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盘点中的理性叩问——读黄树森《手记·叩问》

http://www.CRNTT.com 2006-09-11 05:22:35 杨黎光
  我和黄树森先生并不太熟,他的评论我读得不多。近获赠一套装帧极为精美、编排也非常新颖的洋洋60多万字的《手记·叩问——经济文化时代猜想之子丑寅卯》的书,觉得耳目一新。这是评论家黄树森20年文化研究的心血之作。细细读来,感到与一般的文学评论或文化评论集的编写格式不同,作者以手记的书写形式,加以旁白、侧批和注脚的点缀,并配有300余幅图片,既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了一种历史的现场感和亲切感。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作者在回望20年岭南文化发生、发展、嬗变乃至辉煌的历程中畅发一种理性的叩问与反思,是国内研究岭南文化的又一部有特色的力作。

  自80年代国门大开以来,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经济文化先在岭南抢滩登陆。以后,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受港台文化的浸染,以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为先头的经济文化呈燎原之势,在岭南这块热土上迅速地蔓延开来,并向全国渗透。一场真正现代性的文化大裂变在神州大地上发生了,而这场文化裂变的领头雁,无疑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的广东岭南。《手记•叩问》用大量篇幅阐述了经济文化时代的种种特征,作者形象地将之描绘为:经济“盅惑”文化、时尚“调戏”高尚、科技“非礼”艺术、世俗“暴动”精英,在这场文化大裂变的电闪雷鸣中所勃发的种种文化猜想、文化论争和文化求索,正是作者关注的焦点。《手记•叩问》在文化研究上提出了一些颇有历史总结意味的新观点。作者认为,当市场经济首先在广东等沿海地区迅速发育起来的时候,作为传统的政治文化的有力补充,经济文化出现了。而岭南20年的风雨历程,恰恰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一个形象而具体、切实而生动、深刻而复杂的中国经济文化新形态。所以,“叩问岭南,就是叩问中国当下新文化”。很显然,作者是把岭南作为研究整个中国当下新文化的一个典型文本和切入口,正是岭南这块热土最早也最典范地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下新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的文化叩问与发现,是十分有眼光的。

  接着,作者将笔触伸向岭南文化的历史幽深处,回顾了自近代100年来岭南文化衍变发展的轨迹。他认为,岭南文化处于边缘却又不甘边缘,它崛起于近代,在现当代又从冲突走向了对话,而这种对话的结果是,由世俗化走向全球化。世俗化是当代经济文化的根本特点,而全球化,则表征着经济文化的未来走向,这样的研究,以大量生动丰富的文化实践为物件,既具体,又宏观,体现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术眼光。

  近年来有关经济文化的研究,虽然陆续出版了一些著作,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受地域文化因素的制约和所谓的“门户之见”,“京派”、“海派”文化界学者对“粤派”岭南文化持一种漠视的态度,故真正学理意义上的岭南文化研究,尚未完全进入中国主流文化批评家的视野。虽然在90年代中,已有学者杨东平在其《城市季风》里对“广东文化在世纪末的新北伐”发出了较早的呼声,但此后关于这一话题的应答者聊聊,岭南文化及与其唇齿相连的经济文化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应有重视。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黄树森《手记•叩问》的问世,填补了岭南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黄树森是岭南文化研究学者,更是这一文化实践的参与者。数十年来,他一直投身服务于广东文化界,可以说,黄树森是一个对广东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做出了贡献的人。他既关心岭南文化的总体发展与宏观走向,比较热衷于在岭南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发现”一些比较关键、重要的话题;也留意、关注于广东文坛和评坛上一些新出现的“文化亮点”和文学新人。如他对刘斯奋长篇历史小说、卢瑞华的经济笔记、星城的谴责小说、周镇宏的科普小品、李士非的“愤世”报告文学、陈俊年“激情”诉说式报告文学、钟晓毅的“边缘性品察”文学评论,均给予了及时的关注和评介,这就见出了他的文化研究的特色,既具有一种理论的深度和高度,又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因为这种研究是基于大量生动、丰富的文化个案和文化实践,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向性;这样的研究也从而具备了对岭南文化实践的指导性的作用。

  上个世纪末以来,盘点历史成为学术研究的时尚。然而,盘点有一个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盘点历史需要客观精神和理智的姿态;盘点文化,更需要一双理性的慧眼,对黄树森而言,他对20年岭南文化的梳理和盘点是理性的,他的文化叩问和发现是有历史深度的,这也许将成为《手记•叩问》一书多年以后能再次被人提起的一个理由。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