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何以能走向世界


  文/司徒尚纪

  珠江文化作为一种流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民族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有自己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自己特殊地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珠江文化也是世界性的,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它产生和辐射的地域范围。它应置诸世界文化之林,让世人认识,在世界上交流和传播。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空间一体化背景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日趋缩小,而文化的差异则越来越凸现。普遍认为,而且事实也在证明,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所以具有优势文化的国家龢民族,有可能在世界竞争中赢得胜利,取得支配地位。畅销全球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预言,“在未来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幷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不管其政治动机如何,这一新观点拥有很多追随者,凸现文化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昭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必须以高度发达文化或文明为保障。他也同时指出,当今,“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1〕。在政治格局上如此,在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更不例外,故联合国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宣言。既然如此,那么,无论是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是这个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都有权利获得保护、生存和发展。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珠江文化,也同样在多极和多元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这个定位出发,珠江文化就有了融合和走向世界的可能。

  我国史学大师谭其骧先生在研究了中国文化的时代和地区差异之后,指出“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文化“有地区差异”〔2〕。这种差异在于文化特质不同,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特征越独特的文化,就越是世界性的文化。故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即世界文化是由各个民族文化组成,个性特征越独特的文化,就越能显示自己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为更多的人所关注和认可,也就越能走向世界。珠江文化作为一种流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民族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有自己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格局占有自己特殊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珠江文化也是世界性的,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它产生和辐射的地域范围。它应置诸世界文化之林,让世人认识,在世界上交流和传播。

  一种文化被发现、认识,显示自己的存在,固然是它占有一定地位的外在表现,但要对外传播、扩散,必须具有高位文化势能,形成文化梯度力,才能走出自己产生地域,辐射周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珠江文化即具有这样的势能,可以走向世界。其故有六:

  (1)广东—世界交通中心地理区位。

  一个地区价值,不仅在于资源多寡,更在于区位价值,广东处在南海交通枢纽位置上,梁启超在《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一文中指出:“今之广东,依然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在中国地图上,广东是边缘,但在世界地图上,广东却是中西交通的重要枢纽,假道海上丝绸之路,南可达东南亚、澳大利亚,北上日本、俄罗斯,西达印度洋、非洲、欧洲,东至南北美洲,可形成全球性大循环,故梁启超又指出:“广东非徒重于世界,抑且重于国中矣”。有位外国学者布罗代尔在考察15-18世纪城市发展模式时十分强调地理区位持久性作用,指出:“可能世界上没有一个地点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形势比广州更优越”,通过船舶广州可与我国内地及世界各地交往。无论商旅、商品都是文化载体,广东作为珠江文化和世界性商贸中心。珠江文化藉助于自己独特区位走向世界,已为历史和现状所验证。

  (2)珠江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

  按照系统论观点,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流中形成耗散结构,才能保持系统中各要素在竞争和协同对立统一中趋于有序状态和良性循环,使“熵”值变小,由此获得发展生机和活力,珠江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系统。语曰: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在江海相通地理环境和珠江流域,特别是岭南历史上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条件下孕育、发展起来的珠江文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开放的。广东主要是广州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长期保持开放态势,在文化各个层面处处留下深刻的烙印。自古以来,外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如各种作物新品种、宗教、语言、思想观念、科技等)都可以在珠江文化体系内不断地碰撞、交融和整合,形成新文化特质和风格。近代西风东渐,珠江文化首受其影响,涌现一大批时代先进人物和思想,使珠江文化跻身全国先进文化行列。当年容闳组织我国第一批学童留美,但“北人应者极少”,“来者皆粤人”,这批人学成归国,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近年改革开放,广东尤其是珠三角,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基地,珠江文化的开放性由此变得更加宽广和深入,并以高位势能、崭新装束和姿态,对外辐射,影响所及,达于海内外。这样珠江文化不仅具有全国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这已为世所公认。为此,珠江文化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开放性也势所必然,不可逆转。

