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争当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

http://www.CRNTT.com 2006-11-09 11:05:01 南方日报
  10月19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组织我省社会科学界知名专家,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共商建设和谐广东大计。与会专家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思路、新举措尤感振奋,一致认为,《决定》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与会专家指出,近几年广东的实践,就是不断构建和谐社会、成功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广东注意在改革中化解冲突,在开放中重建和谐,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也成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区;广东有条件、也更需要为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探路。这期话题我们特编发与会专家的精要观点,供读者参考。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李明华

  《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借鉴中外传统和谐思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社会思想史和实践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基本上是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或者仅仅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和政府引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逐渐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一个发展,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的正确方针。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强调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同时,特别强调了社会建设问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向前迈出的一大步,深刻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社会主义要使人民幸福,不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必然幸福。安全感、社会保障、表达个人意愿的自由、健康的社会氛围、个人尊严、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睦的家庭和邻里关系、社区和谐……这些都是社会文明、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就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正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近30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对社会环境、民主法治、道德氛围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水到渠成、十分自然的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党中央顺应民心,把社会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当然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

  生产力的重要内涵

  生产关系的真正归宿

  江文富

  首先,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就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提出过“和谐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既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这一有关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又认为其没有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入空想。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即共产主义。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迈进的必经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这种伟大奋斗目标的现实表现。

  其次,社会和谐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不开和谐。和谐是生产力的重要内涵。生产力既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理应包括在生产力的含义中。同样,生产关系也离不开和谐。和谐是生产关系的真正归宿。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形态是和谐。人类在利用自然时,既要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也要建立起与自身和谐的世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公平与正义,体现了社会和谐,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上是和谐的,社会和谐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广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改革开放试验区和谐社会先行区

  谢鹏飞

  广东的实践是科学发展的实践、不断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和谐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广东的实践,就是一个不断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是成功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广东省委、省政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的要求,提出了建设“和谐广东”的奋斗目标,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狠抓发展不动摇,增强公共财政的均等性、普惠性,纾解民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夺取了GDP总量全国最高、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双冠军”,使广大人民共享了经济发展、公共福利、环境改善和公平正义的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构建了“和谐广东”的雏形。

  从过程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实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广东用27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冲突、矛盾暴露得更早、更集中,但广东注意在改革中化解冲突,在开放中重建和谐,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区,而且也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区,在全国起到试验、示范、引路的作用。一个和谐的广东,一定是一个科学发展的广东。

  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形势,要构建和谐广东,必须完善科学发展的思路,在和谐社会思想指导下,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做大经济总量,依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发展与改革、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共建共享,统一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各方智慧,调动全民积极性,共同建设理想家园。四是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坚持党内和谐,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率先探索和谐社会的构建机制

  王珺

  广东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有机会、也有挑战,这种机会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承受力较强,开放性与包容能力较高。挑战主要有三点:第一,广东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人均收入3000美元—8000美元阶段,是经济发展遇到的社会矛盾、纠纷和冲突较多发的阶段,解决不好这些问题,经济持续发展的机制就会受到影响,广东省“十一五”期间已率先进入到这一阶段。第二,广东省外来人口多,常住人口接近9000万,加上未注册登记的人口,估计超过1亿人。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广东省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特征。“以人为本”对于广东省来说,就是处理好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创业安家和谐相处的关系。第三,广东省各地区收入差距较大,既有全国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有类似于全国西部地区收入水平的贫困山区,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全国东部与西部的收入差距,显示出广东省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性。

  广东在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中,有三点是有可为的。第一,加强各级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虽然构建和谐社会是全民共同努力的事业,但是,引导者、管理者和制度制定者以及矛盾的协调者主要是各级政府。所以,加大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是率先推进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第二,加大正式的制度规则建设力度,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和谐需要探讨共同接受和认可的文化,这就是正式的制度规则。第三,加大地区性试验的力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可能“一刀切”地均衡推进,因为各地的条件不同。另一方面,和谐社会构建的实现机制也是多方面的,和谐社会的模式是多样性的,较发达地区有较发达地区的条件与模式,发展中地区也有发展中地区的潜。所以,加大地区性试验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系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广东经济学会会长

