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九章》借名人慧眼审视广东历史

http://www.CRNTT.com 2006-09-08 05:01:46
  “在中国,也许很难再找到一个地方,像广东这样充满争议,不仅普罗大众意见纷纭,就是经典大家也看法各异。”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贺岁推出《广东读本书系》之一、由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长、著名学者黄树森主编的《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一面世便再次触动了关于广东的盘根错节的争议焦点。

  中国古人认为,九为至大,亦为至尊。昔日舜制九章韶乐以鸣王道之盛,屈原赋九章楚辞以盼楚国之强。后世以八卦九章推演盛世文明途径。黄树森说,他们并不是仿效古人敷衍王道,但求大处着眼,小处努力,借名人慧眼,审视广东历史发展,放眼天下未来,担当时代重任。

  博古览今

  “青春版《牡丹亭》为什么加入书里?因为《牡丹亭》原作者汤显祖曾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男主角柳梦梅是广东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地方文化“辩白”的作品大多反响热烈,像《河南人惹谁了?》、《东北人不是黑社会》,去年出版的《其实你不懂广东人》第一版卖了2.8万册,又出了插图版。请问您主编这本《广东九章》是出于一种什么的设想?

  黄树森(以下简称“黄”):开始出版社是希望出一本名家美文合集,而我的想法是把学理、学术上的东西与时尚、大众口味结合起来。最后我们选择了“经典大家对广东说了什么”这个角度,通过汇编名家笔下有关广东和广东人的针锋相对的精辟言论,达到一种“众声喧哗”、博古览今的效果。这也是一本为大专院校学生编写的乡土文化读本。乡土文化热在中国刚刚兴起,地方文化的蓬勃发展是中国本土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点。编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借文学大家的号召力,吸引青少年瞭解和思考广东文化的内核和基因,重新审视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将其转化为现代广东人精神的乳汁。

  记:书里还收集了三毛、金庸、余秋雨等“粉丝”众多的作家笔墨,还涉及到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是不是也出于招揽年轻读者的目的?

  黄:这部书隐藏了很多关注点,比如青春版《牡丹亭》为什么加入书里?因为《牡丹亭》原作者汤显祖曾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男主角柳梦梅是广东人,这部戏与广东有不解之缘。所以我们特地收録了第二出《言怀》的原文,还配上了现在炒得很火的青春版《牡丹亭》剧照及白先勇的介绍,这算是一种新闻手法吧。这个做法还是从你们南方日报系列报导《广东历史文化行》以及举办白先勇座谈会获得的启发。而借金庸的《袁崇焕评传》和《碧血剑》来宣传袁崇焕,并加入京剧老生于魁智等出演袁崇焕的扮相资料,是因为一般人对这个出生在东莞的民族英雄知之甚少。

  絶不贴金

  “每个作家,无论是欧阳修还是龙应台,无论他是褒是贬,都是一家之言,要做到公平就得把这些意见都摆出来。”

  记:书中收録的著名作家龙应台写的《我就这样认识了广州》,曾在网上引起很大争议,很多人说龙应台在广州钱包失窃纯属偶然,借自己的文名迁怒于广州不厚道,您怎么看?

  黄:我们在编书的时候就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能全是溢美之词,要有各种声音,当然特别是名人的声音。每个作家,无论是欧阳修还是龙应台,无论他是褒是贬,都是一家之言,要做到公平就得把这些意见都摆出来。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有褒有贬,所以收进来,编者还在旁边加了一个注释:广州的治安需要改进,但更需要改进的也许是各级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记:但书里还是好话居多,您不怕别人说您是专挑过去名人的好话往今天的广东脸上贴金吗?这是否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黄:如果我们连外界的关注和争论都承受不了,这才是真正的缺乏自信。每一种乡土文化都不是完美的,我们没有刻意规避那些对广东责难的言语,没有“贴金”,文化就是一种交流和争论,没有争论就没有文化。书里面的声音不光是赞扬或者批评,比如期望也可能是一种婉转的批评,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编辑、盘活过去的声音,让他们互相碰撞,发出回响,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的迭映。

  记:《广东九章》里很多资料都已经出版过,这会否造成出版资源的重复建设以至内耗?