  (3)珠江文化拥有以华侨为主广布世界的传播载体。

  人是文化主要载体,珠江文化覆盖地域除了珠江流域,还包括它辐射的其他省区,就岭南而论,即有广府系全部、客家系和福佬系一部分。岭南是我国著名侨乡,在我国3000万华侨中,2/3左右为广东人,散布世界五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不管他们分属那个族群(民系)文化,都是珠江文化组成部分,这部分以华侨为载体的文化形成华侨文化。华侨文化具有反映西方近现代文化重要成果、信息灵通、更新快、经济基础雄厚等特点。它以各种方式注入珠江文化,不但使它增添新的血液和养分,使之更具活力,而且加强了它的开放性。故梁启超说:“广东旅居外国者最多,皆习见他邦国势之强、政治之美,相形见绌,义愤自生”。又说“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中国各部之中,其具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3〕。这说明近世广东具有爱国和开风气之先河的文化特点。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因为有了华侨的参与,才上演得有声有色,波澜壮阔,也表明珠江文化开放性离不开华侨文化参与。华侨文化根在内地,但分布在海外,这些文化板块镶嵌在侨居国,与当地文化发生对撞、交流、磨合,乃至整合,实际也是珠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这在过去和现在都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珠江文化走向世界,不是一种可能,而早已成为历史事实。

  (4)珠江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能融入世界文化潮流。

  珠江是外流河,注入南海,仅在珠三角出海口即有8个之多。江海一体,使珠江文化可以毫无阻碍地与海外交流。自秦汉以来兴起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历久不衰,它以各种方式深入沿海和内地,联结海外,使内陆、沿海和海外构成一个不可分割地域体系,不同文化交流、互动也在这个体系内发生。珠江文化自古以来就藉助于海上丝绸之路,保持与海外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吸收有益养分,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珠江文化一个最显着特质是它的海洋性。华南师范大学曾昭璇教授曾说:“岭南亲海,热带民风”,即说明岭南人物质和精神文化与海洋文化有深刻渊源关系。黑格尔在《历史哲学》里高度评价海洋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心底无限的事后,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从事商业与正当的利润”。梁启超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一文中也指出,临海“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超然万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比陆居优越。而广东“其与内地交通,尚不如与海外交能之便,故其人对内竞争力甚薄,而对外竞争力甚强”。岭南人民也如黑格尔和梁启超所指出那样,自古就假道海洋,走上与世界交往的道路,在海洋资源开发、海上贸易、中外文化交流层面上取得丰硕成果和经验,融合为珠江文化一个主要成份。岭南人耕海为生,海上贸易致富,使用带有大量外来语(英语、马来语等)的语言,崇拜妈祖等海神,传入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是珠江海洋文化一个充分表现。余秋雨先生曾形象地描绘和欣赏广东人:“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的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来到这里已疲惫不堪,而远航南洋的船正时时准备起锚出发”〔4〕。这其中包括了珠江文化对外传播。上述岭南2000年海上丝路史,也是珠江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历史。我国出产丝绸、陶瓷、茶叶等产品早就从沿海各港输往东南亚、西亚和欧洲,明清时又远达中南美洲和澳洲。近世西风东渐,在传入西方文化之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包括珠江文化传到欧洲。利玛窦1615年在德国出版《利玛窦中国札记》,后改名为《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刊行,其所介绍中国文化有相当一部分属珠江文化范畴。如其中关于肇庆、韶关、南雄人文、风俗。又据统计,16—18世纪,耶稣会教士翻译中国典籍及撰述汉学著作有82种,都是通过澳门在传布欧洲的〔5〕。著名岭南才子书《花笺记》、《二荷花史》、《粤讴》等说唱文学在明清时就译成多种文字,传到海外,至岭南工艺、园林、饮食、技艺、饮茶、戏剧、风俗等通过各种途径外传,有些被结合为当地文化一部分。这都是举世皆知的不争的历史事实。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现在海洋已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开发领域,世界上临海国家都把开发海洋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我国更不甘人后,作为《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署国,已经把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加以实施。岭南拥有我国最大一块海洋国土,广东提出“海上广东”,海南确定“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大省,广西制定“蓝色计划”等,这说明海洋事业在全球方兴未艾,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社会进步一个方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与海洋事业相应,海洋文化也成为世界文化一个主流,为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柱。珠江文化顺应这种新形势需要,在继承自己海洋文化传统特质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发展战略、目标和决策,不仅是走向世界,而且成为世界海洋文化一部分,也是无可置疑的。

