粤西之开发大进一步,唐代以后影响远及海南岛,汉文化播传于越人(俚人)深得俚人欢迎,使粤西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政权安定达三朝之盛,为俚人汉化成功之又一例。

  赵佗从历史发展潮流观之,即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和融合其他种族文化,实为今后对各个民族的主要方针。孙中山“五族共和”之倡,亦即此意。各民族融合成为一体,则先进文化的领导作用,自能发挥,国家凝聚力必大为巩固,使国家富强,人民团结,生活日佳,为期远久之策也。

  中华文化有长久和不断扩展的特征,由黄土高原、黄河而淮海,进而向四夷扩张,五族共和形成传统性文化中心,不断继承扩展的生命力的类型。他如欧洲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的不平衡和对峙,文化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引起的不断纠纷,是应加注意的问题。

  今天有不少人在文化发展“本土化”的研究中,引入国外文化理论并与中国历史相结合,寻找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新方法,是应加注意的。但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看,强调创新,独立思考,从研究实践中总结我国文化体系的发展规律,似能更快速而扎实可靠地建立强大光辉的中华文化体系,为国家小康,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好的贡献。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青年培训学院)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