  黄:我们做的并不是前人工作的重复,我们的做法是把文献和现在的潮流和视野结合起来,以前的典籍没有引起注意,跟编辑手段陈旧有关。比如张九龄开凿大虞岭造福后世的良苦用心、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陆皓东的被逮供词、孙中山的《留别粤中父老昆弟书》,无不体现出粤人对于国事民生的热情与担当。而书里收録的最新文章,包括学者何博传的《珠三角与长三角优劣论》,对广东的发展前景有精到的论述,极具说服力。如此一来,广东的“前世今生”历历在目,历史就变得鲜活可感。

  其次,通过重新“出土”这些典籍,也让人找到了广东人精神的渊源。例如广东人对先进文化的渴求以及由此形成的包容、进取的文化心态。古代南贬的有学问的士大夫如韩愈就很瞧不起广东,但广东人并不因此心有芥蒂,而是将这种名人效应发挥到极致。韩愈在阳山只呆了8个月,远近文人都跋山涉水前往求学,阳山本地人更是感戴铭记至今,阳山县城内至今有贤令山、韩公祠、望韩门、景韩亭、韩愈路等。潮州成为一方人文渊薮也始自韩愈,潮州山水皆因他而改姓韩,足为表征。

  苏东坡:岭南户户皆春色。

  梁启超:中国各部之中,其具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

  孙中山:吾粤之所以为全国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

  苏曼殊:广东人有天然媚外的性质。

  鲁迅:革命的后方便成为懒人享福的地方。

  潘光旦: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奋发有为。

  胡适: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尚且守旧如此。

  林语堂:复南下而至广东,则人民又别具一种风格。

  钟敬文:为什么偏偏生长在这文化落后、蛮缭旧邦的岭南呢?

  老舍:广州真是了不起的好地方!

  金庸:我也是岭南文化的一分子。
 
  争议本源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分野越来越模糊,《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这些流行歌曲,你能说它不是经典?”

  记:广东改革开发以来屡屡被“大众评审”推上舆论的PK台,被视为俗文化的重镇,您觉得原因何在?

  黄:广东文化的主力一直是大众文化,香港电视、邓丽君、武侠小说等等曾经遭到禁锢的东西都是从广东传到内地的,当然其中还包括一些思想上的示范作用。北方文化站在精英和主流的角度上,肯定会和这种大众文化发生碰撞,这里有一个话语权问题。但大众化是不可规避的潮流。

  记:今天也有很多人说广东学术文化衰落了,只能像余秋雨所形容的“早茶和花市”一样满足日常性消费,您对此认同吗?

  黄:我记得上世纪60年代周扬也提出过“广东应该成为中国第三个文化中心”的说法。我的看法是大众文化雄厚的地方,精英文化必定会趁势而起。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不都是从坊间开始兴起的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分野越来越模糊,《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这些流行歌曲,你能说它不是经典?中国的电视史能绕过“超女”这一段?我看绕不过。金字塔没有一个宽阔厚实的塔基能有塔尖吗?有了这么多厚实的大众文化现象的积累,才有高端的学术文化。

  记:《广东九章》已经引起很多读者的注意,趁热打铁您接下来准备做什么,出个《广东九章续》吗?

  黄:《广东九章》不会出续集,但我准备继续编一套书,可以叫《打工者看广东》,还有《白领一族看广东》,听完名人大家的评价,我们也需要听听小老百姓的声音。但首先是要做好这本书的宣传,我们准备学“超女”搞互动,请读者发短信一句话评论《广东九章》。在读者的回馈中,一定有尚待发现的真知灼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人们反思:广东如何从文化层面上保持当年策源地的作风和气派?果真如此,就达到目的了。

  (来源:《南方日报》郭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