  有条件为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探路

  李惠武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实力最强的省区之一,有条件也更需要为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探索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广东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广东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重叠阶段,各种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集中出现。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异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整治的任务艰巨,资源约束的问题十分突出,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宏观调控与社会管理的水平比较落后等问题,正日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的冲动与制度创新的需要构成了多重的压力。

  因此,广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紧紧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抓住新世纪到来的各种机遇,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继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创新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的新思路、新办法,切实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必须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裕、公平、活力、安康”作为指导方针,加强法制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真正成为发展的最大得益者;必须坚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不断提高管理社会、驾驭经济、扺御风险、化解矛盾的能力,努力开创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充满活力、分配公平正义、法制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利用、生态安全良好的新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

  舒扬

  《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龢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地分配,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具备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地实现社会公平,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保障。公正的规则是社会公平总的依据,具体的公平要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实现。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教授

  更加注重解决不平衡问题

  社会和谐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陈鸿宇

  《决定》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列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之首,提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决定》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十分重要的战略措施,详细阐述并要求认真落实。

  从《决定》的上述精神,我体会到:

  一、只有坚持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诸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而是发展不协调带来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不和谐是经济建设这条腿长了,社会建设这条腿短了”,恰恰相反,正是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迟缓,才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社会事业建设、制度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差异。因此,“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二、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物质前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并不能完全依赖于财政的“再次分配”,更重要的是让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让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有所增长。在自身的“蛋糕”做大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二次分配”的调节功能正常发挥,保证中央和上一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公平性和规范性,全社会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才能形成。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有的同志把边远、农村地区的发展迟缓归咎于投资少、大项目少、上级关心少,因而出现了“争项目,争投资”的情况和“招商引资”等“热潮”,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仍未呈现缩小的趋势。这是因为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间、城乡间的区域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在强力行政干预下建立起来的“工业化”,往往是缺乏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分工互补优势的。资源要素的无序和低效率配置,必定加剧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摩擦。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

  教育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林伦伦

  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是必要的前提。而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而教育要搞上去,幷且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则在于其是否能公平、协调而快速地发展。

  广东省的教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是,广东的教育在迅速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不够协调的现象。一是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于先进地区来说,少得可怜。二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同一个地区,城里城外,教育的条件相差很大,重点学校都在城里,优秀教师都在城里,优秀生源都进了城里,进了重点学校,各级政府的投资也是大头在城里。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三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政府的财政投入、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全民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还不相适应。

  如何使教育能够公平、协调发展?我认为,在建设和谐广东的过程中,应该优先建设好教育这个基础工程,使其快速而协调地发展。首先,希望政府在教育投资方面考虑给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以政策性倾斜,其次,对于职业教育,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教育的一个类别而不是一个层次,应该用抓广州大学城建设那样的力度来抓职业教育。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建设和谐文化是重要任务

  和谐文化与精神文明、先进文化的关系

  范英

  《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里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我们把促进经济、政治等良性运作的文化称为正文化,把阻碍经济、政治等良性运作的文化称为负文化。和谐文化的絶大部分是处于正文化范围之中的,小部分可能与负文化有某些关联。

  所谓和谐文化,是以正文化为主体的、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整合。这就是说:首先,和谐文化是一种正文化,并以正文化作为主体的文化;其次,和谐文化与负文化虽有某些关联,但属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再次,和谐文化中占主体成分的正文化,与负文化有某些关联但属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的有机兼容、协调和发展。上述三个基本点是笔者对和谐文化的一种理解。

  还必须明确的是:第一,和谐文化中的主体成分即正文化,并不都具有先进文化的属性,更不与先进文化等同,它自身藴涵着先进文化和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先进文化无疑是其中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的导引者。第二,和谐文化中的次要成分,即与负文化有某些关联的那部分,由于其本身是健康的、多样的,可藉助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调节运转以避免滑向负文化的深渊,和正文化一起共构和谐文化。

  从近20多年来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到关于“先进文化建设”再到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来看,其主要内容是大体一致的。这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的建设,虽前后相承、与时俱进,但不离其宗,就是要进行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这两大重要内容的建设。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也离不开文化中的先进性、文化中的群众性和文化中的和谐性问题,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所要突出的方面有些不同,所表述的方式有些区别罢了。

  当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的大体一致,并不是否定其大体一致中的差别,和谐文化的兼容性更广泛。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社会学会会长、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