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教师教育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05-03 00:22:06


 
  第三,以“群际接触”理论为指导,扩大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

  因为民进党当局的恶意误导、诬蔑、抹黑、贬低,广大台湾青少年对中国历史及发展现状、中华民族演变、优秀传统文化等缺乏正确认知。群际接触,可获得新信息,澄清错误信息。台湾青少年到大陆游学、就读、就业、创业,提升对国家的情感体验与理性认知,消弭对“一国两制”和涉台政策的误会,增强民族认同,促成价值观的裂变,由“小确幸”转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国家建设所赋予的“强自豪”,实现由法理回归到人心回归。比如台湾青年教师已“用脚投票”西进大陆发展,是自发性“理性选择”,加上惠台政策支持,产生“自我认同”“自我肯定”,融入大陆生活圈后,将会内化、升华为“民族认同”⑦。

  (二)以“闽南文化+学科/专业+教师教育+两岸交流”构建契合两岸融合发展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在反制“文化台独”的斗争中,必须坚持“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必须坚持学理批判与实践斗争相结合,更必须坚持海峡两岸的教育融合发展,打牢两岸融合发展、祖国完全统一的先行性、基础性工程。这有赖于培养契合两岸融合需求、具备价值观引领能力的爱国教师队伍,引领、催化台湾教育环境的裂变。

  第一,闽南文化具有服务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战略价值。

  闽南文化、闽南话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基础与语言环境,作为独特纽带,可减少民众沟通障碍,以众多共同历史记忆维护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⑧。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 17 年半,深谙闽南文化战略价值,指出“台湾除了原住民,大陆去台的以闽南地区为主,讲的就是闽南话。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借鉴将教育嵌入文化中的理念⑨,发挥闽南文化独特的两岸心灵契合功能、润滑剂效应,发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培养“富有家国情怀、精通闽南文化、善于价值引领”的海峡两岸教师。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强调“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要求“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2023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求“泉州、漳州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这是对闽南文化赋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服务国家统一特殊需求的重要对台工作安排,闽南文化肩负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等特殊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第二,闽南文化契合学科交叉融合需求和教师教育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传播者,主要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纳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共生,多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摩尼教、拜物教、日本教等世界已有和现存的几大宗教)、多神(民间信仰)、多剧种(梨园戏、歌仔戏、木偶戏、高甲戏)、多方言(如闽南语中融入马来语)、多民族(阿拉伯人、汉族、畲族在闽南混居,闽南人在世界各地定居)、多建筑(传统建筑、西洋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都可共存共生于闽南文化⑩,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富含的“和合思想”赋予其独特的文化融合和心灵契合功能。多元文化的特性使闽南文化成为学科融合、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优异载体,涉及汉语言文学、国际中文教育、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音乐学、美术、舞蹈、宗教、戏剧、民族学、建筑学、地理学等。

  第三,构建“闽南文化+学科/专业+教师教育+两岸交流”协同育人机制。

  应用多学科融合机制,发挥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导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价值引领功能⑩。通过闽南语唐诗吟诵、南音琵琶演奏、闽南茶文化及其组合(弦歌、戏剧) 可构建汉语言文学和国际中文教育特色知识体系⑩。将海峡两岸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两岸青少年的教师教育作品,文学艺术与科技融合,贴近年轻学生群体的生活与消费习惯,赋予时代感,更新产品样态,拓宽传播范围,加强教育成效,比如应用闽南锦歌与车鼓渊源有自的台湾本土戏剧(歌仔戏) ⑪创作历史教育题材《开漳圣王传奇》(闽文联 [2021]186号文);霹雳布袋戏吸纳台湾传统布袋戏和金光布袋戏技艺,以玄幻叙事作为剧本创作核心策略,应用时尚与能量(威力)交杂的符号,成功转型为台湾当代流行文艺和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⑫, 艺术创新的典型教学案例,也可望成为教育戏剧新模式。

  第四,建立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福建与台湾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福建肩负服务国家统一特殊需求的重大历史使命。“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两岸人文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建漳州更是台胞(含台湾政要)最主要祖籍地(近1000万),是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保存涉台文物306处(居大陆首位)、台胞祖祠1000多座、台胞族谱1000多册、台湾寺庙祖庙5000多间(含台湾四大信仰中开漳圣王、关帝、保生大帝的祖庙),漳台同名地160多个,漳州的曲艺、歌舞、戏曲、剪纸、灯谜、大鼓凉伞、布袋木偶戏、竹马戏、威风锣鼓在台湾广为流传,引进台企3226家,拥有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国家发改委确认的全国唯一台湾石化产业园区)、漳州台商投资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闽台产业对接示范区)、台湾农业创业园(首创两岸农业合作新模式)、闽南师范大学(博士层次台胞登陆第一家园)等对台知名品牌,漳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闽南文化相关教育教学和就业创业资源极其丰富。福建漳州成为台师从教和台生就学就业创业最佳登陆地,是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首选。

