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24-05-04 11:52:48


《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 刘 宁 着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中评社北京5月4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韩愈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在文章史上,他是深受推崇的古文宗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北宋诗文大家欧阳修景仰韩愈,在谈及当时士人追慕韩愈的盛况时曾云:“学者非韩不学。”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在他看来,韩愈以古文为天下立法,是文章宗师,更是精神的立法者。如此尊崇的评价该如何理解?韩愈古文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为什么能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千载?

  笔者近日出版的《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一书,尝试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

 中唐时局与儒学普遍性重建

  要瞭解一个人物,需瞭解其所处的时代。韩愈所处的中唐,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和平安定,使社会陷入兵连祸结、经济凋敝、财政窘迫、民生动荡的种种危机之中。彼时,作为中华文明精神内核之一的儒学思想,也遭遇了危机。

  韩愈及其同时代的有识之士,都对时代困局深感忧虑。有的人认为社会矛盾丛生,是由于制度不立、法治不明,主张加强制度建设。如杜佑编纂二百卷《通典》,汇编历代制度施设,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杜佑和柳宗元等人还提出要探索“理道”,即治理之道。但是,制度并非万能,韩愈友人张籍感慨:“今天下资于生者,咸备圣人之器用,至于人情,则溺乎异学,而不由乎圣人之道,使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义沉于世,而邦家继乱,固仁人之所痛也。”这就指出,时人虽然遵循着圣人设定的礼仪制度,但内心已经不信圣人之道,人伦道德的衰败是邦家继乱的根本。

  中唐儒学所面临的危机,突出的体现是忠孝观念在维系人心上日趋乏力。唐王朝作为统一的王朝,其赖以维系的精神力量主要来自儒家的忠道与孝道。这是汉代在统一王朝格局下所确立的安邦之道。安史之乱后,藩镇叛乱频仍,令忠道无比脆弱。随着科举制推行,为官之人常远走他乡赴任,令孝道的践行也面临挑战。在士人生活中,孝亲与仕宦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着。韩愈《送杨少尹序》曰:“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因宦而游,以官为家,这种现象的流行必然带来社会对人伦的重新认识。人们不得不在亲情之外,与社会成员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朋友之情、同僚之情的意义凸显出来。此时,忠孝凝聚力的减弱,也衬托出佛教教义的区别。佛教主张众生平等,突破家族血缘、身份地位等种种现实的束缚,体现出普遍性的关怀。加之社会动荡,百姓寻求避世与内心安宁,使得佛教影响力日盛。儒学如果不能重建其普遍性价值,就很难与佛教的影响力抗衡。这是中唐儒学面对的重大挑战。

  韩愈积极地回应了这个挑战,其复兴儒学的纲领性篇章《原道》,开篇即提出“博爱之谓仁”。《原道》全篇,也流露着儒学为“天下公言”的气象。韩愈提出,圣人的“博爱之仁”,就是关注所有人的人生日常,为所有人建构一整套安顿身心的礼仪制度,“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这让作为“天下公言”的儒道,呈现出强烈的普遍性关怀。对于倡导兼爱之论的墨子,韩愈并未如孟子般拒斥,其《读墨子》认为孔子的泛爱博施与墨子的兼爱,彼此可相为用。如此的“孔墨相用”,表露了韩愈追求儒学普遍性的强烈心声。韩愈认为,当儒家伦理成为绝对信念和内在责任时,对它的践行就不再受时局左右,而成为士君子自我实现的内在追求,成为人之为人的绝对意义的体现。在《原毁》中,他谈到古之君子以圣人为法的原因,在于“‘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他认为,对儒家伦理的追求,应该是基于人之为人的价值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学成为更具普遍性的精神价值。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