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作家访谈 >> 详细内容

赵赵:写作是一场孤独的马拉松

http://www.CRNTT.com 2008-03-04 05:35:02 鲁大智
  在圈里被称为“女王朔”的赵赵,一向以幽默见长,其小说令人捧腹的经典对话俯拾即是,但她的写作并非仅仅立足于此。新作《结婚进行曲》(长江文艺出版社)显然超越了上一部作品《动什么,别动感情》“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爱情观,通过主人公一波三折的故事向读者这样表态:“结婚不是一个结束,它是一个开始,我们在这样的生活里,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小说中的新郎姚翔是一个毕业留京在外企销售马桶的上海光头男,新娘思蔓是一个濒临下岗的拉大提琴的北京“三张儿”女,他们为了筹备一场高雅而实惠的婚礼,极尽省钱之能事,满足过虚荣幻想,也遭遇过灰头土脸。其间,两人的狐朋狗党、父母兄弟的“积极掺和”又让一切乱上添乱……
 
  中国是没有成人礼的,从赵赵的小说中可以见出,结婚,作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便是一场以婚事为名的成人礼。她笔下的每个人都在结婚进行曲中渐渐成长,在情感纠葛中学习为人父母、为人夫妻、为人子女,在职场斗争中学习为人同事,为人朋友。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许不是每一段人生的写照,但在故事中,我们学会了乐观与宽容。
 
  赵赵想传达出的这个观念,也许会湮没在电视剧的喜剧氛围中,不被观众觉察到,而读过同名小说的读者,却对此有着更深切的感悟和更强烈的共鸣。
 
“结婚”和“动感情”
 
  提及自己塑造出的各色人物形象,赵赵坦言,最喜欢的还是《动什么,别动感情》里的贺佳期。因为她“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人,有心机,也够自私,这才真实。”相比之下,《结婚进行曲》中的陆思蔓同样是北京女孩,性格却平稳许多,没有主见,甚至有些“憨”。赵赵对于“上海光头男”姚翔的刻画也并没有像以往文学作品所惯用的“脸谱化”笔法,而是尽量客观:“我觉得哪的人都是人吧,干吗非像小品里那样概念化地丑化呢?”
 
  人物形象的变化正是赵赵创作心态变化的一个“风向标”——小说的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物性格是否鲜活,更多地在于作者笔法的纯熟与笔力的深厚。
 
  赵赵说,她喜欢《结婚进行曲》胜过《动什么,别动感情》,因为创作后一部时她还不懂删改,或者说是不舍得删,觉得每句人物对白都是出彩的。从“动感情”写到“结婚”的时候,就成熟多了,明白其实很多对话对于剧本来说是重要的,但对小说来说就是废话。这种向纯文学靠近的笔法和心态,赵赵不失幽默地说是“高调地低调”。
 
“孤独的体力活”
 
  赵赵自小熟稔老北京的风俗俚语,又曾在京城白领圈卧底多年,职场阅历颇深,性格开朗率真,热情生动,作品也轻松幽默、时尚大气,市井而不市侩,世故却非世俗。小说《结婚进行曲》延续了她一贯的轻喜剧路线,用她“独一份儿”的传神文字描绘了一场别样婚礼。
 
  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她把写作过程称为“孤独的体力活”。然而孤独主要是体力上的,用她的话说,“像一个人在马拉松,而且马路两边也没人给递个水什么的,因为大家可能早就散了,马路边儿没人。”
 
  但如果把创作看成对自身的挑战,这场马拉松便是内心自足的。赵赵的白领经验足够她精准地把握住都市人在情场和职场上的生活节奏,但她鄙视在专业部分的描写上闭门造车,这是一个作家的基本创作态度问题。因此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她对“卖马桶”这个行业瞭解方面做了很多功课,并从自己的同学那里得到切实的指教。
 
“写纯小说才算有追求”
 
  《结婚进行曲》同《动什么,别动感情》一样,是典型的京味小说,阅读为读者带来的快感比前者更上层楼,并且比看电视剧的视觉效果强烈得多,因为很多北京话特有的“贫劲儿”望文即可生笑,而一旦被演绎出来,真的用“狠逮逮”的语气说出来,反而不可笑了;另外,小说的笑料频出,节奏感十足,与电视剧四平八稳式的推进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因此,曾经做过编导的赵赵选择了做专职作家而非继续走编剧路线,宣称剧本小说封笔,“从此摇身一变要当写纯小说的有追求的人啦!”赵赵说,不再写剧本小说,是因为觉得剧本小说的文学性不够,“这两本剧本书把我改烦了”,叙述方式太过剧本化使她厌倦了在文学中渗透商业因素,想更多地抒写自己的感悟。
 
  剧本小说封笔后,她的文风也会相应变化,节奏会平缓,不设计戏剧式的集中的矛盾冲突。“作为编剧,把观众兴趣放在第一位;作为作者,把自己想表达的放在第一位。”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