  (三)闽南师范大学的实践探索

  闽南师范大学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于1963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因台而设的本科高校,“培养涉台文教人才、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成为学校始终坚守、始终践行的初心和使命。学校分别于2012年、2014年开始招收台湾博士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来校任教求学,已成为大陆吸引博士层次台胞最多的高校,引起台湾教育界和政界的关注,历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连战、洪秀柱为学校60周年校庆题词。

  学校建立海内外唯一、服务两岸融合发展、“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以闽南文化主题的本科通识课近100门次,开发面向研究生(硕士、博士)培养所需闽南文化特色课程40余门,编撰闽南文化特色教材20余部⑬;在台胞集聚地(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等)已建和筹建附属学校作为教师教育研究和实习实践基地。两岸学者携手共同培育海峡两岸的教师教育人才,所培养教师能熟练掌握海峡两岸共通的闽南文化,熟悉两岸差异化的用语习惯,获得时任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批示肯定,荣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

  学校长期专注闽南文化主题系列科学研究,在大陆高校率先成立闽南文化研究机构,以闽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闽南师范大学两岸语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闽南师范大学圆山学院、全国台联系统干部暨优秀台胞教育培训基地(全国台联)、闽台融合发展研究基地(福建省台办)、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福建省教育厅)、闽南师范大学台商研究中心(福建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闽南师范大学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创新平台为依托,获批涉台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余项(含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创办海内外首家以闽南文化研究为主旨的纯学术高端理论期刊《闽台文化研究》;组织策划海峡两岸15位专家学者历时8年通力合作,以建构两岸一体共同史观为目标,即系统阐述台湾地区历史发展以及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演变,编撰首部大陆出版、时间跨度最长(从远古史前文化时期到21世纪初期)的通史性著作《台湾通史》六卷本,出版《闽台民间舞蹈研究》《闽南涉台族谱汇编》《台湾族谱汇编》《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文化历史概说》等涉台学术著作30多部,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学校两岸教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与实践基地已纳入福建省十四五教育专项规划。

  学校积极推动闽南文化与教师教育的协同创新与文化传承,与全国台联共建圆山学院,主办或承办《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暨全国台联第六届大陆任教台湾教师座谈会》等学术会议近100场,连续承办国台办年度重点交流项目“海峡两岸青少年学生闽南文化研习营” 8届、创办幷且与全国台联、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等共同主办了五届两岸一家亲论坛暨两岸融合发展论坛、2届台商发展论坛,与福建省台联、漳州市台联共同主办了系列圆山大讲坛等一批重要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培训了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大批全国台联系统干部暨优秀中青年台胞;近5年发布1000余篇智库报告和大量政论性文章,7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47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和《人民日报内参》等收录,成为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心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得到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台盟中央和全国台联的高度肯定,连续5年中央电视台第四套“海峡两岸”栏目给予新闻报道10余次。

  【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战略需求和多学科融合导向下“闽南文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闽教高[2020]4号;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教高厅函[2021]31号。

  注释:

  ①黄继朝、靳环宇:《当前大陆学界“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相关研究述评》,《台湾研究》,2021年第4期,第100-110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

  ③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幷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10日。

  ④胡少明:《教育主权研究的若干问题》,《教育评论》,2011年第1期,第3-6页。

  ⑤牟延林、吴安新:《完善我国教师培养权的法理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7期,第60-65页。

  ⑥李家新:《台湾教育政策变迁及其对民众“国家认同”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年第1期,第134-152页。

  ⑦王孟筠:《台籍教师大陆任教趋势及其融入问题研究》,《台湾研究》,2019年第5期,第69-78页。

  ⑧陈桂清、吴晓芳:《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年第1期,第36-43页。

  ⑨周钧、黄嘉莉、王雪薇:《培养文化回应型教师:理念与实践》,《教师教育研究》,2019年第31第6期,第13- 20页。

  ⑩李顺兴、黄丽荧、吴泓润:《东盟国际中文教育中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11期,第70-74页。

  ⑪汪晓云:《歌仔戏的兴起与闽台族群认同》,《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第127-131页。

  ⑫杜晓杰:《超玄入幻:台湾霹雳布袋戏的玄幻叙事论析》,《文化艺术研究》,2020年第13卷第4期,第42-50页。

  ⑬李顺兴:《以闽南文化为纽带服务两岸融合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20期,第48-49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3月号,总第315期,P48-54)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