  (5)珠江文化具有扩张力很强商业文化品格,可以达到它一切商品流通之处。

  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商品生产的洪流冲破一切束缚它的界线,造就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龢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当今世界已发展为一个由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联系起来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通有无的统一的大市场。商品经济或市场具有强烈的外向性和开放性,由此决定了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商品世界。一种具有发达商品文化风格的地域文化,也就有可能随着商品交换和流通,进入世界市场。

  明清以来,珠江文化重商风格已经形成,经商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席卷各个阶层和城乡。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东“无官不贾,且又无贾不官”,“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又“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以时逐(利)”,以致“粤中处处有市”,这些民贾、官贾“遍于山海之间,或坐或行,近而广(东)之十郡,远而东西两洋,无不有也”〔6〕。在商品流通中形成“广州帮”、“潮州帮”、“客家商”等三大地域商人集团,除在国内活动以外,还远涉鲸波,“至于红毛、日本、琉求、暹罗斛、吕宋。帆踔二洋,攸忽数千万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赢利”〔7〕。清干隆时一位外商对广州印象是“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全部贸易都聚会于广州,中国各地物产都运来此地,……也都荟萃于此城市”〔8〕。由此商品、市场、价值、信息等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岭南人的重商民性,并随着商品流动扩布海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人商品意识空前觉醒,很快在广东建立起商品经济体系。近年又利用世界产业东移机会,大量利用外资、技术、人才,建立起外向型商品经济。这是属于一种高度文化凝聚而成的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必将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扩大,尤其中国加入WTO机遇和运作,将它所承载珠江文化风格带到世界各地。

  (6)近现代珠江文化是一种时代先进文化,具有强大辐射力。

  明清以来,经过历史长期积淀,珠江文化吸纳海内外文化精华,使自己得到提升、脱羽、成熟,发展到近现代,已成为一种时代先进文化。这在文化各个层面上充分显示这种时代特色,从洪秀全,经康梁到孙中山,乃至当代改革开放,特别是珠三角成为全国经济高峰区、泛珠三角龙头,当今又是世界产业转移一个重点地区,以及汇聚各种“创新”一个基地,完全表明珠江文化发挥巨大支持作用、领潮作用,无愧为一种时代先进文化。这个时代先进文化根植于强大经济基础,具有丰富内涵、鲜明特色、高位势能、强大梯度力,故能全方向、多层面对外倾泻,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文化在全国崇高地位的确立所证实。而随着广东经济进一步增长,泛珠三角经济区形成和运作,广东和泛珠三角经济必将达到一个新高台阶,与东盟和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关系也必将进一步紧密。作为这种区域经济格局强大支柱的珠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进而积累更强大能量,借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大循环之机,走进世界文化潮流应是一种顺适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即孙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也是珠江文化前途。

  当然,珠江文化要走进世界,也充满了竞争,或曰“文明的冲突”,为了适应、赢得这种竞争,珠江文化必须现代化,应发展为一种创新而不是守旧、前进而不是停滞、高雅而不是粗俗、开放而不是封闭的文化。只有这样,一种朝气蓬勃、具有高度发展水平才有足够能量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珠江文化进入这种文化层次,即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达到自己发展巅峰。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文版序言.新华出版社,2002。

  〔2〕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和地区差异.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2):4~7。

  〔3〕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七册,中华书局,1932。

  〔4〕转见叶春生:区域文化研究的现代视角——评朱崇山: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

  〔5〕黄启臣:澳门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37~139。

  〔6〕屈大均:广东新语.卷9,事语。

  〔7〕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货语。

  〔8〕转见司徒尚纪:珠江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240。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